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尔基区
富拉尔基区
富拉尔基区地处齐齐哈尔市区西南,嫩江中游平原,地理位置为东经
123°40′,北纬47°12′。距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35公里。东与昂昂溪
区相邻,西以库勒河为界与龙江县毗连,北邻梅里斯区,南接泰来县。全
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南北最长37.8公里,东西最宽19.8公里,城区
面积28.66平方公里,农业区面积346平方公里。
全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196个居民委员会,23个村民委员会。
全区有汉、满、达斡尔、蒙古、回、朝鲜、鄂温克、布依等16个民族,
人口总数24.7万人,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4.5%。农村人口39 555人。
富拉尔基区3/4的土地位于嫩江一级阶级上,174的土地处于嫩江河
谷低漫滩上,均属平原地貌。土壤以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局部地区有沼
泽土和水稻土。植被为温带森林草原型,植被覆盖率为12%。嫩江在境内
流程33公里。境内湖泊较多,水面30亩以上的有11处。全区属中温带大陆
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年平均积温2700℃。因处于季风区内,夏
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336.1毫米。年平均霜期136.2
天。境内有可耕地14万亩、林地3.74万亩、草地1万亩、水域6000亩。林
木以青杨、榆、柳等为多。药用植物有防风、柴胡、知母、龙胆草、玉竹
等20多种。还有纤维植物、蜜源植物、饲用植物、编织植物和食用植物80
余种。江域产江虾、鲇鱼、狗鱼、草根、鲤、鲫鱼、白鱼等10多种。矿产
有江砂、块石等。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东清铁路开工兴建,富拉尔基实行站制。光
绪二十九年(1903),东清铁路建成通车,由铁路警察管理富拉尔基站内事
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铁道两侧按界定面积划为铁路“附属地”,站
界之外村屯由黑水厅管辖。1923年,成立东省特别区,建富拉尔基乡市政
公所,“附属地”之外区域,由龙江县管辖。1933年,日伪政权改东省特
别区为北满特别区,撤销乡市政公所,设龙江县办事处富拉尔基分处。1936
年,设富拉尔基村公所,隶属龙江县公署。解放后,1946年3月成立富拉
尔基区政府。1954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龙江县所辖富拉尔基区划
归齐齐哈尔市管辖,由科级区升为县级区。1958年12月,建红宝石人民公
社和红岸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富拉尔基区人民委员会。1967年4月,
改称为富拉尔基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称富拉尔基区人民政府。
1931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齐齐哈尔后,企图进犯富拉尔基。黑龙
江省边防军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阻击日军,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1932年9
月,苏炳文、张殿九率部队在中东铁路沿线发起“海满”抗战,红枪会会员
在腰库勒英勇打击日军,有52人壮烈牺牲。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富拉
尔基。1946年,建立富拉尔基人民政权,全区人民配合嫩江军区警备二旅、
蒙古骑兵支队,开展剿匪斗争,消灭土匪数百人。1947年8月,组织土改工
作队,对伪官吏、大地主进行清算斗争,贫苦农民、城镇居民分得土地、
房屋。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广大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担架
队,群众以财力、物力踊跃支援前线,全区有78名战士、担架队员英勇牺牲。
解放前,富拉尔基仅有粮面加工、酿酒、木材加工小厂。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确定该区为重工业建设基地,开始在区内兴建大型工业企业。第—个
五年计划期间,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第一重型机器厂、北满钢厂(今齐
齐哈尔钢厂)、富拉尔基发电总厂等陆续建成投产,每年为国家创利数亿元。
被誉为“国宝”的第一重型机器厂,设汁和制造了国内第一套1 150毫米初轧
机和第一台 12 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等重型机械;被誉为“掌上明珠”的齐
齐哈尔钢厂,生产特殊钢品种达600多种,产品多次获冶金部和国家的金、银
质奖;富拉尔基发电总厂总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是东北地区电力系统的大
型能源基地之一。至1964年,黑龙江化工厂、富拉尔基纺织印染厂、齐齐哈尔
建材厂、齐齐哈尔水泥厂等也竣工投产。改革开放后,第二发电厂、黑龙江玻
璃厂先后兴建,一批为大、中型企业和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生产、加工企业相
继建成。到1985年,全区有机械、冶金、电力、化工、建材、食品等行业15个
大型企业,100多个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为国家填补了180多项空白,有的产
品被国家、省、市评为名优产品。现已发展成为以重型机械、黑色冶金、电力
工业为主的新兴重工业区,并以北方工业重镇而闻名全国。
30多年来,特别是1980年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粮食和副食品产量大幅度提高。1984年,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农民开展多种
经营,科学种田,兴修水利,加快了农业发展。1985年,粮食产量812万公斤,
蔬菜产量2 600万公斤,肉、蛋、禽33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达1 170万元。
1949年,区政府建立城市消费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生产生活服务。
1951年,建立百货、粮食、土产、煤建4个专业公司。1956年,完成对私营商
业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迅速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属各专业
公司逐步下放经营管理权。1981年,区内16家国营商店同市主管公司签订经营
承包合同,广开商品流通渠道,灵活经营,经济效益显著增加。1985年,全区
国营和集体商业企业发展到589个,形成商品批发、零售门类齐全的商业网络。
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88亿元,利税214万元。全区11个轻工、综合、农贸市场,
年成交额1 730万元。
滨洲铁路横贯全区,并在此设站(二等站)。公路通齐齐哈尔及邻区、县。嫩江
流经该区河段,江阔水深,小型客货轮(船)上溯可达嫩江县城,下行可达松花
江各港口,嫩江航运局即设在该区内。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卫生、文化、科学和体育事业均有长足发展。1985年,
全区城乡小学48所,中学23所。小学在校生2.5万多人,中学在校生1.6万多
人。区内有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2所大学,教师进修学校1所,
技工学校6所;以及聋哑学校、电视大学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全区医
疗卫生机构发展到67个,其中,企业所属医院(所)33个、地方所属14个、农村
卫生所20个。共有床位1 462张,医护人员2 169名。其中,中初级医护人员1 571
名,医师以上人员573名。全区城乡有文化设施13个,摄影、漫画、诗歌、小
说等创作丰富多样。区内有省、市属科研机构7家,科研项目有机械、医疗、
农业栽培、畜牧改良、林业外发利用、蔬菜培育等,36年来发表论文129篇,
其中荣获部、省级奖励的31篇。区内有各种体育馆、场175个,各级各类学校
体育达标率为70%,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普及和发展。至1985年末,城区街巷
93条,总长度87.6公里,多为油渣路面。城区有树木142万株,绿化面积449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2%,有大小公园、果园8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