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东与大庆市、林甸县
为邻,西与泰来县、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南同肇源县毗邻,北同齐齐哈尔市
区接壤。地理位置北纬45°53′~47°8′,东经123°45′~124°42′。东西
最宽处72公里,南北最长处137公里,总面积6 176平方公里。
杜尔伯特,蒙古语“四”之意,是古代科尔沁四部之一。十三世纪初,杜尔
们特部从呼伦贝尔移牧到嫩江与通肯河之间。清顺治五年(1648),杜尔伯特部建
为杜尔伯特旗。1940年,黑龙江省公署撤销泰康县并人杜尔伯特旗,旗公署由王
府迁至泰康。1946年8月,成立杜尔伯特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隶属嫩江省。1949
年,嫩江省合并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旗隶属黑龙江省。1956年12月,经国务院
批准,撤销杜尔伯特旗,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隶属黑龙江省。1960年4
月,划归齐齐哈尔市。1961年,归属嫩江地区。1985年1月,复属齐齐哈尔市。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泰康、烟筒屯、胡吉吐莫、他拉哈4个镇7个乡,还
有15个国营农林牧渔场和野生动物饲养场。全县有136个村民委员会,375个自然
屯。县城设有7个街道办事处,42个居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54万人,非农业人
口4.7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7人。有蒙古、汉、满、回、达斡尔、朝
鲜、锡伯、壮、柯尔克孜、鄂温克、傈傈、黎、畲、白族等14个民族。蒙古
族人口3.3万人,占总人口的14.8%。
杜尔伯特地处松嫩平原中部的最低部分。由沙岗、湖泡、盐碱、低地和
分布于嫩江沿岸的低平地构成温带草原地貌。地势由北向南略倾斜,海拔最
高198.8米,最低127.4米,平均海拔135~145米。境内有嫩江、乌裕尔河
两大水系。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雪少,天气寒冷;夏短湿热,
降水集中;春季风大,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降雨多集中于6—8
月份。日照时间长,日温差大,年平均日照2779.9小时。平均无霜期167天。
常年降水少,十年九春旱,是杜尔伯特的气候特征。
全县总土地面积为926万亩,土壤分为生草沙土、黑钙土、碱土、盐土、
草甸土、泛滥土、沼泽土等7类79个土种。耕地面积196万亩。天然草场面积为
469.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0.69%,分布在县境中部、东部。全县年产鲜
草达13亿公斤,可载畜58万个羊单位。苇地面积83万亩,占全省苇地面积的27
%,芦苇常年贮量1亿公斤以上。除人工培植的农作物、瓜果、树木外,野生
植物主要分布在草原和水域沼泽上,生长有羊草、星星草、针茅、大叶樟、山
杏、蒙古柳等60科189属247种以上植物,其中,以防风为代表的药用植物103
种,总产量约1百万公斤。山杏、蘑菇、黄花菜等资源十分丰富。湖沼苇荡中
栖息着丹顶鹤、天鹅、大雁、水鸡、大鸨、紫鹭、野鸭等水禽,草地林带间藏
匿着狍子、黄羊、貉、貂、狐狸、兔、雉、沙半鸡等山珍。杜尔伯特地表水可
谓一大资源优势。嫩江流经146.7公里,乌裕尔河呈无尾状散流于境内,共形
成大小湖泡201个,每年可补水15~18亿立方米,蓄水60~65亿立方米,水域
面积达205万亩,占总面积的22.1%。可养鱼天然水面140万亩。
杜尔伯特地下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庆石油管理局在县境内
开发了龙虎泡、敖古拉、敖包塔和新店4个油田。另外,干湖盆里的天然盐碱
正在开发利用。
1946年4月,中共嫩江省工委派胡锡光、武衡、程正杰为首的工作队来到
杜尔伯特旗王府(今巴彦查干村)开辟革命工作。当时,民族上层人物正在筹建
“自治政府”,对他们既表示欢迎,又不让参政。为了争取主动,迅速打开局
面,工作队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争取蒙古族群众的信任;抓准有利
时机,召开蒙民代表会,选举建立“自治政府”,使旧旗王爷色旺多尔济深受
教育。他们组织雇农建立了30余人的人民武装,为开辟工作提供了军事保证。
还在蒙古族青年中发展了一批党员。5月末,中共嫩江省委决定建立“杜泰合
一”的旗民主政府。8月2日,召开参议会,经过二天会议,杜尔伯特旗“自治
政府”和泰康县民主政府正式宣布,杜尔伯特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建立。同时
组建了群众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奸反霸斗争。
1946年7月,匪首陈国良从肇源县窜到杜尔伯特,在腰新、他拉哈纠集地主、
土匪达千余人,与人民政权为敌,抢劫人民财产,无恶不做。8月27日,西满
军区得到杜尔伯特旗政府告急信后,派兵进剿匪窝杏树岗。匪首之一王克复
领百名顽匪据守,战斗十分激烈。战士们舍生忘死,勇猛强攻,终于打进土
围子,王克复被战士击毙,除极少数匪徒乘混乱逃窜外地外,大部分被歼灭。
匪司令陈国良得知王克复等在杏树岗被剿灭后,忙率匪徒逃往县外,不久也
被歼灭。至此,杜尔伯特草原匪患平息。1946年末,随着剿匪斗争的胜利,
全旗比较顺利地进行了减租减息和清算斗争。1947年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
土地改革运动。普遍建立区、村农民组织,通过贫苦农民“诉苦冤、划阶级、
斗恶霸”,彻底打垮了封建势力,广大农牧民分得了土改胜利果实。全旗11 654
户、55 971人,共分得土地33.7万亩,户均分得28.9亩;分得牲畜29402头
(匹),户均分得2.5头(匹);分得大小车辆3 089台,平均每3户分得1台车。
为保卫胜利果实,支援全国解放,全旗群众积极支前,送军粮12万石、军马
草1.5千余万公斤。全旗34名各族青壮年参军参战,并出动上百辆大车和二
百多付担架,为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功绩。1950年,全旗各族人民以实际行
动投入抗美援朝运动。全旗送爱国粮20余万石,为志愿军炒面1万余公斤。
1948年开始,全旗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从临时互
助组、长年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合作社,进而又发展到高级合作社。1955年,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共建76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8.46%。在
工商业改造中,全旗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共建合营商店7个,合作商店
7个,改变了生产关系和市场面貌。1956年春,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办起“农
牧结合”的高级社26个,占应入社户数的98%以上。
自治县建立后,杜尔伯特的经济建设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过挫折,但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资源特点,确定了“以牧为主,农林牧副渔结
合”,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和建设牧工商县的方针,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1985年,实
现社会总产值2.3亿元,比1979年增长1倍;工农业总产值1.44亿元,比1979
年增长1倍;国、民收入1.1亿元,比1979年增长82%;人均国民收入495元,
比1979年增长79.3%。
经过30多年的建设,杜尔伯特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农业走
上了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轨道。1979年以后,杜尔伯特推行了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实行“放母牛,还犊牛”发展畜牧业的做法,被国家确定为商品
牛基地县、牧工商试点县之一。近几年,全县人工种草13.6万亩,围栏草场
9.9万亩,退耕还牧15万亩,打草原井162眼,使农牧区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生产不断发展。1985年,大牲畜存栏8.3万头(匹),比1979年增长43.1%,
平均每个农户拥有2.7头(匹),年出栏大牲畜8000头(匹),出售鲜奶1.65万
吨。杜尔伯特是黑龙江省的花生种子基地,还盛产“鹦歌绿”绿豆。全县有3
处大型国营水产养殖场,农村渔业联合体58个,专业户367个,盛产草、鲤、
鲢、鲫、鳙等50多种经济鱼类,年产量6000~8 000吨,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
品鱼基地县。粮豆薯产量达1亿公斤。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 506万元,
比1979年增长1.2倍。其中,种植业产值3970万元,畜牧业产值2489万元,渔业
产值956万元,副业产值l 405万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杜尔伯特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粮食加工、烧锅、皮铺、木
匠铺等一些手工作坊和一座小型发电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后,进行了有计划的
经济建设,凭借自然资源优势来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工业,现已拥有食品、纺
织、造纸、化工、机械、建材等73户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2户,集体
所有制企业51户,共有职工5000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4284万元。支柱
行业是食品和纺织工业。乳品厂、毛线厂、毛毯厂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5.2%,利
税占76.9%。杜尔伯特乳品厂建厂已有34年历史,日处理鲜奶100吨,主要产品有
全脂奶粉、老年奶粉、婴儿奶粉等14个品种,产品享誉国内外,“红梅”牌全脂奶
粉远销东南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省奶粉出口总量的17%。毛线厂是
省内最大的毛线生产厂家,工艺流程先进,生产纯毛、毛腈混纺、腈纶等20个品种,
年产600多吨。此外,各种奶质糖果、白酒、皮靴、蒙古袍等30多个工业产:品先后
被国家、省、市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工业总产值4 855万元,实现利税809万元。
解放后,杜尔伯特交通邮电的落后状况得到改变。全县修筑县乡公路10条、372
公里。其中,渣油路265公里;乡村道路80条、459公里。建桥梁9座、317延长米。
形成了公路纵横的交通网络。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人民邮电通信事业获得厂巨大
发展。邮电局所发展到14个,邮路由1952年的178公里增加到1985年的262公里;县
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800门,实现了县内电话自动化、长途电话载波化和电报传递
电传化。由县到乡全部设有直达电路,乡到村屯也大部设有电话。
新中国成立初,杜尔伯特商业网点很少,蒙古族集居的村屯处于空白状态。1985
年,商业网点发展到1 507个,从业人员5 994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 239万元,农
副产品采购总值达400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00万元。对外贸易有很大发展, 目
前与1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商品有活牛、冻牛肉、大豆、绿豆、中
草药材、羊草、貂皮、貉皮、奶粉等52个品种,1985年外贸出口额463万元。
1985年,全县有21所中学,157所小学。其中,蒙古族中学7所,小学54所。在校
学生4.5万人,教职员工2 911人。全县有科技人员2 874人,有农机、花生、家具、
教育4个科研机构和23个群众性科研组织。县城内设有影院、剧院、图书馆、博物馆、
文化宫、新华书店、体育场(馆)等设施,乡镇有文化站,村有电影放映队。全县有
电视差转台2座,电视转播台1座,设有调频广播电台;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正在建
设中。有医疗卫生机构39个,病床435张,卫生专业人员608人。杜尔伯特蒙古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解放后,恢复和发展了
“那达慕”这一融体育、娱乐、贸易于一体的民族盛会。到1985年,共举行了十二
届。
由于国家的关怀以及各族人民的努力。全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85年,财政收
入2 118.8万元,人均收入495元。职工平均工资897元,比1979年增长57.1%;农
牧民人均收入386元,比1979年增长3.8倍。城乡储蓄余额l 693万元,人均13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