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山区
碾子山区
碾子山区位于齐齐哈尔市西部,距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110公里。东与龙江县
鲁河乡接壤,北与甘南县中兴乡交界,西与龙江县龙兴镇毗邻,西北与布特哈旗
成吉思汗镇为邻,南为雅鲁河,与龙江县雅鲁河乡隔河相望。地理位置北纬47°
29′~47°41′,东经122°53′~123°05′。全区面积357平方公里,城区面
积9平方公里。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沙俄拨巨款筑东清铁路,由西北向东南通过碾子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成通车,始设碾子山车站,时称前站。1914年,易名碾子
山车站。建站前,碾子山人烟稀少,柞树、桦树、榛柴等满山遍野,獐狍、野鹿、
狐狸、狼、兔、雉鸡等出没于林中。建站后,碾子山人烟逐渐稠密。1915年,始
入地方版图,为龙江县第三区所辖,1927年,碾子山屯改为碾子山乡,属龙江县
二区。1932年,实行保甲制,碾子山设伪满保公所,仍为龙江县所辖。1938年4
月1日,伪龙江县改保甲制为街村制,碾子山保改为碾子山村,设伪满村公所,
一直延续到1945年8月15日。同年9月15日,碾子山地主豪绅成立地方维持会。1946
年2月4日,碾子山解放,建立人民政权——碾子山区公所。1947年6月10日,碾
子山区公所改为龙江县第四区政府。1952年1月,改称碾子山镇。1958年9月,碾
子山镇建超美人民公社。是年12月12日以国营华安机械厂为主体,成立县级厂社
合一的华安人民公社,隶属黑龙江省嫩江地区专署。1961年8月,华安人民公社
改为华安区人民委员会.属齐齐哈尔市所辖。1967年10月,撤销华安区人民委员
会,成立华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1月,又改为华安区革命委员会。1980
年6月,华安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华安区人民政府。1983年12月,华安区改称碾子
山区。
碾子山区辖有富强、跃进、繁荣、东安4个街道办事处和华安、曙光2个乡,
59个居民委员会,24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屯。碾子山区总户数20 077户,人
口87087人。有汉、满、蒙古、回、达斡尔、朝鲜、壮、锡伯、苗9个民族,其中
汉族占绝大多数。据1982年7月‘日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汉族84 157人,占总人
口的%.5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 930人,占总人口的3.48%。
碾子山地处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地带,嫩江西岸支流雅鲁河东岸。区域南
北宽,东西窄,中心地带稍凸起,呈不规则的菱形。平均海拔215米。属典型大
陆性干旱气候,最低气温零下34.7℃,最高气温39.7℃。城区西北1.5公里处有大
黑山,山体皆由花岗岩构成,山顶少植被,花岗岩裸露,周山遍布卧牛石,海拔
505.7米,为齐齐哈尔市最高点。沿碾成公路西北行5公里处,有盛产花岗岩的碾
子山,石质坚实,抗压力强,是制碾、磨等石制品的优质石材,故称碾子山,主
峰海拔481米。碾子山城区北15公里的二道沟村北岗有大架子山,海拔459~462
米之间。山体由火山碎屑岩构成,麦饭石藏量丰富。城区北郊有石碑山,山顶建
有“东北人民解放纪念碑”。1981年,修建占地52万平方米的北山公园,供人们
休息游览。境内的雅鲁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博克图西南沟,流到碾子山城区
南2公里处与济沁河汇流,经龙江县汇入嫩江,为嫩江西岸的主要支流。碾子山区
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地下埋藏着近亿立方米的色泽均匀、石质坚硬的钠闪花岗岩,
石材年产量达10万立方米。建筑用砂遍布近百平方公里的雅鲁河漫滩。白柳条、
羊毛、蜂蜜、蘑菇、榛子产量在全市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碾子山连绵不断的丘
陵上,生长着苍术、桔梗、黄芩、赤芍、苦参、龙胆草等67种中草药,是齐齐哈
尔境内盛产中草药的“宝地”。
碾子山城区座落在铁路线北侧山麓沟口的洪积扇上,一降暴雨,山洪暴泻,
冲成五条大沟,现已在沟上修谷坊和排泻工程,山洪可顺利排人雅鲁河。距城南
郊半里许,自西山口至龙江县境内修筑防洪大坝,避免雅鲁河水泛滥成灾。
1946年2月,嫩江军区王明贵司令员率领人民自卫军消灭盘踞在碾子山的“黑
六旅”之一部,接着全歼李三店、朱家坎之敌。人民自卫军进驻碾子山后,建立
人民政权一碾子山区公所。碾子山人民在区公所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掀
起生产高潮。
经过近90年的开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碾子山各项事
业有很大的发展。国营华安机械厂的迁入,使一个仅有7 000人口的小山城发展成
为一个拥有近9万人口、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型城区。
农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1956年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
现“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
本建设逐步展开,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生产力得到
发展。1963~1977年,粮食年均产量907万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5O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农
村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1983年,播种面积达73 508亩,总产量8 864万公
斤。1984年,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播种面积较上年减少7647亩,而总产量却增
加283.8万公斤。
1955年完成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国营工
业为主体、以集体工业为辅助、以个体工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1963年,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等进行调
整,根据《工业七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要求,改善经营管理,区属工业
总产值完成450万元。1980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各工厂企业打破“大锅饭”、“铁
饭碗”,实行经济指标与个人利益挂钩,企业从生产封闭型向经济开拓型转变,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使企业活力大大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4
年,区属企业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完成总产值490万元。
1985年,全区有国营企业4个,集体企业36个,个体企业1个。共有职工4046人,
比1954年增加14倍。工业总产值3 122万元,实现利润12.85万元。铁路、公路
交通方便,滨州线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区街中心。“富碾”(碾子山一富拉尔基)、
“碾成”(碾子山一成吉思汗)、“碾景”(碾子山一景星),“碾蘑”(碾子山一
蘑菇气)等主要公路形成交通网络,80%以上村屯通汽车。1985年,铁路日客运
量2 250人次。日货运量2651.4吨;公路日客运量390人次,年货运量2 021千吨
公里。雅鲁河大桥沟通了龙江县西部地区3个乡与碾子山区的经济交流。邮电开
通厂区内外邮路,电报、电活、汇兑、包裹、国际邮件业务均迅猛发展,实现电
话自动化。1985年城内邮路长99公里,乡村270公里。电缆总长9 710延长米,杆
路长度25公里。
1953~1985年,全区楼房建筑面积28 199平方米,投资1 212万元。修建油渣
路15 112米,面积229 830平方米。1973~1985年,铺设自来水工程主干线23 190
延长米,投资80万元。街道由1945年的6条发展到28条。主要街道有繁荣路、中
兴街、富强路、昌盛路、华兴街等。
商业形成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商业为主,集体商业、个体商业、集市贸易、工
业产品自销并存的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少环节、开放
式的社会主义市场初步建立。1979年,国营商业扶植集体企业16个,年销售额330
万元,到1984年安置待业青年540人。1985年,城乡商业网点294个,从业职工3 209
人。社会商品零售额,1950年为321万元,1985年为6 079.5万元,是1950年的
18.31倍。
文教科技事业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展。1985年,全区有广播站、电视差转
台、图书馆、文化馆(站)、电影院、电影放映队等各种文化机构和场所。城乡中、
小学发展到20所,幼儿园2所,聋哑学校一所,在校学生12040名,是50年代初期
的11倍;中学生4978名(其中高中生1985名),是50年代初期的百倍。教职员工948
名,是50年代初期的33倍。陆续建立了区医院、区中医院、卫生防疫站、结核病
防治所、妇幼保健站、牙科诊所、乡卫生院和24个村级卫生所及3个厂企医院,
共有医护人员475名,是50年代初期的15倍;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2名,中级技术
人员102名,初级人员351名;有病床380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被人们所
接受,到1984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99‰,1985年仅增0.24‰。1985年,全区
有科技人员1 442名,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1名,中级技术人员99名,初级技术人
员1 332名。科研活动和科技推广工作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