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龙江县

各县概况

龙江县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东邻齐齐哈尔市,南与内蒙古扎赉特
旗隔雅鲁河相望,东南与泰来县隔嫩江为界,西同内蒙古扎兰屯市毗邻,西北
与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相连,北与甘南县接壤。地处北纬46°′43~47°40′,
东经122°24′~123°37′。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92公里,面积6 174.7平
方公里。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属黑水厅。宣统元年(1909),黑水厅升为龙江府。
1913年,龙江府改为龙江县。1914年,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1929年,撤销龙
江道,龙江门县归黑龙江省直辖。1945年11月24日,在齐齐哈尔市建立龙江县
政府。1946年4月,龙江县政府迁至富拉尔基。同年6月,以嫩江为界,将龙江
县江东区域划为龙东县。1948年4月,又将龙东县复归龙江县。1954年9月,龙
江县富拉尔基归齐齐哈尔市。1955年9月,龙江县人民委员会迁至朱家坎镇(1958
年改为龙江镇)。1956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景星县,并入龙江县。龙江县隶
属嫩江地区专员公署。19851 月,撤销嫩江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龙江县归
齐齐哈尔市管辖。
龙江县辖3镇20乡,13个农林牧渔场,317个村民委员会,1 108个自然屯。
1985年,全县有115 685户,550643口人。有汉、蒙古、回、达斡尔、朝鲜、鄂
温克、侗、苗、壮、锡伯、瑶、赫哲等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96.1%。
龙江县地处大兴安岭余脉,为嫩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
低,中部丘陵起伏,构成山地、丘陵、平原三种自然地貌。海拔度高140~600
米之间,山地占25%,丘陵占31%,平原占44%。西部多山,较高的有西朝阳
山、东朝阳山、火台山、大黑山等15座。海拔在400~600米之间,最高为西朝
阳山609.7米。海拔在200~400米之间的山有27座,低于200米的有7座。往昔,
山岭森林茂密,沟甸芦苇丛生,獐狍野鹿等成群出没。随着居民与日俱增,土
地大量开发,日伪时期又乱砍滥伐,大面积的天然林逐年减少。到1945年“八
一五”东北光复,山中的松、柞、柳、榆树所剩无几,天然林变成次生林。由
于森林的毁坏,破坏厂生态平衡,致使野生动物失去生存条件,野鹿、野猪、
黑熊、黄羊、狍子、严罕达罕等在境内绝迹,现存野生动物仅有狼、狐狸、雉、
兔,数员也在逐年减少。野生植物除乔灌木本植物外,还有芦苇、羊草、小叶
樟等76科436种。药材有防风、黄岑、苍术、赤芍、车前子、益母草等60多种。
龙江县由于地形不一,形成多种土壤,可分为石质土、暗棕土、栗钙土、黑钙
土、草甸土、泛滥土、水稻土、盐碱土、沙土等11类63种。全县共有土地900多
万亩,1985年统计,耕地295.9万亩,其中旱田占85%,水田占15%。主要粮
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大豆、水稻等,年总产员2~3亿公斤。
境内气候受内蒙古高原影响,春季风大干旱,夏季雨水集中,秋季早霜早冻,冬
季严寒少雪,年降水量410~700毫米。初霜期在9月中下旬,终霜期在5月上旬。
平均气温3.4℃,最高达41.2℃,最低达-36.4℃,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2.6
℃,最冷月平均气温-18.7℃。多年平均活动积温为2 688.2℃。春秋冬三季多
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级,最大风速9级。
龙江县江河纵横,泡、泉、沟遍及各地,有1江、11河、121个泡沼、285个泉
眼、123条水沟。嫩江在境内流长59公里。雅鲁河由西北流向东南,纵贯其间,
流长11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8.1亿立方米。其流域有3个万亩灌区,5个泵站,
1个水利发电站。县域西部有济沁河、麒麟河、库堤河、野马河、苇连河,东部
有白山河、库勒河。境内江河总流长426公里。11条河流先后汇入嫩江,为发展
水田,灌溉农田,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龙江县自然资源仁富,矿产较多。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区藏有石灰石、石英
石、白粘土、膨润土、河流石、花岗岩、麦饭石、珍珠岩、铁、铜、铅、煤等。
县钢铁厂、水泥厂所需的石灰石均由济沁河乡高家村石灰石矿提供。
龙江县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本世纪20年代后期就有共产党人和爱国知识分
子在境内宜传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中共哈尔滨特委先后派孙绂生
(又名孙佐民)、邹大鹏到县属昂昂溪特区五中,以教员身份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
启蒙教育。在学生中组建反帝青年大同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龙江军民
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同仇敌忾,义愤填膺,配合抗日将领马占山、苏炳文部,
展开气壮山河的“江桥血战”和“嫩西鏖战”,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1932
年9月,日本飞机在五道梁子(现福山水乡北2.5公里处)断油坠落,机中8名日本
军官被当地农民打死。1933年8月,伪龙江县公署参事宫中川胜被抗日群众毙于
嫩江之上。1945年“八一五”光复,伪景星县副县长柳赖正官沿景碾公路潜逃,
被群众迫获杀死。
1939年初,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派抗联一师指导员麻国伯到李三店开辟党的地
下工作,组织抗日救国会,筹建救国军。随后又派徐炯(又名杨德林)、顾月英(又
名顾雪歧、化名杨冰洁)、舒明暹(化名关伯阳)同麻国伯一起开展抗日活动。舒
明暹还在景星县组织抗日救国会。1942年8月,由于特务告密,先后有30余人被
捕,4人在狱中遇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苏联红军进驻
齐齐哈尔。伪满县公署的统治机构顷刻瓦解,结束了日伪14年的统治。同年11
月,嫩江省工委派周刚、张培凯以特派员身份接管“龙江县解放委员会”,11
月24日,成立龙江县政府。在富拉尔基组建警备二旅,张汉丞任旅长,于龙江、
景星等地展开剿匪斗争。12月31日,龙江县党政干部随省党政军机关撤离齐齐哈
尔,到达胡店开展工作。1946年初,组建达胡店区委。1946年4月23日,嫩江军
区警备一旅、二旅又收复齐齐哈尔。5月,龙江县党政机关由齐齐哈尔迁到富拉
尔基。同月,成立县公安大队及各区公安中队。县大队和区中队历尽艰险,与猖
獗的土匪进行殊死搏斗。经过两年多的激烈战斗,先后消灭窜扰龙江境内的40
多股顽匪(1万多人),为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1946年7月,省委
副书记顾卓新、龙江县政委刘淇生等分别到李三店、七棵树等区,发动群众,开
展反奸除霸,减租减息斗争。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东北局《告农
民书》颁布,县委组织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划阶级、斗地主、分田地的土
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春,全县55 341户农民分得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翻身后的龙江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换工插犋,开展大
生产运动。经过辛勤劳动,1948年,获得翻身后第一个丰收年,农民踊跃交售爱
国公粮2 150万公斤。全县在3年解放战争中,有近万名优秀儿女参军参战,4 400
多人,170多辆大车,参加支前大队。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新解放区不断扩
大,根据省委要求,县委选调100多名县、区干部南下,充实新解放区的领导力量。
新中国建立以来,龙江县经过36年建设,改变了昔日的落后面貌,发展成为
国家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建材基地,地方工业也具一定规模。1985年与1949
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214倍,农业总产值增长8.2倍。
随着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生产得到发展。1985年,全县粮食专
业户9 009户,粮食总产达27 389万公斤,平均亩产134.5公斤,交售商品粮6 750.7
万公斤,甜菜71 000万公斤,人均收入310元。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6年来,农田基本建
设国家投资和地方筹资总额1 189万元,总投工量1 047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
13435.9万立方米。兴建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8座,堤坝8条,总库容量7 195
万立方米。修泵站25个,打机电井7 129眼,修梯田14.24万亩,方田13.77万亩,
条田2.8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7万亩。先后在雅鲁河、罕达罕河、绰尔
河修筑防洪堤5条,总172公里。引雅鲁河水建成九龙、马场、雅嫩3个大型灌区,
可灌水田8万多亩,占全县耕地2.8%,增强了抗旱能力。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土地分散经营,部分田间水利工程被废弃,机电井作用大大
降低。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36.56万亩。农业机械发展很快,全县拥有大中型
拖拉机1 337混合台,折合56716马力;小型拖拉机3 895台,折合46 774马力,其
中个体农户所有的小四轮占96.3%。大中型机引农具1 007台,农用汽车32台。
机耕面积达57.64万亩。农用排灌和非田间作业机械总动力达77 981马力。
龙江县拥有草原202万亩,适宜发展畜牧业,1984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畜牧
县。1985年大牲畜总头数达10.08头,比1949年增长23%。生猪存栏达14.22万
头,交售商品猪2.2万头。羊存栏13.31万只,比1949年增长40%,最高年份的
1982年达27万只,收购羊毛70万公斤,均列全省首位。靠山种羊场被国家命名为
东北细毛羊畜种基地,自1970年以来为国家提供种羊2万只,远销内蒙古、吉林、
辽宁、山东、青海等地。近年来,养牛生产发展很快,1985年达3.95万头,其中,
奶牛3 680头,产奶量730万公斤,保证了县乳品厂日处理2万公斤鲜奶生产的需要。
新中国建立初期,龙江县仅有铁匠炉、皮铺、木匠铺、烧锅、油米加工和柳苇编织
作坊。36年来,全县工业得到蓬勃发展,到1985年拥有冶金、机械、电力、化学、
纺织、缝纫、食品、皮革、建材、纸制品、文教用品等12个工业门类,156个独立核
算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5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11家。职32,总数达
1655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6618人。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021万元,比1949
年增长214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91%上升到1985
年的51.3%。轻工业产值7 154万元,占51%,重工业产值6867万元,占49%。主
要工业产品有生铁、钢材、水泥、呢绒、啤酒、白酒、乳制品、纸制品、民用吹风
机、砖、瓦、砂、石等。“龙江牌”民用吹风机质优价低,销售全国23个省、市、
自治区,深受用户欢迎。龙江镇庆华钢厂生产的钢材,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香
港等国家和地区。
交通、邮电事业发展很快。经过36年的建设,形成了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的运输网
和邮电通讯网。以县城龙江镇为中心,城乡相联,乡村相通。滨洲铁路复线穿越境
内,途经5个乡镇,大小6个车站,每天有8对客车和30多次货车在县内经过,其中包
括每周一次的北京一莫斯科国际列车。到1985年县内公路247条,全长2023公里。主
要干线有齐乌、龙景、龙甘、龙富、富景、龙碾等。全县大小桥梁107座。座落在雅
鲁河中游的石筑九孔双曲拱龙景大桥,长303米,宽11米。县内国营客车44辆,年客
运量达155万人次。城乡拥有货运汽车619辆,年货运量达20多万吨。邮电通信网络
遍及城乡,有镇乡邮局(所)23处。1985年,电话杆路达1 219杆程公里,有93%的行
政村通话,100%的行政村通邮。镇内电话容量800门,农村电话容量1 455门,全县
电话总容量2 255门。龙江、龙兴两镇实现电话自动接线。
龙江县1948年建立供销合作商业体系。1956年,完成对私营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全县城乡,从批发到零售,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集体商业为辅的社会
主义商业市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龙江县调整和改革流通体制,打破了国
营商业“一统天下”、独家经营的局面。在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扶植
和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形成多结构、少环节的商品流通新体制。1985年全县城乡
有商业网点3 103家,从业人员11 534人。平均每万人占有商业网点55个。商品零售
额为13657。1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 262.1万元的89%。其中集体商业网点
发展到558家,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6%,个体商业网点发展到2416家,零
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农民对城镇居民直接销售农副产品金额1 605万元。
国营商业商品总购进7 858.万元,国合商业收购农副产品金额达7 214万元。到1985
年,全县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发展到15个,规模较大的龙江镇农贸、轻工市场,年成
交额近300万元。外贸经营日益活跃。自1975年建立外贸公司以后,10年收购总额达
3 154万元,出口商品有大豆、葵花油、肉牛、柳编织品、蚕丝等。
1950~1985年,龙江县地方财政收支不断增长。在发展生
产的基础上,广泛开辟财源,加强税收,厉行节约,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198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452万元,支出为3264万元,与1949年相比,收入增长
8.2倍,支出增加8.6倍。1980年实行财政大包干后,年年结余百万元以上。
龙江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事业,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也得
到相应发展。1949年全县只有完全小学5所,初级小学395所,入校学生35 240
名,教职工835名。1985年中学发展到34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2所,
初级中学27所,农、职高中3所,在校生达26825人,有教师6197名。小学335所,
教学点245个,在校生达93 338人(占学龄儿童的98.2%),小学教师4 314名。
中小学生占全县人口的21.8%。此外,还设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电视大学各1所,为农业、工业、饮服业等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材。
龙江县1956年开始创办乡村有线广播,陆续遍及全县,形成有线广播网络。
到1985年,县设广播站,乡、镇设广播放大站,广播线路达2 500公里。1970年
县设电视差转台1座。至1985年,全县拥有黑白、彩色电视机2万多台,平均每5
户有1台。全县有电影院18个,放映队l65个,县城有文化馆、艺术队、杂技团各
1个,农村有文化站20个。县图书馆藏书3.2万册。县设业余体校1所,龙江一中
“巨龙”女排曾多次获省少年组第一名,两次代表省参加全国少年排球赛,分别
获得女子组第二、第三名,并为国家输送了排球运动员。全县拥有卫生医疗院所
59个,卫生技术人员924名,病床499张。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明显改善,地方病、
传染病发病率大为减少,克山病已经绝迹,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计划生
育成效显著,自1980年起连续6午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7‰,1984年、1985年控
制在4‰以下。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成果层出不穷。1985年,获专业技术职称的
科技人员达1 557名,其中高中级职称占10%。1980—1985年,获县以上科技成
果奖24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市级12项,省市评选优秀论文131篇。D2—B型复
音电子琴获1982年文化部表扬奖。美术社精刻的玛瑙珠中佛,远销日本,获国家
轻工部二等奖,被省评为“百花奖”产品。靠山种羊场培育的东北细毛羊,获国
家农委、科委科技进步奖。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劳动就业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
1985年,安置待业人员1.8万人,占全县就业人数22 517人的80%。1985年,职
工年人均工资918元,比1978年增长56.5%,人均消费品购买力达199元,比1978
年增长75.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明显
改善,1985年人均收入327元,比1978年增长4倍。人均收入700元以上的有3448
户。全县城乡居民消费品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家庭摆设由过去的炕琴、对
箱、三屉桌变成立柜、写字台、沙发,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手表、
缝纫机基本普及。房屋结构由过去的土平房、草房逐渐变为砖瓦房和少量的楼房。
砖瓦房所占比重,农村达25%,城镇达75%,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城乡储蓄
存款由1978年的421万元上升到4037.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