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县
依安县
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齐齐哈尔市
东北。东与拜泉县分界,南与林甸、明水县接壤,西与富裕县为邻,北与克
山、讷河县毗连。地处北纬47°16′~48°2′,东经124°50′~125°42′。
全境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3686平方公里。
依安县境夏、商、周朝是秽貊族游牧之地,秦汉、魏晋时属扶余和北扶余
之一部,南北朝属寇漫汉(豆莫娄),隋、唐时属靺鞨黑水部北栅地,五代、
宋朝为契丹属地,金代属生女真族,由蒲峪路辖,元朝属斡赤斤封地,明朝
属奴儿干都司的福余卫。清初,属索伦部,乾隆二十二年(1757),属黑龙江
将军及依克明安旗。民国初期,属黑龙江省龙江道。1923年10月,建依安设
治局(依安,系取“依克明安”首尾二字命名),置龙泉旗。1929年1月,依安
设治局晋升为三等县,改称县公署(后为县政府)。同年10月,黑龙江省令将
第四区(今泰安镇)划归克山县o1934年12月,隶属伪满龙江省。1939年6月,
隶属伪满北安省。1941年10月,县公署从龙泉镇北迁泰安街(今依安镇)。1945
年11月,复属黑龙江省。同年12月31日,依安县解放。1946年1月1日,建民
主政府。1947年2月,属黑嫩省第一专区。同年9月,复属黑龙江省。10月更
名泰安县。1952年6月,复名依安县。1954年8月,属黑龙江省嫩江地区。1960
年4月,撤销嫩江地区,属齐齐哈尔市。1961年10月,复归嫩江地区。至1985
年1月,嫩江地区撤销,复属齐齐哈尔市。
依安县辖5个镇,13个乡,237个村,1695个村民组和993个自然屯,境内
省属场(厂)3个。
1985年,全县人口为46.78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26人。有汉、满、蒙
古、回、朝鲜、锡伯、达斡尔、鄂温克等1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
口的1.1%。
依安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系克拜波状平原和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形
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北部丘陵海拔280米,中部乌裕尔河流域河滩地带海
拔160米,平均海拔220米。主要河流有乌裕尔河、双阳河、宝泉河等,均为季
节性河流。境内水流贫乏,水土流失较严重。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
受蒙古和西伯利亚气流控制,寒冷干燥;春秋季风交替,风力大,气温变化急
剧,春季极端最大风力达10级;夏季受海洋空气影响,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
1.6℃,7月最热,最高温度37.2℃;1月最冷,最低温度零下39.8℃。平均
无霜期120~125天,年平均降水量450.7毫米,年日照时数2 304.6小时,太
阳总辐射量50~55千卡/平方厘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全县土壤分7个土类,15个亚类。其中,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分布较广,
面积较大。黑土表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达3.5~5.5
%,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矿产资源主要有高岭土、石英砂、塑性粘土、中沙河流石、褐煤等。高岭
土储藏量在3~4亿吨,石英砂储藏量在6000万吨以上,且质量好,品位高。林木
资源主要是人工林,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杨、榆、柳树等。野生动植物
较多,县境内有狐狸、狼、狍子、兔、野鸡、野鸭等野生动物,有防风、柴
胡、桔梗、龙胆、党参、黄芪等野生中草药材。
依安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处于日本侵
略者统治下,中共地下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小分队,同敌人进行了顽强斗
争。抗联小分队先后火烧冷家店(新兴乡)警察分驻所,夜袭通宽村(上游乡建
明村)和亚麻厂,给敌人以痛击。在斗争中,无数优秀儿女为革命英勇献身。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同年9月,东北人民自卫军北安保安队派陈查礼
(地下工作人员)等5人到依安县做接收准备工作。11月,在北安成立中国共产
党依安县工作委员会,并组建东北人民自卫军依安县保安大队。12月,以尚
其悦为首,网罗伪警特、土匪组成挺进军(即光复军)4个旅,麇集依安县城泰
安街负隅顽抗,妄想建立国民党反动派省政府。为此,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
员会派军区副司令员王钧为总指挥,调二、三旅的3个团和克山、克东、拜泉
及依安4个县大队兵力,在苏联军队炮火配合下,于31日攻克县城泰安街。为
解放依安,彭士健营长等29名指战员献出宝贵生命。1946年1月1日,民主政
府诞生后,在建党、建政、建军的同时,进行剿匪和土地改革。至年末,军
民共剿匪38次,基本上消灭了土匪。在“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
至1948年9月,全县共参军10280人,先后派支前担架队5次194副;大车队6次
204辆;出民工1 231人。在解放四平、长春等战役中,担架队获第六纵队授
予“无尚光荣”锦旗一面,大车队被西线后勤政治部授予“战勤模范”称号,
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依安是黑龙江省西部重点产粮县之一。主产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
盛产甜菜、马铃薯和葵花籽等经济作物,除自用外,大部分外运或出口,甜
菜和葵花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三位。由于实行科学种田,引进新品种,改革农
机具,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对
土地实行综合治理,栽种田间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兴修水库,挖掘干渠,
打机电井等,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业发展,
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78年后,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落实各种不同形式生
产责任制。至1985年,继续放宽经济政策,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商品经
济发展。全县耕地面积307.86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307.6万亩,种植
业总产植15 812万元,总收入16761万元,人均收入272.7兀,是1982年的2.35
倍。在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情况下,粮豆薯播种面积243。6万亩,粮豆薯
总产量29473万公斤,亩产121公斤,是1982年的1.31倍,每人平均占有0.63
万公斤,交售商品粮12078.5余万公斤,是1982年的3倍多。农村专业户52户,
经济联合体7个。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增至l 178台,每台负担耕地2418亩;
小型拖拉机2 376台,是1982年的5倍;机耕面积1 645067亩,机播面积1 304493
亩,机收面积445931亩。联合收割机5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841台,动力
机械1 349台,各种机引农具3 809台(件)。兴建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6座,
总库容 107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23万亩,塘坝12处,蓄水容量66.5万立方米;
治理大、中型涝区3处、小型9处,除涝面积42.49万亩。建堤坝总长71.2公里;
跃进、上游、东风三大灌区,灌溉面积5.1万亩;打机电井629眼,机、泵、管、
带配套。在重点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牧副渔各业。植树造林总面积507
975亩,森林覆被率9.6%,绿化县级公路117.5公里,乡镇公路364公里,绿化
村屯982个,经8年努力,完成“三北”(华北、西北、东北)防护林依安县第一期
工程,连续3年被嫩江地区行政公署、齐齐哈尔市政府评为绿化先进县。畜牧业
以养猪、牛、马为主,猪存栏增至11.92万头;奶牛3049头;黄牛21 050头。畜
禽专业村12个,畜禽专业户2282户,其中大户57户。副业收入53065万元。渔业
生产有新发展,养鱼点增至53处,其中国营2处、集体24处、个体27户,年产量
28.8万公斤。
工业、交通、邮电、电力事业发展很快。工业生产坚持“自力更生,因地制
宜”方针,不断改革和调整,取得显著成就。至1985年,地方国营工业43家,形
成以酿酒、淀粉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棉织为主的轻纺工业;以平板玻璃、砖瓦为
主的建材工业;以金属切削、电子元件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有淀粉、白酒、棉
布、玻璃等24个主要产品。集体工业118家,总产值3 013万元,利润107.5万元。
童装、床单、水箱、巧克力酥心奶糖和芝麻饴糖等十几个品种分别被评为部、省、
地市优质产品,木制镜条、马铃薯淀粉、绣花鞋等打人国际市场,畅销亚、欧、
美、非等洲的许多国家。
交通方便,四通八达,齐(齐齐哈尔市)北(北安市)铁路线横贯北部,境内全
长48公里,另铺设专用线7条,3 200米。全县公路12条,512.9公里,其中:依
明、依拜、依讷国家干线公路3条,117.5公里;地方道路9条,395.4公里。乡
村土路24条,4 621公里。公路通达拜泉、明水、林甸、讷河等邻县及齐齐哈尔、
哈尔滨市。各式桥梁47座,计1 646.3延长米,其中永久性乌裕尔河大桥638.84
延长米,为黑龙江省西部最长公路桥。另有涵洞132道。邮电、电力事业发展迅
速,邮路总长3 104公里,电信干路总长979杆程公里。输电线路132.7公里,配
电线路1 402.9公里,配电变压器1 483台,总容量70053千伏安,总用电量4404
万度。
财政、贸易工作坚持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取得显著成果o1949
年后,国营商业逐步控制市场。1957年,完成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60
年4月,全国商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革巡回现场会议在依安县召开。1979年后,
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实行各种形式经营责任制,注重经济效益,开展横向联系,
提高竞争和应变能力。至1985年,商业网点112个(集体43个)。购进额增至3
872万元,销售额4244万元,商品零售额1 868.6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12.1
%,利润76.9万元,资金周转2.84次,人均劳效38973元。出口商品13种,
总值997.55万元,换外汇8.93万美元。财政金融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
极开辟财源,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管理体制,收入2 623.7
万元,支出2408.5万元,银行存款13 130.2万元,贷款13 893.4万元,城
镇储蓄1 673万元,基本建设投资1 829万元。
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科技事业亦有较大发展。1949年,有小学149
所(完小12所),学生10 875人,教职工23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38.7%。至1985
年,小学发展到261所,学生76 896人,教职工3 215人;中学28所(高中5所),
学生21 849人,教职工1469人。另有农业中学2所,师范、技工学校各1所。高
考升入大专179人、中专75人,创历史最高记录,县实验中学获黑龙江省教育厅
“高中优秀教学质量奖”,县第一中学获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高考第一名。卫
生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方针,县、
乡(镇)卫生医疗单位增至52个,人员1 351人,床位716张;农村卫生所232个,
人员885人;个体诊所62个,人员63人。500元以上医疗设备455台(件)。为满足
广大人民文化生活需要,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全县建成文化馆、图书馆、书店、
电影院、剧院和广播电视台等,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群众创作在省级
以上文艺刊物发表作品26篇。电影院增至18座,电影放映队175个,放映点420
个(专业户32个),放映机236台,放映电影20858场次,观众1 194.58万人次。
发行图书销售额84.6万元。广播明线17 005公里,225个村通广播,设村广播
室168个,高音喇叭691只,人农户小喇叭29 745只。电视微波站可直接转播中
央电视台节目,年播出时间1 639小时,全县拥有电视机1万余台。科学技术工
作,适应各项事业飞快发展,在各个领域中开展科学咨询服务和研究活动。完
成科技推广项目50个,有133人被评为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
依安县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建设,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
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经全县人民共同努力,至1985年,工农业生产和其
他各项事业均有新的突破,社会总产值达到39 73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 593
万元,工业总产值9 134万元,建筑业总产值3 824万元,运输、邮电业总产值
360万元,商业、饮食业总产值1 826万元。国民收入达到18 238万元,其中:
农业12 640万元,工业2 450万元,建筑业1 357万元,运输、邮电业241万元,
商业、饮食业1 5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