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县
甘南县
甘南县位于齐齐哈尔市北侧。东临诺敏河、嫩江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
讷河县、富裕县相望,南与龙江县、齐齐哈尔市接壤,西、北以金代“东北路界
壕”遗址与内蒙古自治区布特哈旗、阿荣旗隔界为邻。地理位置北纬47°35′~
48°32′,东经122°54′~124°28′。全县行政辖区总面积4 792平方公里,
其中县属3 560平方公里。
甘南县辖境,周秦以前,属秽貊族先世活动生息的地方。清代,这里是荒芜
边陲,人迹稀疏。至光绪三十一年(1904),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开始移民招垦。
光绪三十年(1905),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将甘井子一带荒原勘入招垦设治计
划,派官员组设荒务行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成立甘井子荒务行局。光
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改荒务局为甘井子巡防局,属西布特哈管辖,正式兼理
民事司法,办理军事,掌骨地方治安。1914年,改为龙江县甘井子佐治局,隶属
龙江县尹公署。1916年,改为布西甘井子佐治局,归布西设治局管辖。1926年,
升格为设治局,改名为甘南,建甘南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长公署。1933年, 日
军侵占甘南后,改为县制,撤销设治局,建伪满甘南县公署。1945年抗战胜利后,
同年12月11日甘南县解放,13日建立甘南县民主政府,隶属嫩江省。1949年8月,
改称甘南县人民政府,归黑龙江省辖。1954年,为嫩江地区所辖。1960年4月,
归属齐齐哈尔市。1961年,重归嫩江地区。1985年1月,实行市管县体制,隶属
齐齐哈尔市。
甘南县辖3个镇9个乡,167个村民委员会,907个村民小组,621个自然屯;
县属农林牧渔场6个。
1985年,全县人口36.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91万人,占总人口的80.95
%。有汉、朝鲜、蒙古、回、满、苗、彝、壮、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锡
伯等12个民族。
甘南县县属幅员面积533.9万亩。其中,耕地240万亩,林地53万亩,牧
地127万亩,荒山荒地40万亩。全县地貌属大兴安岭和嫩江冲积平原的过渡地
带,西部、北部丘陵起伏,南和东南部是平坦的平原。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
低,缓缓递降,坡降平均为1 000~2000分之一,海拔160~380米。具有大陆
性季风气候的特征,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西北风多,严寒少雪,气候干燥;
春季风大雨少,易发生春旱;夏季东南季风增强,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急剧,
大地很快封冻。历年平均气温在2.8~C,极端最高温度为39~12,极端最低温
度为-35.4℃;平均最高温度9.2℃,平均最低温度-3.4℃,年积温为2562.9
℃,无霜期平均128天,最短为120天;年平均日照2 771.8小时,太阳总辐射
量11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平均为345.5毫米。
甘南县耕地面积较多,土质比较肥沃。土质中草甸土、黑土、黑钙土和暗
棕壤占90%以上,有机质含量在2~8%之间,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县内农作
物品种很多,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梁、水稻以及豆类等;
经济作物有甜菜、黄烟、亚麻等;油料作物有葵花籽等。此外,还有薯类、瓜
果和各种蔬菜。在野生植物中,山野菜有30多种,其中的黄花菜每年都有出口。
防风、桔埂、龙胆草、党参、黄芩、柴胡、苍术、车前子、赤芍、知母、玉竹
等200余种野生植物可以入药。小叶樟、轨靴草、羊草较多,芦苇年产几千吨。
在野生动物中,毛皮动物主要有狐、貉、獾;细皮动物有黄鼬、麝鼠、灰鼠、
山兔。县内野生动物皮毛都是高级制裘品,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同时,列
为国家保护的珍禽丹顶鹤也栖息在县内长吉岗乡的沼泽草地上。县内还有丰富
的矿藏资源。在宝山乡新兴村、合胜村地下埋藏着345万立方米的珍珠岩,是
房屋建筑防寒层原料。在兴隆乡新发村埋藏着近200万立方米的沸石,是生产
水泥的优质填充料。同时,县内广大地区蕴藏着斑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玄
武岩、安山岩、矽造岩、脉石英、玛瑙、碧石、铁矿、草炭等15种矿物资源。
县内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嫩江水系的诺敏河、嫩江、音河、阿伦河在境内流域
面积3 313平方公里,流长212公里。自然降水、地下水和河流容水总资源达
331.2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93.06亿立方米。县内河、库、泡、塘等水
面面积为10万亩,繁殖天然鱼类72种。总养鱼水面达5.2万亩,已开发利用水
面4.6万亩。水产品产量逐年增长。
甘南县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
献。1939~1940年间,东北抗日联军三支队队长王明贵、政治部主任王钧,
在县内宝山村神泡子屯(今宝山乡新兴村)建立抗联地下联络站,为抗日联军传
递情报。抗联三支队在王明贵的率领下,活动在甘南境内,坚持游击战争。他
们夜袭宝山镇(今宝山乡政府)伪满警察署,沉重打击日伪反动势力。甘南城和
赵小窝堡、许家围子、黄子阳屯、神泡子屯等地相继开展抗日活动。特别是神
泡子屯、赵小窝堡、许家围子的人民群众,与抗联支队官兵结成鱼水之情,给部
队送饭、引路、护理伤员,医治病人,使危困中的抗联官兵得到支援,许多受伤
的战士得到康复,重返战场。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以后,甘南的政治局势
一度很不安定,敌伪残余势力勾结国民党光复军,公开拒绝和平解放甘南县城。
同年12月11日,嫩江省人民自卫军在王明贵司令员的指挥下,对甘南城内的敌伪
残余和光复军展开猛烈进攻,一举解放了甘南。随军进城的中共党员干部翟劲,
出任甘南县民主联合政府第一任县长。
1945年12月12日,中共嫩江省委派冯肖山、张兴、冯良基、刘亚明、周健农、
朱寨、谢健(女)、刘同力(女)、黄汇归等党员干部,开赴甘南,组建党的领导机
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利用各种合法的名义,有理有利有节地宣传政策,
发动群众,扩大统一战线。12月30日正式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一中共甘南县委。接
着,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开展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砸烂了封建
地主剥削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甘南人民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贞。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
中,全县有3 000余名青年参军参战,有300多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有数千名民
工转战南北,立下了功绩。1947年,城乡人民为了支援辽沈战役,为前方部队赶
制军鞋1.99万双,军衣、棉被5 000余件,输送干菜2万多公斤,肉类0.78万公
斤,粉条0.75万公斤,家禽1.8万余只。1951年11月末,全县为支援抗美援朝捐
献飞机大炮现款达1 617万余元(东北流通券),给朝鲜前线捐送慰问品416包,生
猪266头.军衣304件,军鞋650双。甘南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为弘扬国际主义精
神,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36年来,甘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努力,取得了全
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著成就。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2.26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501元。
甘南县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比较优越
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县内经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应用科
学技术,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1985年,农业总产值为1.53亿元(1980年不
变价,下同),比1949年增长6.5倍;种植业总产值为1.2亿元,比1949年增长11
倍;粮豆薯总产量达1.72亿公斤(其中粮豆1.64亿公斤),比1949年增加0.79
亿公斤、增长85%,平均亩产126.5公斤,比1949年增加47.5公斤、增长60%;
其它经济作物都有几倍、几十倍地增长。1985年向国家交售粮豆4.8万吨,葵花
籽4.1万吨。林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林业用地面积54.6万亩,占县属总面积
的10.2%,森林覆被率为6.3%;1985年林业总产值58万元,比1957年增长26.5
倍。畜牧业发展较快,但不够平衡稳定。1985年大牲畜存栏数6万头,比1949年增
长1倍多;奶牛从无到有,发展到2559头;羊存栏达到12万只,比1949年增长59
倍;生猪存栏8万头,比1949年增长1.7倍;1985年畜牧业总产值1 840万元,比
1949年增长19倍。成为全省黄牛和东北细羊毛生产重点县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田基本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到1985年末,全县共投资5
200万元,完成土石方近千万立方米,建起一批防洪除涝、灌溉及水土保持工程。
县内修建大中型水库各1座,小型水库13座,塘坝16座;中型(10万亩以上)灌
区3处,修建涝区排水沟70条,长104公里,建桥涵闸等82座。建成万亩以上
灌区5处,有自流灌溉、水库塘坝灌溉、抽水灌溉等37座。县内有机电井1 492
眼,井灌面积达5.1万亩。
工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县内工业由50年代的铁、木、皮铺,发展到有机
械修造、化工、电器、建材、工具制造、造纸、印刷、酿酒、乳品、制革、
食品等轻重工业25个行业,91户企业。产品有柴油机、电线、活扳手、变压
器、水泥、胶鞋、乳粉、啤酒等83类。甘南县乳品厂生产的黑龙牌婴儿奶粉、
工具厂生产的钻石牌活扳手及橡胶厂生产的音河牌绒硫化鞋等被评为省优产
品。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 331万元,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达到5 791万
元,比1949年增长169倍。
甘南不通铁路,客货运输主要靠公路汽车。经由甘南县的明海公路甘南段,
成为甘南通往齐齐哈尔的交通动脉。齐查公路(齐齐哈尔一查哈阳)由东部穿
过和莫力达瓦旗相接;甘富(甘南—富裕)、龙甘(龙江—甘南)、拉甘(拉哈—
甘南)公路横贯东西。全县县级以上公路264.8公里,其中黑色路面56.6公
里。百米以上的桥梁2座。县内12个乡镇和60个村通客车。有邮电局所15个,
邮电服务点344处,投递线路总长2 666公里。县内农村有22路载波电话终端
机,改善了线路拥挤状态。邮电已沟通县内城乡和全国各地的联系。
商业、外贸稳定发展。到1985年,全县商业网点发展到1 145个,社会商
品零售额达1.21亿元,比1950年增长55.7倍。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 850
万元,比1949年增长195.7倍。外贸出口增长幅度较大。传统出口商品有活
牛、牛肉、家兔、蜂蜜、白瓜籽、野生动物皮张以及国画、玉刻等,分别销
往港澳及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地。1985年,又增加大豆和葵花油的出口,
外贸出口额猛增到882万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文化机构达132个,文化活动站(室)
遍及城乡。县城设有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体育场、广播
电台、电视台等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农村乡镇均设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
放映队、文化室等文化活动阵地。县内设电视转播台4座,居民家庭拥有电视
机7 550多台,90%的村屯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城乡入户广播喇叭4700只,
广播线路1 085公里。文艺创作活动比较活跃,一些美术、文学、戏剧等作品,
被省市级刊物登载,有的评为省级优秀作品。
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学校实行县、乡(镇)、村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校长
负责制,调动了各方面办学积极性。1985年,全县有中学38所,其中完全中
学2所、高级中学5所,在校生达2.2万人;小学223所,在校生5.98万人,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1%,普及了初等教育。全县农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
在校生1 500余人,成人教育电视大学毕业生190名。县内有幼儿园10所,在
园幼儿2 154人。
医疗卫生事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和多种所有制的改革,得到较
快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191个,其中卫生院所184个(含村级
卫生所),床位28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20人;还有大批个体诊所及屯卫生
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地方性疫病基本得到控制;各种疾病治愈率有较大
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可喜成绩,198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1‰。
科学技术事业通过体制改革,实行科研项目承包等办法,发展速度加快,
取得很好效果。1985年,全县有科技人员3 089人,其中,大专毕业生319人,
中专、高中毕业1 707人,初中毕业生1 063人。进行科技试验项目25个,推广
应用项目15个,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和较大的提高。特别
是1978年以来,县内逐步实行土地家庭经营承包制,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内
在动力,农村经济繁荣,出现许多勤劳致富的万元户;在城镇实行工商企业经
营承包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职工的工资和福利。1985年,
职工人均工资82元;农村人均收入417元。全县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2677万元。
全县城乡居民住宅条件开始由土坯房向砖瓦房过渡;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录
音机等高档消费品开始进入居民家庭。1985年,城乡人民社会商品购买力为1.3
亿元,高出当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21亿元)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