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文化

文化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其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素有“能
歌善舞的民族”之称。
语言文字 朝鲜语方言主要有8种,齐齐哈尔朝鲜族多使用东南方言,约占人
口的48%;其次是使用东北方言、中部方言,分别占人口的14.7%、14.5%;
再次是使用西北方言、西南方言,约占人口的12%、10.5%。朝鲜族小学、中学,
均用朝鲜语授课。从1981年起,朝鲜族高考生改用本民族语答卷,升学率比用汉
语答卷提高11.25%。朝鲜族幼儿、小学、中学教育中使用朝鲜语授课也得到进
一步重视和加强。居住在农村的朝鲜族人普遍使用朝鲜族语言文字;散居在城市
内的朝鲜族人,40岁以上的会本民族的语言文字,40岁以下的能会话,但不识文
字;或能听懂,但不能会话,30岁以下的青年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言。
民间文学 朝鲜族先民在与自然斗争和生产实践中,创作出大量的民间文学
作品,其种类有神话传说、故事、民谣、史诗、谚语、民间叙事诗及说唱等。
神话传说有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两种。文献记载的有《建国神话》、《始祖
神话》、《部落神话》、《自然神话》等。神话中的神,是建立国家的帝王。口
头流传的神话有《洪水神话》、《风神》、《福神》等,以讲述人类繁衍的《洪
水神话》流传最广。
朝鲜族民间故事,有魔法、牛活、动物故事及寓言、笑话等。流传较广的有
《山参》、《牧童与国王》、《天生配偶》、《三兄弟和他的继母》、《算卦》、
《莲花洞》等。
朝鲜族民间还有“巫歌”,是在祭祀仪式上请神、送神时唱的歌,具有浓厚
的原始宗教色彩。至今,在农村一些年长的朝鲜族农民中仍会唱“巫歌”。
齐齐哈尔朝鲜族还广为流传许多具有革命内容、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的诗歌,
如《总动员歌》、《民族解放歌》、《胜利的战歌》、《游击队进行曲》、《赤
旗歌》、《东北人民进行曲》、《光辉的胜利》等。
民间歌舞 朝鲜族歌舞种类繁多,形式优美。每当节日或劳动之余,男女老
少欢聚一起唱歌跳舞。家逢喜事要举办家庭歌舞晚会。今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舞
蹈有农乐舞、鹤舞、花童舞、扇子舞、小鼓舞、僧舞、巫堂舞、顶水罐舞及伽耶
琴弹唱等。
农乐舞始于古代宗教祭祀舞“镇地神”及民间野外欢乐游戏。该舞以欢快活
泼的舞蹈语汇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乡土气息,与假面舞、帽带舞、长鼓舞等结合
起来,表现了朝鲜族劳动人民酷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趣。
鹤舞有独舞、双舞、群舞。在长期发展中,鹤舞中的仙鹤舞姿和步法逐渐程
式化。如今,“立如鹤足”成了朝鲜女子舞蹈步法的规范动作。
花童舞舞姿朴素大方,优美和谐,有碎步、斜步、转腕、打圆场等动作。
扇子舞抒情气氛浓郁,有葵花、梅花、稻浪等造型。
小鼓舞源于狩猎和战争等活动,有突击、包围等舞蹈动作。舞者中持小鼓者
为“小鼓手”,戴花冠者为“花冠带”,穿战服戴头盔者为“战笠带”。舞时,
舞者调动全身各部位,动作舒展豪放,“战笠带”不断转动头盔流苏飞快旋转,
气氛热情奔放。
僧舞源于佛教,后演变为朝鲜族的民俗舞蹈,深受群众喜爱。舞者身着僧衣,
头戴高帽,手持鼓槌,合乐而舞,舞到高潮时,敲击法鼓。此舞艺术性很高,汁:
集朝鲜族舞蹈的全部技巧。
朝鲜族民间歌曲中的传统民谣,是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界、统治者及
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创作产生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战斗等。影响较大
的有《阿里郎》、《插秧歌》、《农夫歌》、《愁心歌》、《划船歌》、
《瓷碗歌》、《织布歌》、《哼打令》、《烟草打令》、《新高的打令》
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阿里郎》,曲调悲壮有力。
20、30年代,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的启蒙歌曲有《学徒歌》、《劝学
歌》、《希望歌》、《开天节歌》、《父母恩德歌》、《不平等歌》等。
抗日时期,朝鲜族新民谣广为流行,传播爱国抗日思想,歌颂祖国山
河,如《道拉基》、《春之歌》、《山川歌》、《布谷鸟》、《朝鲜八景
歌》、《汉江歌》等。至今,爱国抗日的儿童歌谣仍在少年儿童中流行,
如《故乡的春天》、《恋江南》、《月亮月亮》、《凤仙花》、《儿童之
歌》等。
民族乐器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有几十种,常见的有伽耶琴,为传统
的13弦弹拨乐器,音色古雅;筒箫,是朝鲜族老人喜爱的吹奏乐器,吹
时晃头,发出颤音;长鼓,是广为流行的打击乐器,鼓身红色,中细两端
粗圆,鼓面一端为猪皮,用手指拍打,另一端为牛皮,用竹鞭击打,击法
多变,节奏丰富;奚琴,类似二胡的弦乐器,音尖细而清脆。此外,还有
短箫、唢呐、横笛等吹奏竹骨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