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经济

经济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迁入齐齐哈尔的蒙古人编入八旗,吃皇粮兼营
牧业、猎业和农业。至清末,主要以牧业和猎业为主。民国时期,牧业遭到
破坏,农业耕作技术落后。解放后,蒙古族牧业和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蒙
古族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牧 业 畜牧业是蒙古人的主要产业。清代,朝廷为满足巡防和战事需
要,拨给蒙古人大面积草原,仅高头屯就拨给38方草原(每方为45垧),鼓励
他们大量饲养马匹等牲畜。蒙古人主要饲养蒙古马和三河马。每到夏季,各
屯牧民将马群赶到水草丰盛的地方放牧。今日的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
就是当年蒙古族放牧的夏营地(“扎龙”是蒙古语“昭萨龙”、“扎兰”的
音转。至今,当地老年人仍将此处称为“马营子”)。该营地东有乌裕尔河,
西有查干诺尔(白湖),北临哈拉乌苏(黑水),南有大面积草原,是天然放牧
场。齐齐哈尔各蒙古屯还饲养牛羊及骆驼。三家子屯的4户巴尔虎蒙古族人,
每户饲养的牛群都超过1 000头;高头屯的戴金山,其祖辈原住在一间房屯,
饲养过一大群骆驼。
蒙古族人开始是以游牧方式经营畜牧业。定居后,牧民们在其住宅附近
用柳条编织围栏,圈成畜圈,将牛、马、羊分别圈于畜舍内,并将大畜和犊、
羔分圈。冬季,用芦苇架于幼畜圈四周御寒。后畜圈发展为土圈,土木架棚。
夏季,选择高坡地势挖土壕为圈,既通风又可防蚊、虻、蝇,并在畜圈内或
上风头设熏烟墙,熏驱蚊、虻、蝇。
在牲畜防疫治疗方面,除用放血、放水和火燎等方法外,还使用兽用中药进
行治疗疫畜,减少了牲畜死亡率。清末民初,战祸不断,蒙古牧民常遭劫掠,
致使大量牲畜被抢或散失。同时,发生牲畜瘟疫,使蒙古族牧民的牧业遭到
严重破坏,40%左右的牲畜因瘟疫而死。
解放后土改时,蒙古族聚居的高头屯,仅有100多头牛,每10人才分得1
头役牛。50年代,高头屯的养牛业发展很快,全屯达到300多头,户均七、
八头。1956年,全屯的牛马大牲畜全部人高级社归集体所有。之后,又给每
个蒙古族户留一头奶牛。1958年,刮“共产风”,社员的自留畜又归集体所
有。
猎 业 清代,齐齐哈尔巴尔虎蒙古人,每至冬季必出猎以完成贡貂任
务。在狩猎生产中,除猎获貂外,还围猎其它多种野生动物。所获猎物除纳
贡外,剩余拿到集市交易。蒙古族家家户户都养猎犬(又称蒙古犬),除狩猎
外,平时主要用来防卫住宅和畜群安全。
民国至解放后,蒙古族极少有人从事狩猎业。
农 业 齐齐哈尔一带蒙古族,务农始于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当时,
齐齐哈尔蒙古族居住地黄沙土多,春季风大,地表层土极易被风刮跑,庄稼
难以生长。所以,蒙古族人种田一年挪一块地。只种稷子、荞麦等晚种早熟
作物,且耕作方法简单,不下雨不破土。待下雨后,选择附近有水坑的地方,
将种籽往地里漫撒,再把牛群赶进地里巡转,直至把种籽踩进土里为止,不
铲不趟,一边放牧,一边种田,种完就走,等秋天再来连杂草一起收割。
脱粒方式也较简单,有打圆场(也叫打烂场),即是把收获的庄稼铺成大
圆形,再由一人将多头牛赶进圆场内转圈踩踏,直至禾粒基本脱落止;用手
轮式“萨布热”(手轮摔拍)、“阿查”(木杈)敲打(即手工敲击),待禾粒基
本脱掉后,再扬场、过筛、装袋贮仓。所以,粮食产量很低。
清代,蒙古族农耕工具有木犁、抬杆、铧子等。运输工具只有木制勒勒
车、木爬犁及大鞅车(套车)。民国后有了各种型号的铧子、拉子、耙、鸡蛋
磙、点葫芦等。收割工具也多起来,有扣镰、夹廉、钐刀、搂草筢、码草叉
及用于打场的工具石磙、大叉、萨布热(手轮摔拍)、搂场筢、木铣等。
解放前夕,蒙古族所种植的农作物除稷子、荞麦外,还有谷子、玉米、
高粱、大豆、小麦、芝麻、苏子、小豆等。耕作上学会使用垄作技术,大豆、
玉米采用大垄播种,小麦、高粱采用豁沟播种。解放后,蒙古族农民的耕作
技术,除继续用漫撒的方法播种稷子外,种谷子用点葫芦点种,玉米、大豆
用条播。但由于土地瘠薄,耕作技术仍较落后,所以,粮食产量依然提高不
大。1957年,高头蒙古族聚居屯粮食亩产不足百斤。1976年始,高头屯蒙古
族除少数非农业户外,一律变为菜农,主要种植蔬菜,供城市需要。也种少
量大田,如玉米、谷子等,用于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