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县
讷河县
讷河县地处大小兴安岭南缘、松嫩平原北端,位于齐齐哈尔市北180公里处。
东与德都、克山县相邻,南与依安、富裕县接壤,西与甘南县、内蒙古莫力达瓦
达斡尔族自治旗为界。全县面积667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北纬47°40′~47°43′,
东经124°18′~125°59′。
清初,境域属布特哈。光绪二十年(1894),置布特哈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二
年(1906),以嫩江为界,置东布特哈总管衙门。宣统二年(1910),改设讷河理事
通判厅,为黑龙江直隶厅。1913年,改为讷河县,归龙江道管辖。1945年11月,
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为其所辖。1954
年9月,黑龙江省设立嫩江地区,讷河县划归嫩江地区。1960年4月,嫩江地区与
齐齐哈尔市合并为齐齐哈尔市,讷河县归齐齐哈尔市管辖。1961年10月,恢复嫩
江地区,讷河县归其管辖。1985年1月,撤销嫩江地区,其所属各县划归齐齐哈尔
市,自此讷河县为齐齐哈尔市管辖。
讷河县辖6个镇16个乡,14个农林牧场,243个村,1137个自然屯。
1985年,全县人口67.0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00人。有汉、满、蒙古、回、
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
%。
讷河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7℃。年平均降水量569.4毫米,
全年日照时数2 810.8小时,无霜期年平均为122天。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整个
地形为波状起伏的漫川漫岗,平均海拔300米。境内江河纵横,主要有嫩江、讷谟
尔河、老莱河、南阳河、石底河,有117个自然泡泽、52处沟泉。嫩江在境内流长
150公里。土壤有黑土、草甸黑土、暗棕壤及草甸土4类。黑土和草甸黑土分布在
高平原、漫岗地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
自然肥力高,适合农作物生长。县境西部敖包山有距今3 000多年前的白金堡文化
遗址。
讷河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二山一水七分田。拥有林地104万亩,不仅长有柞、
杨、桦等天然次生林,还有人工栽植的落叶松、鱼鳞松和樟子松等优良树种。草
原135万亩,生长着黄芪、红花、赤芍、龙胆草等60余种药材,还有小叶樟、三棱
草、列叶蒿等草类230余种,以及水貂、麝鼠、山兔、狍子、野鸡等野生动物。江
河纵横,泡沼星罗棋布,天然水面达12万亩,有鲫鱼、鲤鱼、草根等鱼类63种。
地下埋藏着石英砂、高岭土、钾长石等非金属矿物20余种。老莱黄土矿开采的黄
粘土为世界稀有的化工和建筑材料,远销日本国和港澳地区。讷河瓷土(高岭土、
钾长石、石砂伴生矿)储量在10亿吨以上。
讷河县文功武略之人,代不乏人。其中,有不顾个人安危,直面皇帝告发贪官
污吏,被称作“达斡尔人的巨臂”的布特哈副总管奇三;有为保卫西藏不受外敌
侵犯,率部英勇反击廓尔喀(今尼泊尔)立下战功的都统阿那保、副都统彦吉保;
有在鸦片战争中指挥所部击沉英国军舰,给入侵敌人沉重打击的都统明庆。曾任
吉林将军的长顺主修《吉林通志》,精通满汉文字的郭克兴编纂《黑水郭氏家乘》,
他们的著作成为当代研究军事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大批抗日志士。东北光复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
社会主义建设中英雄模范为数众多。其中,有最早领导党的地下工作,为讷河人
民的解放而英勇斗争,最后被敌人杀害的中共讷河地下县委书记尹子奎;有深入
敌人内部侦察,提供可靠情报,使抗日联军一举全歼守敌,攻克讷河县城的讷河
抗日先锋队员魏永久;有不畏敌人威胁利诱,舍生忘死为抗联战士摆渡和运送给
养的达斡尔族农民巴嘎布;有执教57载,素有“裴几何”之称的当代知名教育家
裴景仁;有在全省首办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省著
名劳动模范马庆福;有为保卫国家财产安全,赤手空拳与持刀歹徒搏斗而牺牲的
青年售货员赵洪全。除上述知名者外,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县有665
名烈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后人永远崇敬。目前,在全国各地党政军群各
界人士中,有讷河藉的地师级以上干部和副教授以上高级知识分子56人,县团级
干部百余人。
讷河县以农业为主,素以盛产大豆、小麦、土豆、甜菜驰名省内外。解放初
期,粮食产量年年超过2亿公斤,被誉为“东北的大粮仓”。50年代初期,推广
良种和新式农具,改革耕作方法,使用拖拉机耕地,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但
因生产体制变动过急过快,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摘高指标、瞎指挥,刮共
产风,使生产队和社员的财产损失严重,导致全县人民牛活实行“低标准,瓜菜
代”。1962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贯彻《农业六十条》,搞生产责任制,农业
得以恢复,粮豆薯总产连续突破3.5亿公斤和4.5亿公斤大关。“文化大革命”
初期,大批“工分挂帅”、“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盲目开展“农
业学大寨”运动,生产“大帮哄”,分配“吃大锅饭”,造成许多生产队吃粮靠
返销,花钱靠贷款的恶果。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1978年粮豆薯总
产再超4.5亿公斤纪录。经过3年试点,到1981年全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83
年,讷河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县政府从扩建农
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展良种基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人手,强化商品粮基
地建设。农业部门从良种、栽培、植保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对大豆、小麦、土
豆、甜菜、玉米、葵花籽等具有高产优势的作物进行大面积高产攻关试验;林业
部门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利部门大搞农田灌溉工程配套;农机部门集中研究
农机具管理,攻克小四轮拖拉机农机具配套关。到1985年,全县拥有大中小型拖
拉机8 738台,联合收割机620台,各种机引农具7022台(件),农用汽车71台,机
耕作业面积达50%以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结束,全县实现林
网化.农田均在防护林带庇护之中;沿嫩江和讷谟尔河两岸建起的7大灌区中,
已有6大灌区田间工程与机械工厂程配套;继续对大豆、小麦等作物实行机械标
准化作业,从良种和良法、农机和农艺结合方面进行大面积高产攻关,收到显著
效果。全县粮豆薯总产创5.22亿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比1949年增长1.5倍;
农业总产值达3.4l亿元,比1949年增长4.9倍。交售商品粮2.1亿公斤(其中大
豆1亿公斤),居全省首位;出售种薯和商品薯1.5亿公斤,占全省的60%以上;
交售甜菜2亿公斤,为全省主要产地之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农业生
产先进县”,也是全国8个受到奖励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讷河县是全省综合体制改革的试点县。全县农村在联产承包的基础上,普遍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农业机械和其它工副业一律承包到户。农户成为独立
生产经营单位。他们充分利用当地条件,改变了种植业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同时
在养殖业、加工业和多种多样的工副业生产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农民对商品生产
已经引起了极大兴趣,开始走向流通领域。许多专业户、科技户成了带头致富的
先进生产力代表。他们务农、做工又经商,实行农工商一条龙。有的完全离开土
地,专门兴办工厂、商店,或进城承包企业,成了新型企业家。乡(镇)、村、户
办的企业遍地开花。到1985年,乡镇企业发展到6 320家,总产值达5050万元。
全县工业独具特色。解放前,县内只有几家手工业作坊。新中国建立后,经过
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调整,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工业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4年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实
行招聘厂长、搞一厂多制,落实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广
泛开展横向联合,引进资金、设备和新工艺、新技术。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和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起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和以烧砖制
瓦为重点的建材工业。就地取材,就地生产,相当部分产品就地销售。全县的工
业产品达300余种,有23种产品质量达到省、市优质标准。“飞雪牌”味精畅销全
国;“雪山牌”精制淀粉在60年代质量就曾超过荷兰,远销海外;老莱陶瓷厂生
产的“青山牌”黄土粉是外贸出口的热门货。全县办起砖厂30余家,年产红砖2.8
亿块。仅拉哈镇一地年产红砖就达1亿块,故享有“北国砖城”的美称。
在改革开放中,商业更加繁荣,流通领域空前活跃。城乡形成商品批发、零售
和饮食、服务等门类齐全的商业网络。1985年,全县国营和集体商业网点发展到
5443个,个体商业网点1 360个,农贸和轻工市场26处。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
亿元,为1949年的29倍,农副产品收购额2.04亿元,为1949年的33倍;城乡集市
贸易成交额1 153万元,外贸出口总额2 552万元,财政收入2 547万元,上解省财
政300余万元。
文化事业有了发展。经过场团分家、经营承包,和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级创办
等改革措施,文化活动单位遍及城乡。县城设有电影院、剧院、文化馆、图书馆、
工人文化宫、体育场、人民公园、文物管理所、广播电台、电视台、曲艺社和老
干部活动室等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农村乡镇均设有电影放映队及文化站、广播站、
影剧院等文化活动阵地。1985年,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40%,有线广播人口覆
盖率达75%。
教育实行县、乡(镇)、村多级办学,分级管理、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调
动了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小学教育更加普及.中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985年,
全县城乡有中学29所、小学693所,还有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技工学校、农
民职业高中、农机高中、农民初等技术学校、业余体育学校、电大分校等各1所,
在校学生达143 156人(其中小学生108 540人),教职工6 809人。有幼儿园21所,
在园幼儿5 602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已开始规划实施。“注音识字,提
前读写”教学实验,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肯定。电化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受
到省教育委员会的表扬。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荣获省、市的奖励。
医疗卫生事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发展很快。全县有卫
生医疗机构387处,其中县级医院4所,县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
治所、牙病防治所、药品检验所、计划生育指导站各1处;乡、镇卫生院22个,
村级卫生所240个。拥有专业医疗卫生人员1 l60人(其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3
人),病床575张。还有大批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克山病、
地甲病等地方性疾病基本得到控制,伤寒、霍乱等传染病已经绝迹。全县人民
的平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6岁增至60岁以上。
科学技术事业通过科研项目承包、有偿使用科技经费等改革措施,加快发
展速度,成效显著。全县有科研机构2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良种繁育场
4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 398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4人,中级专业人员
176人。1985年,在试验的40项科技项目中,有26项取得良好成果,并在经济
建设中推广应用。其中,16万亩种薯脱毒试验项目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的表扬;
1.2万亩水稻旱育稀植试验,平均亩产375公斤,创北方寒温地区高产纪录。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事业通过专业培训与群众体育活动相结合,发展迅速。不断为国家和
省、市输送人才。有21名运动员创省、市纪录。
改革使全县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7.32亿元,
国民收入4.29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4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834元,比1980
年增长14.7%。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生活费支出55.3元,比1980年增长20
%以上。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236台,洗衣机72台,电视机64台,收录机10
台,收音机143台。农村人均收入410.4元,出现一些万元户。城乡储蓄额达4
709万元,比1980年增长1倍。城乡建设和环境治理大为改善。城镇幢幢新楼拔
地而起,农村砖瓦房逐年增加。街道整齐,乡道畅通,路面平整,护路、护村
林密密层层。一个现代化新型城镇正在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