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齐齐哈尔市朝鲜族人口60%左右聚居在市郊农村,以水稻生产为主,兼
营林、牧、渔等副业。80年代起,村办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居住于市区的朝
鲜族人,从事工商、饮食、服务等行业。
农 业 朝鲜族的农业经济主要是水稻生产。民国初年,从朝鲜半岛迁
居到今齐齐哈尔市郊梅里斯扎布哈屯的朝鲜族农民是齐齐哈尔市水稻生产
的开拓者。1936年,扎布哈屯13名朝鲜族农民,受雇于日本开拓团,利用阿
伦河水,在扎布哈屯开始试种150亩水稻,亩产达130公斤。这是齐齐哈尔市
农业生产史上,最早进行的水稻生产。此后,朝鲜族农民陆续将齐齐哈尔市
周围的荒甸开垦成水田。至1945年,水田面积达2000亩。后来,因阿伦河水
泛滥,水田生产不稳,一些稻田被毁。
解放后,市委、市政府重视水田开发,水稻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1949
年末,朝鲜族李永基、宋平公组织外地来的19户朝鲜族农民,在葫芦头西江
心岛上建点。1950年,种稻田450亩,但因无防汛坝,连年受灾。1952年,
他们搬迁至嫩江左岸、黄沙滩四南、江桥东北处,建起明星村。当年,播种
水稻450亩,亩产达350公斤,总产量达15.75万公斤。1953年,朝鲜族许茂
河带领从泰来县和内蒙古扎赉特旗迁来的15户朝鲜族农民,在梅里斯雅尔塞
镇的五家子和奈门沁村前的荒地上开发水田450亩。1954年,明星村朝鲜族
农民建起齐齐哈尔市郊第一座电力抽水站,有5台电动机(125马力),5台水
泵,新开垦稻田1 500亩,当年亩产300公斤。1956年,又建起1座电力抽水
站,带动5台水泵,播种水稻面积达2 550亩,亩产增至320公斤,总产达81.6
万公斤,上缴国家54万公斤。同年,鲜明村建1处水泵站,播种3450亩水稻,
产水稻102万公斤,上缴国家56万公斤。
1972年,从延边、绥化迁来的朝鲜族人,在梅里斯东南3.7公里处开荒
种稻,并建新兴朝鲜族屯。1973年,42户朝鲜族农民组成昂昂溪乡稻田村朝
鲜族生产队,专门种植水稻。1979年,昂昂溪区昂昂溪乡五福村14户朝鲜族
农民开发水田。1982年,建华区建华乡双合村26户朝鲜族农民开发水田。至
1985年,朝鲜族农民共开发水田2.1万亩,产水稻539万公斤,上缴国家139
万公斤。
1952~1985年部分年份齐齐哈尔市郊朝鲜族水稻生产情况简表(见附表)
副 业 朝鲜族村屯人均耕地不多,农民除种植水稻外,还养殖畜禽及经营
其他副业。朝鲜族农户善于饲养黄牛,也饲养马、猪、鹅、鸭、鸡、兔等畜禽类。
其饲养的黄牛称“朝鲜牛”,体壮力大,适于稻田耕作。农业合作化后,由于集体
饲养管理不善,加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饲养黄牛这一传统产业几乎消失。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推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朝鲜族农民饲养黄
牛业又发展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星村、鲜明村、新兴村的朝鲜族妇女,
用自产的蔬菜,加工成品种繁多的朝鲜族风味小菜,拿到市场出售,很受欢迎。
有的朝鲜族农户还开始种植药材,栽培果树。1980年,龙沙乡明星村饲养黄牛
111头,马54匹,猪40头,仅副业一项收入就达7.1万元。1985年,该村的副业收
入达64.9万元。雅尔塞乡鲜明村饲养黄牛53头、马14匹、猪857头,山售鲜奶2万
斤。运输业收入超12万元。该村养猪专业户权五石,最多—年养猪36头,养猪年
均收入5 000元以上。此外,朝鲜族农民每年有几十人到附近汉族村承包水田,每
个劳动力年增加收入3 000~4000元。
工 业 1918年,朝鲜族人南善玉经营一处小型制米加工厂。1932年,该厂倒闭。
沦陷时期,齐齐哈尔有大同制米厂、大成制米厂、汽车轮胎修补厂、兴盛汽车公司
4家朝鲜族人经营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朝鲜族人金昌元开办永定汽车电器修理部。1956年社
会主义合作化高潮中,该企业并入新生运输合作社。同年,由朝鲜族人许茂河、李
华锡等9名技术工人合资,开办民族机械修配厂。1980年,朝鲜族人先后开办时代
电器修理部、永定电器修理部、长城汽车电器修理部。在此期间,朝鲜族聚居村的
村办企业、户办企业也发展起来。同年,明星朝鲜族村有村办企业3处,固定资产
50万元左右。1985年,该村有4家村办企业,4家联办企业,28家户办企业,从业人
员150人。固定资产150多万元,年产值80多万元,上缴税金12.4万元,盈利15万
元。同年,鲜明村有4家村办企业,25家户办企业。
商 业 民国时期,齐齐哈尔朝鲜族人,主要经营商业、服务业。1928年,有
20多户朝鲜族人贩卖大米。1932年,朝鲜人经营的商店有32家。1945年“八一五”
光复后,大部分商店因店主迁回朝鲜而停止营业。
解放后,朝鲜族的传统饮食业得以发展。1953年,朝鲜族人郑宽津开办吉成冷
面店。同年,金同俊开办朝光旅馆。1956年,这些店、馆均成为公私合营企业。
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朝鲜族人经营的传统服务业大量
涌现。1985年,市区有朝鲜族人经营的饮食业87家,其中中心城区有54家(农民进
城办的26家),从业人员3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