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铁锋区

铁锋区


铁锋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区东部,地理位置为北纬47°~47°52′,东经
123°33′~124°28′,之间。东临乌裕尔河与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
治县相邻,西界龙南街、龙北街与龙沙区接壤,南靠昂昂溪区和龙沙区,北
邻建华区和富裕县。总面积69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23.7平方公里,农村547.8
平方公里,农牧渔场123.5平方公里。
铁锋区建置较晚。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齐齐哈尔市后,于1938年设置东区。
解放后,齐齐哈尔市政府于1946年5月21日将东区与龙华区合并,建立第四
区政府。1951年改称为第六区人民政府。1955年,改称为铁东区人民政府。
1958年,在原铁东区所辖范围内划人44个屯后,分为铁锋、火车头、和平3
个人民公社。1961年,3个公社合并为铁锋区。1980年5月21日,改称为铁锋
区人民政府至今。
全区辖站前、光荣、南浦、通东、龙华、北局宅、东湖、曙光、新工地
等9个街道办事处,187个居民委员会;铁锋、边屯、扎龙3个乡,25个村民
委员会。总人口为256 305人,其中城区234 720人,人口密度9 903人/平
方公里;农村21 584人,人口密度39.9人/平方公里。除汉族外,有满、
蒙古、朝鲜、回、达斡尔、鄂温克、纳西、侗、维吾尔、柯尔克孜等15个少
数民族,总计9 559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7%。
该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松辽盆地北部的西部斜坡地区。地层自西向
东倾斜,形成平缓的大单斜构造,倾角一般为1~2度,称西部斜坡区。地貌
属松嫩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在流水和风力的共同作用下,冲积平原被雕塑堆
砌成波状起伏、丘岗交错、湖泊(有64个大小湖泡)棋布的复杂地貌。区西部
为嫩江高漫滩,中部为乌裕尔河埋藏一级阶地,东部为乌裕尔河低漫滩和闭
流洼地。土类有草甸土507 280亩,沼泽土103 479亩,砂土82 925亩,黑钙
土30 311亩,碱土27 014亩,水稻土890亩。海拔最高点为157.6米.最低点
为143.1米。
四季气候差异悬殊。4月份平均气温为5.4~C,5月急剧回升到14.1℃,7
月为22.8℃,8月份保持在20.9℃,9月降到14℃,冬季为零下7.6℃。最
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达零下19.6℃。年平均降水量,5月份为31毫米,6月份
64毫米,两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3%。7月份为126.5毫米,占全年
降水总量的30%。9月份降水量为49.6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2%。冬季
降水量为4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867.1小时,.年
平均日照率为64%。但各年有所不同,日照时数最多年份是1958年为3 132
小时,最少的是1964年,只有2490小时,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之差为642小时。
风向风速,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季则呈现过渡型特
征。多年平均风速为3.35米/秒。春、夏交替的4、5两月风速最大,曾达4.7
米/秒;12、1、2三个月风速最小,平均在2.6米/秒左右。1983年4月29
日,曾出现过40米/秒的12级大风。
铁锋区土地资源总面积601 819亩,其中耕地面积46 767亩,林地33 142
亩,草原176760亩,水面43 340亩,苇塘288 000亩,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芦苇
生产基地。
铁锋区草原、水域面积广阔,鸟类、鱼类资源丰富。有丹顶鹤、白头鹤、
白枕鹤、灰鹤和蓑羽鹤等6种,分别占世界鹤类的40%和中国的67%。此外还
有其它水禽150余种。鱼类主要有鲢鱼(白鲢)、鲤(鲤拐子)、鲫(鲫瓜子)、鳑


齐齐哈尔站(火车站)坐落在辖区中部,是平齐线终点,齐北线的起点。两
条铁路干线纵贯铁锋区南北。绥满国家一级公路横穿东西,可直通林甸、大
庆、哈尔滨。26公里的齐扎公路连接铁锋、边屯两乡,由零公里一直伸向丹
顶鹤的栖息地——驰名中外的国家级扎龙自然保护区。市内交通便利,1路、
2路无轨电车,14路、15路、13路汽车均从站前广场始发。8路、9路汽车也经
站前广场驶入区内。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使铁锋区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
客运、货运的集散地之一。
铁锋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区。区内中、省、市直企业有
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和平机器制造厂、齐齐哈尔铁路分局、新工木材厂、齐
齐哈尔市纺织厂、针织染整厂、橡胶厂、油脂化学厂、制粉厂、陶瓷厂、磷
肥厂、油毡纸厂、磁性材料厂、酿造厂、龙华食品厂、红旗食品厂、豆制品
一、二厂等。这些企业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为区街工业和乡镇企业发
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设备、人才资源。
解放前,区域内虽驻有铁道局(齐铁分局),但铁路内部自成体系,与社会
毫无干系。社会上只有零星的自行车修理、焊“洋”铁壶、打炉筒子、成衣铺、
铁匠炉等手工业。1952~1956年,个体手工业走合作道路,先后建立了汽车
修配、薄铁、自行车修理等生产合作社。1958年,在全国大办工业运动的影
响下,办起了第一家区属企业一一铁锋翻砂厂。1970年,中共中央提出全民
办工业的口号,一批街道企业兴起。先后办起了通东制帽厂、通东食品工具
厂、站前拔丝厂、龙华童装厂、龙华铆焊厂等20余家工厂。80年代,57家乡
镇企业异军突起。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 300万元,区街工业总产值765
万元。区街、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区域内的企业性质由过去单一的国营性质
变为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工业结构也较50年代合理,以
机械、建材、轻化、食品、纺织等行业为支柱,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初具规
模。
铁锋区的农业,解放前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
件约束较大。解放以后,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铁锋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
动,彻底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成了土地的主人,
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翻身农民的辛勤努力,全区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
展。1949年,粮食亩产50.5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集体经济不断发展。1950年,随着南厂北迁和新兴工业区的建立,全区人口
迅猛增长,根据市委“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决定,于1965年建成以农村
公社为主体的蔬菜基地,为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做出了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纠正了“左”的错误,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农村普
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各业得到迅速发展。每年向市
区供应大量菜、肉、乳、禽、蛋、鱼等农副产品。1985年,扩大了保护地生
产,坚持科学种田,使农业产量进一步提高。三菜商品量达到3658万公斤,
比创历史最好水平的1984年增长32%。粮食总产量达183万公斤,比1984年增
长21%。大牲畜存栏4537头,比1984年增长2.9%,其中奶牛361头,产奶量
62.5万公斤,比1984年翻了—番。收购芦苇8 300吨,产值达110万元。年产
蔬菜3 870.5万公斤。全区农业总收入1 7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7元。
铁锋区的商服业,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全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迅猛
发展起来。1946年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市政府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
生产”的政策,先后建起165家个体商服业户。1956年,区委领导个体工商业
者走合作道路,将165家个体工商业户合为旭东、通东、新东、自建、光荣、
俭朴、新工地、景新、庆胜、庆云、太平等副食品和蔬菜合作商店;站前、
人民、龙华、景新、南浦、铁东、通东、北局宅、光荣等合作理发店;东盛
轩、北局宅、红旗、通东、光荣、主食加工部、庆红小吃部、大众等合作饮
食店;4个煤木日杂合作店。全区共有32个商服网点。区内逐渐形成龙华路、
中华路和站前广场繁华商业区,联营商店、百花园市场、站前市场等著名商
业企业坐落于区内。1985年,区属商服网点增加到69个,经营品种由1984年
的65种增加到71种。销售额l 093万元,实现利润20.1万元。第三产业也有
较快的发展,三产网点达146个,从业人员2434人。集市贸易繁荣活跃,站前
农贸市场继续不断扩大代营批发和自营批发业务,实现交易额l 600万元,比
1984年增加厂35.9%,交易范围达15个省205个市、县。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区教育结构、办学体制不断完善。1985
年,全区共有中小学69所,在校学生36091人。其中企业办中小学34所,
在校学生24 700人。职业高中7所,在校学生5 043人,其中企办6所,在
校学生4631人。各种职工大学5所,在校人数760人,其中企业办4所,在
校人数650人。社会办学54所,培训人数5 000人。在农村,“农科教”相
结合的成人教育,培训各种农业科学技术人员1 8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