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昂溪区
昂昂溪区
昂昂溪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区南部。全区东接铁锋区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
县,南邻泰来县,西与富拉尔基区接壤,北与龙沙区大民乡相接。地理位置北
纬46°59′~47°17′,东经123°41′~124°13′。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
41公里,面积623平方公里。
全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54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区总人口90 53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45人。非农业人口56 590人。
有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壮、锡伯、侗、鄂温克、鄂伦春等11个民
族,少数民族共8 30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1%。
清光绪年间,昂昂溪属额尔苏八旗兵营正蓝旗、镶蓝旗管辖。光绪二十七年
(1901)十月,属黑龙江将军设昂昂溪铁路交涉分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昂昂
溪城镇部分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昂昂溪农村部分则由黑水厅管辖。宣统元年
(1909)昂昂溪大部农村归龙江府管辖。1913年,龙江府改为龙江县,农村部分归
龙江县管辖。1923年,昂昂溪交涉分局改为东省特别行政区昂昂溪市政分局,昂
昂溪归其管辖。1932年,昂昂溪为伪满齐齐哈尔地方事务局所辖。1934年,昂昂
溪为伪满龙江省事务局所辖。1936年,昂昂溪划入伪满龙江县。1945年10月,昂
昂溪解放,成立昂昂溪民主大同盟,担负政权领导工作。1946年4月后,昂昂溪划
归龙江县管辖。同年6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把龙江县分为龙江县和龙东县。昂昂溪
为龙东县第一区。1947午2月,黑龙江省、嫩江省合并为黑嫩省,龙东县属该省第
二专署所辖。1948年4月,龙东、龙江两县合并,称龙江县。昂昂溪为该县第九区。
1949年4月,黑龙江省、嫩江省两省合并称黑龙江省,昂昂溪屑黑龙江省龙江县管
辖。1951年11月,改称龙江县昂昂溪区。1952年1月,又改称龙江县昂昂溪镇。1954
年,昂昂溪划归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管辖。1958年11月,昂昂溪区改称昂昂溪人
民公社。1976年12月,成立昂昂溪区革命委员会。1986年10月,与齐齐哈尔市郊
区合并,改称齐齐哈尔市郊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3月,将郊区又划分为郊区和昂
昂溪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恢复昂昂溪区人民政府名称,隶属齐齐哈尔市。
昂昂溪区属松辽断陷一级构造西部斜坡区的一部分,地层构造由地表往下分
为表土层、微砂层、砂质粘土层、淤泥及淤泥砂质粘土层、砾石层。地貌属冲积
湖和冲积河谷平原,地势低平,沼泽湿地遍布,除昂昂溪镇和榆树屯外,其余大
部分地区为嫩江、古河道、乌裕尔河沿河低漫滩。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海拔在137.9—158.6米,西南部特勒沟附近,海拔137.9米,为市区最低处。
受流水、风力等影响,岗、丘、平、洼微地貌交错分布。境域内,地下水丰富,
地上水有湖泊(泡)较多,水面3.1万亩。嫩江流经境内长15公里,年径流量175.2
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483.2毫米,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9.2
%。年蒸发员l 419.6毫米,以5月份蒸发最烈。全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
长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短而早霜。年平均气温3℃,极
端最低气温-39.5℃,极端最高气温41.2℃。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无
霜期平均138天。年平均日照数2 82.6小时。
境域内,沿嫩江及其行洪区土壤多为低漫滩泛滥草甸土、潜育化草甸土,宜
种植水稻;昂昂溪乡东部、水师营乡及以南至榆树屯乡西部,多为风砂土和碳酸
盐草甸土,宜生产蔬菜瓜果及种草育林;水师营乡小巴虎村至榆树屯乡前五家子
村一带多风积沙丘,宜种耐旱作物;水师营乡、榆树屯乡东南部,以草甸沼泽土
为主,宜发展渔苇水禽。全区植被属草甸、草原类型,植被总盖度40%。森林植被缺乏,
覆盖率不足3%。70、肋年代林业有较快发展,1985年超额完成“三北”防护
林建设第一期工程的造林任务,林木已网络化。境内有野生植物藜、苋莱、苍
耳、三棱草、碱草等80余种,药用植物黄芪、柴胡、茵陈、防风、龙胆草等20
余种。野生动物仅存狼、狐狸、貉、兔等10余种。鸟类有鹭、雁、野鸭、雉、
鹤、雀等20余种。水产品有鲤、鲫、鲇、鳙、鲢等10余种。
昂昂溪人类活动历史悠久,远在6000~7000年前就有原始人类在这里生息
繁衍,创造了原始文化。1930年9月28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到昂昂溪
进行考古发掘,采集了大量细石器、陶片、骨器及磨制石器,发掘了一座约
6000~7000年前的古墓葬。1932年10月,梁思永发表了近7万字的《昂昂溪史
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从此,松嫩平原嫩江中下游沿岸,广泛分布以细石器
为主的原始文化类型,被称作“昂昂溪文化”,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并被史学家载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巨著之中。1982年6月,
在昂昂溪大兴屯发现旧石器,距今约11 800年,掀开了昂昂溪史前研究的新篇
章。1981年1月,“昂昂溪遗址”被定为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昂昂溪有
明代万历年间所筑城堡l处(即在今水师营乡崔门村),清代驿站1处(即今榆树
屯乡头站村)。清顺治年间,黑龙江上游达斡尔族人迁徙至嫩江流域在此定居,
形成村落。“昂昂溪”是达斡尔语“昂昂气”、“昂阿奇”的音译,意为“狩
猎地方”。
昂昂溪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沙俄强行修筑中东铁路后,将昂昂溪沿
铁路地划为附属地,建立所谓“自治会”。昂昂溪商民拒绝向“自治会”纳税。
1919年7月,中东铁路工人反对沙俄残酷剥削,提出不要“霍尔瓦特票子”,
支付工资一律改用银元,继满洲里铁路工人罢工后,昂昂溪铁路工人接着响应
罢工。昂昂溪人民与沙俄斗争一直坚持到1923年,中国收回中东铁路主权为止。
1927年秋,始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共产党员孙绂生来昂昂溪,以东省特
别区第五中学为基地,以第五中学训育主任的身份,在学生中进行马列主义启
蒙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批进步学生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在孙绂生的领导下,
成立东省特别区昂昂溪学生路权后援会,制定组织大纲,印刷传单和标语。1928
年11月,第五中学师生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发表“反对筑路,抵制日货”演
讲。1929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党员邹大鹏、尚钺到第五中学接替孙绂生开
展学生运动,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他们成立“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
“反帝青年大同盟”等组织,在学生中宣传抗日革命思想,同国民党反动派进
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于当年冬建立党支部和团支部,为齐齐哈尔市最早的党支
部和团支部。在他们教育、引导下,第五中学学生政治觉悟普遍提高,涌现出
朱新阳、韩光等—批革命学生。其中有许多人走上革命道路,有的在革命斗争
中献出宝贵的生命,有的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在中央及地方党政军中担任
重要的领导职务。
1931年11月6日,驰名中外的“江桥抗战”,掀开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
略的光辉一页。守卫江桥的东北军在昂昂溪人民支援下,给进犯日军以沉重打
击。7日,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军事总指挥马占山亲临三间房督战。18日凌
晨,日军发起总攻,马占山部队因伤亡过重,孤立无援,乃下令各防线军队撤退,
昂昂溪沦陷。1932年8月,黑龙江省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军长李海青率2000人马进攻
并收复了昂昂溪。日伪军急派6000人进攻,李海青部弹药不继,退出昂昂溪。9月,
李部1000人再袭昂昂溪成功。10月,日伪军队再次向昂昂溪反扑,李海青率军血
战三昼夜,被迫撤离。11月初,李海青部三攻昂昂溪,连战两昼夜,攻克昂昂溪。
此后,日伪军集中力量反攻,李海青部伤亡颇大,撤出昂昂溪。1933年8月,抗日
武装40余人在昂昂溪西哈屯伏击伪满龙江县参事官日本人中川胜所乘小汽船,中
川头部中弹当场毙命。直至1945年8月15口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坚强不屈的昂昂
溪人民一刻没有停止抗日斗争。
1946年3月,昂昂溪解放,开展了建党建政工作,并进行了土改运动,广大农
民翻身做了主人。在境内开展剿匪、反奸除霸斗争,巩固了新生政权。为解放东
北和全中国,开展了“参军保田”活动,广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昂昂溪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同治年间,昂昂溪仅是个小屯,40余户人家。至清末民初,随着中东铁路
的兴建和通车,昂昂溪逐渐成为政治上、经济上有重要地位的城镇。沦陷时期,
受日伪当局的压迫和控制,经济发展缓慢,民族工业濒临衰败。解放后,昂昂溪
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彻底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工业有了较快发展。解放前夕,昂昂溪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较大的私营企
业“振昌火磨”受日伪当局打击,几近倒闭。新中国成立后,中、省直和市属企
业陆续在昂昂溪兴建,齐齐哈尔钢厂机电设备修造厂、林业机械厂、齐齐哈尔电
化厂、齐齐哈尔乳品厂、大庆建工仪表厂等建成投产,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区办工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至1985年,全区有区街企业28个,
总产值270万元;乡镇企业发展到204个,从业人员1 770人,总产值885万元。主
要工业产品有链条、电工仪表、林业机械、盐酸、农药、水泥、乳粉、钢材、橡
胶、建材、食品等。水师制胶厂生产的骨胶远销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
农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解放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广种薄收,单产低
下。作物品种仅有小麦、大豆、高粱、玉米、谷子及土豆、白菜、萝卜等。新中
国成立后,全区人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耕地10.5万亩,草原31万亩,苇塘15.7
万亩,养鱼水面1.04万亩,因地制宜,修建了排水干渠,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
较快发展。昂昂溪以种植蔬菜和饲养奶牛为主,榆树屯乡、水师营乡以种植粮豆
和经济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后,还利用水源充足的嫩江沿岸,发展水稻生产。1985
年,粮豆总产量692万公斤,蔬菜总产量2 245万公斤。利用区内草原辽阔、草质
好的条件,全区奶牛存栏6973头,产鲜奶1.2万吨。年产鲜鱼25万公斤,被列为
省、市重点养鱼区。产芦苇2.3万吨。全区农业总产值达2 840万元。
商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51年,昂昂溪商业企业121个,从业人员621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商业迅猛发展,至1985年,共有商业网点556个,从
业人员2000余人。农贸市场8处,轻工市场1处,个体工商业户932个。
交通邮电发生巨大变化。清末民初,昂昂溪境内已有铁路、公路运输,并建
有邮政、电话电报局,但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交通邮电事业发展逐步加快,
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铁路是全省西部地区交通枢纽,区内有8
个火车站,其中昂昂溪站为国家二等站,也是北京至莫斯科国际列车的停车站;
三间房站是全国大型编组站之一;滨洲、齐平两线在境内交叉通过。全区有公路
13条(3条县级公路、10条乡村道),全长131公里。桥梁4座。1985年,全区公路年
货运量17 363.9万吨。全区邮电局(所)4处,邮路总长度331.8公里,服务面积
155.6平方公里,每个邮局(所)服务人口2.8万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30门,长
途电话电路10条。
文化、教育、卫生全面发展。解放前夕,昂昂溪仅有一个供俄国人娱乐的铁
路俱乐部,14所小学,1所中学,1所医院,l家私人诊所,文、教、卫设施、技术
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后,文、教、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到1985年,全区有电影院、
俱乐部6个,文化馆、新华书店各1个,文化站3个;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学
11所,小学40所,在校生17 970人,教职工1 179人;有医院5所,防疫站、结核
病防治所、妇幼保健站各l所,卫生所39个,医务人员514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
解放后,随着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衣食住发生明显变
化。1985年,农村住房砖瓦化达40%,城镇达95%,并向楼房发展。人民消费水
平有很大的提高,三大件由过去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向电视机、洗衣机、电
冰箱发展。农民人均收入达41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