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
习俗
住 宅 齐齐哈尔蒙古族人多有固定住所。房屋多为草苫平房。
东西两间正房,西为里屋,东为外屋。设有南、西窗,窗外糊高丽纸。
上喷麻籽油,既明亮又防雨。有的北墙开小窗,春夏季开,秋冬季堵。
里屋火炕南西北相连,称卍字炕。一般全家人同住一室。外屋为厨房,
烟筒设在距西墙3尺处。民国期间,齐齐哈尔蒙古族人始建土平房,结构
基本与草苫房相同,只是烟筒在房顶一角,烟道在山墙里面。蒙古人院落
较宽敞,设有仓房、牛马圈等。院墙较高,在四五尺以上,以拦牛马。
今日齐齐哈尔农村蒙古族人住宅由土木结构向砖瓦结构发展,多为2至3间,
坐北朝南,昔日田字炕已不多见。院落里都有菜地。
饮 食 齐齐哈尔蒙古族的饮食分为白食、红食两种。白食指奶制品,
如牛奶、马奶、羊奶及奶油、乳酪、奶干、酸奶、奶豆腐、奶茶、奶酒等。
红食指肉制品,如牛羊肉、狍肉、鹿肉、野兔肉、野鸡肉等。牛羊肉有多
种吃法:招待贵宾,上全羊或“手把肉”;招待一般客人,上羊的大腿或
羊胸脯。
稷子米饭是蒙古族人老少皆喜爱的主食。用稷子米做成炒米,是蒙古
族传统食品。吃时放入奶豆腐、奶皮子,再加上白糖,香甜爽口。蒙古族
人爱吃荞麦面食,吃法多样。牛犊汤,是将荞面和好擀成片,切成菱形小
块,煮熟捞出,放入烧开的牛奶中,加少许盐或糖;“亥莫格”(类似煎
饼),将养面用水和成糊状,加少量盐、葱花及其它调料,在锅中摊成;
猫耳朵汤,将荞面和好,揪成小块,用手捻成猫耳朵状片,放人酸菜汤中
煮即成;“布拉汤”,将荞面用水和成小球状,下人酸菜汤中食用。此外,
还有苏子汤、荞面饴铬等。蒙古族人还喜欢吃黄米面粘豆包,在刚出笼的
豆包馅中加奶油、白糖,其味香甜可口。解放后,蒙古族人不再种稷子、
荞麦,有些传统食品不再做。但有的饮食习俗沿袭至今,如喝牛奶、酸奶,
吃“蒙古馅饼”,逢年节吃“手把肉”、粘豆包等。
齐齐哈尔蒙古族人有喝“函茶”(产于江苏洞庭山)的习惯,并用此茶
做奶茶。后蒙古族人又用“砖茶”做奶茶。今日,蒙古族人不经常喝奶茶,
始饮红茶。
服 饰 蒙古族男女老少皆爱穿长袍,腰间扎长绸带。蒙古袍长而宽
大,长袖高领,右开襟,领口、袖口、衣襟多镶花边。男人喜穿蓝、棕、
墨绿色长袍,女人喜穿红、绿、紫色长袍。单夹袍一般为布、绸料,冬
用长袍多以老羊皮制做。男人系腰带多把袍襟向上提,束得较短,便于骑
马、打猎、放牧;女人扎腰带则把袍襟向下拉展,使身体显得健美。草原
牧区多穿蒙古袍,农业区或半农半牧区穿者较少,仅保留扎腰带的习惯。
蒙古族男人爱戴酱紫色盔形翻耳毡帽、灰色礼帽。女人夏天喜欢用红、
绿等长色绸缠头。冬季戴圆锥形红小帽。
蒙古族男女爱穿长统靴(又称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靴前有尖,稍
向上翘,靴帮上绣有各种图案。靴身宽大,靴里衬皮或毡。时至今日,
蒙古族牧民仍喜爱穿蒙古靴。
婚 嫁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族亲内部婚配。旧社会,婚俗有血
缘婚,即两姨亲、姑表亲之间可通婚;交换婚,也叫换亲,即两家兄弟姐
妹相互交换结婚;收继婚,弟亡兄娶其妻;入赘婚,即娶女婿,男方到女
方家住,赡养岳父母;“保格特勒”婚,男方不经结婚到女方家同居,待
生儿育女后,再举行结婚仪式。民国时期,蒙古族始与满、汉、达斡尔族
通婚。订婚后结婚仪式分为大、小娶。大娶,男方过彩礼,女方家举办“过
礼席”(即定亲),然后正式过礼确定结婚.8期。结婚前一天,新郎骑骏
马,腰挎蒙古刀,带着“红车”去接新娘。当晚,女方家举办“齐全宴”,
新郎与女方代表对面入席,桌上放熟羊大腿,女方代表与新郎争抢骨头肉,
新郎只有得到骨头肉才能接亲。女方出些难题,故意难为新郎,新郎则按
女方要求,或唱歌,或敬酒点烟,直至得到骨头肉为止。新郎接回新娘下
“红车”后踏毡子到院中拜天地。进屋后,先祭火,再拜父母。设婚宴,
新郎新娘逐桌敬酒。宴毕,男方送女方客人回去时,举行“抢红缨帽”活
动。当送出村屯时,女方骑手便伺机抢夺新郎的红缨帽,男方骑手则尽力
卫护。如红缨帽被抢去,男方则继续设宴招待女方客人,并唱赔礼歌;如
没抢走红缨帽,女方客人则顺路回家。洞房之夜,新郎把“骨头棒”挂在
屋檐之下,以示避邪。小娶,因男方家贫穷,无力过彩礼而入赘女方家,
待条件成熟后,再举行大娶礼。
解放后,旧的婚俗得到改革,有的已消失。青年男女婚姻自由,但索
取彩礼的习俗依然流行。
丧 葬 蒙古族人没定居前实行“野葬”,即把死人尸体放在行进中
的勒勒车上,直到颠掉为止。定居后实行棺椁土葬。对非正常死亡及患肺
结核、疔毒恶疮和孕妇难产而死的人,实行火葬。死者入殓前,由其儿子
抱头,在室内左右各转3圈,由门抬出。出门时,用毯子遮住太阳人棺。
富贵人家搭席棚停放灵柩3日,贫困人家则当日出殡。过去,蒙古族家中
老人去世,孙子不穿孝服,只在百日内不理发,新春佳节不贴年画和对联。
近年来,受其他民族影响,子孙也穿孝服,但3天后就脱去。
节 日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是蒙古族传统节日。每年八月末、
九月初举行。原以文体活动为主,解放后增加了集市贸易、信息交流等内
容,为传统盛会增添了新的活力。
春节,是蒙古族的上节。每到年关,家家筹备年货,制做传统的奶制
品。大年三十晚,各家都吃团圆饭,举行祭天仪式。在院中燃起篝火,桌
上摆4碟白食、1壶白酒、1个香炉和银杯,全家人按辈份依次跪在桌前,
由长者点香,插在香炉里,白酒斟满银杯,向天空祭酒并致祭天词,致词
后向篝火磕三个头,把祭品、酒全部倒入火堆,此刻鞭炮齐鸣。初一早上,
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然后,穿上节日服装,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老人拜年。
礼仪与禁忌 蒙古族以尊上、敬老、好客、守信著称。晚辈见了长辈
时,要垂手站立回答问话。至亲久别重逢,晚辈要向长辈叩头问安。路遇
长者,要垂手问安让路。蒙古族人家来客时,先端出奶茶奶酒献给客人。
邻舍有难,给予帮助。
蒙古族禁忌很多。忌讳往井里扔铁,认为会得罪龙王;打猎时忌见喇
嘛,认为喇嘛不杀生,故什么也猎获不着;出门忌见驴,认为驴是鬼的象
征,马是走运的象征;丧事忌红色和白色,喜事忌黑色和黄色;忌食自死
动物的肉;忌食驴、狗、白马的肉;用餐时,忌用左手拿饭勺;喝牛奶时,
忌吃大酱,认为会使奶牛的乳房破裂;忌孕妇、寡妇、离婚和不育的妇女
参加婚礼;忌抱未满月的婴儿出房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