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区
各区概况
龙沙区
龙沙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区西南部。东以龙南街、龙北街与铁锋区相接,
南以铁路专用线与昂昂溪区为邻,西隔嫩江与梅里斯区相对,北以龙沙路、
全福路、劳动路与建华区毗邻。地理位置为北纬47°15′~47°20′,东经
123°52′~123°58′。全区面积28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7平方公里。
龙沙区是齐齐哈尔市老城区的一部分。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齐齐哈尔
城后,外城南部的街巷、村落迅速发展。现今正阳街、五龙街道办事处境内
的主要街巷都是清末形成的。民国时期,在境域内设第三区和第四区。
东北沦陷时期,改设永安区、恩信区、财神区、永寿区、南区。解放初期,
改设为第二区和第三区。1954年,第—区、第三区、第五区的一部分和
第四区合并,成立龙沙区,因龙沙公园坐落区内而得名。1958年,将北关区
部分街道办事处划归龙沙区。年末,以国营大厂为轴分别成立龙沙、新华人民公社。
1961年,复将龙沙、新华人民公社合并为龙沙区,成立龙沙区人民委员会。
1972年,郊区办事处竹辖的人民公社划归龙沙区。龙沙区辖境至1985午未变。
龙沙区辖正阳、五龙、彩虹、湖滨、江岸、铁南、民航、安顺8个街道办
事处和大民、龙沙2个乡,176个居民委员会,1 762个居民组,7个村民委员会,
12个自然屯。
1985年,全区人口24.7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875人。有汉、回、满、蒙
古、朝鲜、达斡尔、鄂温克、苗、壮、侗、瑶、柯尔克孜、锡伯、鄂伦春、维
吾尔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0 887人,占全区总人口4.4%。
龙沙区地处嫩江中游左岸冲积平原区。以胡家泡、劳动湖为界,分为东西
两部。西部为嫩江低漫滩,是水稻产区和放牧地,大民乡江堤以西的氧化塘,
为中心城区排放污水的天然处理地。东部为自然堤和沙岗、洼地。该区南北宽、
东西窄,地势东、北略高,西、南较低,平均海拔146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415.5毫米,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气温3.2℃。全年无霜期约
136天,日照2 867小时,冻结期约195天。区内水域面积广阔,地表水丰富,
多大小湖泡、苇塘沼泽地。区内优越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946年,齐齐哈尔市解放后,龙沙区进行土地改革和反奸斗争,发展生产,
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当时,中共四满分局、西满军区、嫩江省委、黑龙江省委、
省军区曾先后驻于龙沙区内。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市人大、
市政协、军分区和大部分市直机关驻在区内。龙沙区逐步发展成为全市党政军
机关、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金融机构较为集中的中心区。全区工农业、商贸
服务、金融、市政建设、科教文卫、体育等各项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到1985年,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5021.8万元。
工业稳步发展。解放初期,区内工业仅有榨油、粮食加工等中小型企业,
以及木匠铺、铁匠炉等手工业作坊。50年代初,区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实行保护
政策,鼓励和扶持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发展,并开始建立国营企业。随着东北人
民政府工业部第一、五机器厂(今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迁入区内,带动了
区内工业的发展。到1956年,完成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国营
工业为主体,集体工业为辅助,个体工业为补充的工业体系。1963年,全区有
区街工业企业47个,个体手工业小组12个。造纸、制糖、机械制造等国营企业
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企业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
变,增强企业活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协作,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5
年,区街工业198个,形成包括机械、化工、建材、轻工、服装、食品、汽车
配件、五金等多门类的工业格局。工业总产值2 116.8万元,比1984年增长28.3
%。区内还有中央、省、市直属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70个。
交通邮电事业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区内街道改造工作发展很快,永
安大街、 卜奎大街、龙华路、市府路、安顺路等主要街道纵横贯通。市长途
汽车站、民航机场均在龙沙区内,形成全市四通八达的公路、空运交通中心。
1985年,货物运输量1 466千吨公里。全区有邮政支局(所)8个,电信分局(所)9
个,1985年,全区邮寄包裹2.13万件,函件68.14万件。齐齐哈尔市电信、
电报大楼坐落在区内,为全市通信中心。
商贸、饮食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区。新中国成立后,
小型、简陋的私营商店、旅店、饭店逐步被国营商店的高楼所替代。改革开放
后,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共同发展。区内龙华路、卜奎大街成为全市最重要
的商业街,全市大中型国营商业服务企业大都集中于这两条街路。至1985年,
完成销售额3012万元,利润129万元。205个大中型商业服务企业分布在区内
主要街路两侧。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分行等5个金融单位均在龙沙区
内,故又成为全市金融事业的中心区。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1956年,全区农村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开展
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初步建成大民、龙
沙两乡的蔬菜、肉、蛋、鱼生产基地。至1965午,蔬菜总产850多万公斤,水
稻65万公斤。修建大型排水干渠3 600多米,受益面积2 780亩,水浇地面积
4000多亩,占耕地总面积8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副、
渔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更为繁荣。198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905万元,农村人
均收入799元。出现一批种百亩田、造百亩林、养百只羊、千只鸡的专业户。
蔬菜总产4 376.5万公斤,为城市提供商品量3 787万公斤。水稻总产125万
公斤,、鸡、猪、牛、羊存栏数有较大增长。乡镇企业总产值1 822万元,利
润138万元。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程度较高,机耕面积26054亩,占总耕地面
积82%,平均每64亩田有12口电机井。全区11处大中型国营农、牧、渔场,
年产商品鱼2万余公斤,商品蛋80多万公斤。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50年代初,全区创办各种形式的
业余学校,推广速成识字法,对市民和职工进行扫盲教育。并开始创办一批
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1978年起,区政府逐年增加教育投资,
改善办学条件,进行教学改革。到1985年,全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初步
形成国家、企事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办学途径。区内有大专院校8所,中等专业
学校5所,中学18所,小学40所,在校生共37 503名。小学入学率、巩固率、
合格率、毕业率均达到全国普及“四率”标准。全区还有社会办学单位117
个,共培养在职职工及待业青年10.53万人。龙沙区政府被评为省、市社会
办学先进单位。龙沙区的普通教育不仅发展迅速,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办得卓
有成效的学校,龙沙小学、永安小学成为全市闻名的办学先进单位,第一中
学是全省的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名列全市前茅。
新中国成立后,区委、区政府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陆续兴建了区文化馆、
图书馆、广播站等,加之市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
新华书店等文化单位均分布在区内,对促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
用。1985年,区属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文化室98个,三级文化网络在巩
固中得到发展。体育工作贯彻增强人民体质,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的
方针,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新马路运动场、市工人文化宫体育馆、青少年
宫体育馆、鹤城体育场、市游泳馆、市业余军体校射击场、市人工制冷冰场
等体育场馆,在区内先后落成后,更有力地推动全区体育运动的开展。每年
有3万多人参加冰上运动。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
发展。速滑项目共获市级比赛金牌5块,排球获市级比赛金牌2块。1985年,
全区有各类各级医疗单位218个,构成区、乡(街)、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
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2‰,区政府和正阳街道办
事处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文明区建设工作。1984年初,提出“开展文明建
设系统工程”,要求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建成文明区。1985年,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区级文明单位169个,文明街道办事处2个,文明
居委会72个,文明组、楼、院648个,五好家庭2.1万多户。
区内龙沙公园是全市著名的游览胜地,园内有望江楼、关帝庙、寿公祠
等名胜。冬季,园内冰雕、冰灯展览享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