您的当前位置:

习俗

习俗


回族的风俗习惯多源于伊斯兰教,时至今日已演变为回族群众的生活习
俗。
居 住 回族的聚居地多自成一条街或村落,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屯,
回族也是聚居在一起。市区回族基本上围清真寺而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
的特点。民国时期,清真寺周围多为回族住户,所居住的胡同名称多以所居
回族人的姓和与回族生产、生活有关的事物命名。如朱家胡同、米家胡同、
屠兽胡同、清真寺胡同等。解放后,回族人开始分散到市区各区居住。
回族庭院多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一般为二进式院套,前院住人,后院
为畜圈及放置杂物。有的庭院中间一间是中堂,用来接待客人或诵经、议事、
吃饭等。富裕人家,在中堂墙上均挂有阿拉伯文的艺术字画和镜屏。靠墙置一长条香
桌,正中放一香炉。香桌上还放有《古兰经》,象征吉祥安宁。室内陈设
八仙桌、太师椅、长春凳等。中堂八仙桌上首置靠椅,称“上席”,为长
者平时专用。庭院中堂两厢为主人及长子卧室,卧室内建有用水塘,做为
“大净”、“小净”(洗浴)处。解放后,随着城区住房改造,此类庭院亦
减少。回族庭院门、房门、屋内门上端或墙正中贴挂“都阿宜”(伊斯兰
教吉祥语)。
饮 食 回族在饮食上禁忌一些食物,“清真”食俗是回族穆斯林在饮食
方面的
特有标志。在肉食上,回族人只食用反刍且蹄分两瓣、吃草的动物肉,禽
类中只食吃粮食的鸡、鸭、鹅、野鸡、雁等肉,严禁食用猪肉。食牛、羊,
仅限于肉、心、肝、肚,其余部位均不食用。水产品中只食用有鳞片的鱼类。
回族人喜爱饮茶,主要饮花茶、绿茶、青茶,不饮红茶、茶砖等。晨起饭前
后均饮茶,尤喜饮浓茶。回族传统习惯不饮酒,设宴不摆酒。近些年来,这
种习惯有所改变,但宗教教职人员和虔诚穆斯林仍不饮酒。宴席以扣碗莱、
抱碗菜为主,有“喜宴九碗,丧宴七碗”之分。回族人进清真寺做礼拜等,
一律禁用烟酒。回族在婚丧时,家家都要做“油香”(油炸面食)。
服 饰 回族服饰平时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有参加宗教活动和民族节日时,
才有明显区分。在清真寺做礼拜时,男子戴礼拜帽,女子戴盖头(即遮面护
发头巾)。日常生活中,成年男子多戴白、黑等颜色的礼拜帽,身着白衬衫,
外套黑坎肩。“文化大革命”时期,礼拜帽不公开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1979年底。1980年以后,开始恢复这种服饰。
婚 嫁 回族婚姻一般为族内通婚制。解放前,回族青年婚姻,由父母
包办,
媒人介绍,如双方父母同意,便举行订婚仪式。订婚后,男方家先给女方
家送去少量衣料(或茶点)等彩礼,称“过小礼”。婚期临近时,男方家将全
部聘礼送到女方家,称“过大礼”。婚礼前一天,男方家请阿訇念“喜经”,
同时到清真寺或坟地游坟纪念已故老人。请阿訇证婚,一般在周五主麻日,
阿訇用阿拉伯文字写婚书(即“依托布”)。写完婚书,男女双方即结为夫妻。
婚礼多选在主麻日,不备烟酒,不贴喜字,不放鞭炮。婚礼之夜灯不熄,谓
“长命灯”。婚后4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曰“回门”。解放后,回族婚
俗有了变化。男女以自由恋爱方式确定终身大事。结婚登记后,才写婚书(有
的不履行写婚书仪式)。婚礼上也开始放鞭炮、贴喜字、用烟酒待客。
丧 葬 回族丧葬有速葬、薄葬、土葬的特点。丧葬有四道程序,即洗
亡人、穿“卡凡”(裹亡人的白布)、行站礼、殡埋。洗亡人,即当人亡故后,
用清洁温水将其周身洗净。然后,用白布缠裹全身,放在停床上,头北足南,
面向西,谓穿“卡凡”。行站礼,将用白布裹好的亡人放入“经匣”(即公
用的抬尸匣),再请阿訇占“殡礼”。殡埋,回族人的墓穴南北向,底部为
泥土地,将亡人直接放人墓穴泥土地上,头北、脚南、面西,以示向往伊斯
兰教圣地麦加。地面上留一长方形坟墓。葬礼不送花圈,可送挽联或挽幛。
不用鼓乐,不烧纸。下葬时间在中午以前。
回族对亡人的纪念,有七日、四十日、百天、周年等祭祀活动。其方法是
请阿訇至坟头(或在清真寺、家中)为亡人念经祈祷,谓“游坟”(俗称“走
坟”)。“走坟”后,请阿訇和亲朋故友到家,由阿訇念经,大家接着祈祷。
同时备办饮食,并给念经者和主要亲友家里送“油香”等。
礼仪与禁忌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宗教道德影响其精神世界和日常生
活。他们重视为人师表,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和妇
女,注重节俭,诚实不欺,公正廉洁及清洁卫生等礼仪道德,厌恶伊斯兰
教所禁止的一切恶劣行径。回族有沐浴的讲究。按伊斯兰教规定,凡参加
聚礼、会礼祈祷之前,或在有大秽时必须冲洗周身(包括漱口和洗鼻孔),
称“大净”;凡参加一般礼拜前或有小秽时,须依次洗脸、手、肘、鼻孔
和漱口,称“小净”。无论“大净”、“小净”,必用流水淋浴。家庭待
客,主宾双方以热情、礼貌为准则。如双方均为回族,见面时互道“色俩
目”(互相祝安和问候的礼仪词,阿拉伯语,意为“平安”)。若表示更深
程度的欢迎,主宾双方男性还行“拿手礼”(互握双手)。
回族穆斯林除有食物禁忌外,一切生活准则均按《古兰经》而令行禁止。
回族人严禁崇拜偶像、巫卜、淫乱、偷盗、说谎、饮酒、赌博等,对任何
人或物不叩头、不鞠躬,家中忌挂有人物形象或有生命的飞禽走兽字画。
星期二为忌讳日,忌讳他人使用自己的饮餐用具。回族人使用汉语,但有
些语汇特定使用,并禁用一些词语。如:忌说“砍肉”,要说“称肉”;
忌说“杀牛、杀羊”,要说“宰牛、宰羊”等。
节 日 齐齐哈尔回族与汉族一样,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仲秋
节、元旦等。但在节日中,不放爆竹烟花,不贴对联、福字、年画。回族
不过小年。回族穆斯林主要过伊斯兰的三大节日,即“尔代节”、“古尔
邦节”、“圣纪节”。此三大节日既是宗教节日,又是回族的民族节日。
过这些节日时,都以各清真寺为活动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
尊重回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尔代节”为回族的法定节日,回族职工放假
一天。
“尔代节”,又称“开斋节”、“肉孜节”,俗称“大开斋”。伊斯兰
教教历9月为斋月,每日破晓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称为“封斋”或“闭
斋”。10月1日斋戒期满,即开斋。这一日,回族穆斯林身着洁净民族服装,
相互登门祝贺。家家做粉汤,炸油香,用于待客或馈赠。穆斯林“大净”
后,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取教长宜讲天经、圣训及教规教义。
“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阿拉伯语意为“牺牲”、“献牲”。
该节日在“尔代节”后70天。回族穆斯林在节日期间除宰牲献祭外,还到
清真寺举行会礼,听取教长宜喻教义。有条件的家庭还要宰牛、羊、鸡、
鸭等待客或馈赠寺坊。
“圣纪节”,为教历的3月12日,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日。
这一日,回族穆斯林举行圣诞纪念活动,到清真寺集会,诵读《古兰经》,
赞颂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学习穆圣艰苦奋斗的精神,宣扬其高尚的品格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