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
蒙古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其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民族乐器及民
间工艺极具特色。
语言文字 齐齐哈尔蒙古人的语言属巴尔虎——布利亚特方言,通用的文
字是一种拼音文字。现今,齐齐哈尔市蒙古族人,除蒙语文工作者外,50
岁以上的会讲蒙语,40岁左右的能听懂一些蒙语,但不会说,30岁左右的
人只能听懂几句日常用语,青少年基本上听不懂蒙语。
民间文学 齐齐哈尔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有叙律格(诗
词)、怯热(哲理答辩)、勃勒戈莫得古勒纳(贺词)、居日乌格(谚语)等。
叙律格的特点是每句话的首字押韵,内容富于哲理,如《征程前夫妻共勉》
等。怯热,是蒙古族人最盛行的一种哲理答辩,参加哲理答辩竞赛会的多
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和通晓经典的喇嘛,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人生哲理、伦理道德等,这种传播知识的答辩形式至今深受蒙古族群众的
欢迎。勃勒戈莫得古勒纳,是口头赞颂的贺词,对在“那达慕”大会比赛
中取胜者,在婚娶盛宴上对新娘、新郎,都要致贺词,以示祝贺和吉祥,
如《赞双喜》等。居日乌格,由两句组合成一语,相互比喻,彼此对称,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长辈们用来训导晚辈,朋友畅谈时引用其点明事理,
如“形成高山靠石头,根深才能长大树”、“宁可骨头折,不能毁名誉”、
“力气再大只能战胜一个人,足智多谋才能指挥千军万马”。
“好来宝”,是蒙古族民间流传最广,由祝赞词发展而来的民间古老
说唱艺术。其词是一种联头韵的口头即兴诗,特点是押头韵,四行一韵,
或两行一韵,隔行对韵。篇幅短者仅几句,长的可说唱数天。内容风趣,
节奏明快,形式活泼,曲调多达数十种。分单人、双人和多人三种形式。
单人好来宝一人说唱,以马头琴或四弦琴伴奏,多以叙事、祝赞、讽喻等
方式描绘一个人或一件事。双人好来宝分为问答式和辩论式,一般由两人
以同一曲调进行对口演唱,通过一问一答或双方论辩来赛智慧、口才。
乌勒戈热(说书),是蒙古族群众喜爱的口头文学。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艺人自拉自说,二是不用马头琴和四弦琴伴奏,只说小故事,称为“步
行说书”。前者曲调很多,因事、地、时而不同,内容短者说几天,长的
可说两三个月。
民间歌舞 蒙古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传统民歌产生很早,主要反映蒙
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反对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
的,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有歌颂民族英雄的,有赞颂民族历史文化的,有
反映风俗习惯的。民歌分长调、短调两种体裁。长调,类似山歌字少腔长,
节奏自由,体现草原广袤的气势和牧民的宽广胸怀;短调,节奏规范,节
拍固定,主要流行于半农半牧区。民间最流行、最受欢迎的民歌是叙事歌
曲,一首歌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
蒙古族舞蹈有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
步轻捷,体现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豪放的气质。
蒙古族的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四弦琴、四胡等。在蒙古族民间,每
逢敖包盛会、新春佳节、喜庆婚嫁时,擅长演奏马头琴、四弦琴、横笛、
顺箫的蒙古族民间艺人们,便聚在一起进行合奏,以示庆贺。“四胡”是
蒙古族民间说书艺人用来说书的伴奏乐器。
民间工艺 蒙古族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刺绣、木刻、布偶、剪纸等。蒙古
族姑娘、媳妇擅长缎绣针织,在女鞋、香荷包、旱烟口袋等服饰品上,
以绸缎贴面,用彩色丝线绣织出花鸟山水、竹云松柳、亭阁人物等。蒙
古族住宅的门窗、饭桌及供奉的佛龛等,雕刻有各种精巧别致的图案,
尤其是奶饼模子底部的图案更为精美。蒙古族姑娘、年轻媳妇,爱用布
头、绸梢、棉花等物做成布偶,上绣狗、猫、象、兔等动物图案,雅致
秀丽。蒙古人常利用彩色纸张剪制人物、山水、花鸟、花木等,用来装
饰住宅门窗、家具及年画,增添节日气氛,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