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四
“五代十国”时期,封建藩镇割据再度纷乱,中原农民和北方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室
韦诸部乘机向西向南迁徙,分别重新组合部落联盟。由南室韦分化形成的几个较大部落,逐步
南移辽河和西拉木伦河流域。北室韦和其他各部,仍留居嫩江流域。唐朝末期,驻牧于松漠地
区的鲜卑后裔契丹族八部联盟,扩大到二十余部,借中原再度藩镇割据之机养精蓄锐,使本族
农业、冶铁、纺织、陶业等经济逐步发达,雄踞于北方。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契丹族迭刺部耶律氏首领阿保机(后为辽太祖),率领40万大军
越过长城,进攻河东、河北等九郡(主要在今山西和河北省一带),掳掠95 000口汉人和大量驼、
马、牛、羊。战俘和牲畜雄厚了阿保机耶律氏集团经济和军事实力,势力逐渐强盛。对内统一
了契丹各部,对外继续掳掠汉人,扩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充实经济实力。先后攻并室韦、于
厥、库莫奚、回鹘、蒙古等族部,扩展了控制区。以今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河与科尔沁草原
为根据地,以今巴林左右旗为中心,于后梁开平元年(辽太祖元年,907年)建立了辽王朝。政
区北部远辖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南岸地区,西至阿尔泰山西麓,东迄鞑靼海峡与库页岛,南达
太行山中部和华北平原北部。辽天赞四(925年),攻灭了曾盛极一时的东邻渤海国。契丹族兴
盛时,今大兴安岭地区及周边的室韦族再次发生大动荡大分化,岭西和岭南各部先后加入契丹
联盟,南进或西迁。“叛辽”各部的黑车子室韦等部被击败后,一部分被迁徙到近地幽燕的
“塞上地区”,一部分徙贝加尔湖以东和外兴安岭以南地区。
十世纪初,契丹统治者将从幽燕等地、渤海国以及西北各部族掳获的大批农牧民,迁往辽
故地松辽和松漠(嫩)平原农耕和驻牧,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屯”居和城堡(为今东北地区“屯”
“村”名称之始),在此基础上设州置县。 是时,大部分松漠(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
安岭山区各族,逐渐开始驻牧定居,大量兴建屯堡、山寨和城廓。辽王朝建国后,将行政区划
分为上京道、中京道、西京道、东京道和南京道五大行政区管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统
军司和招讨司管理军政事务。
东京道,西起今漠河县境迤南至鄂伦春旗、齐齐哈尔市、白城市锦州一线,东至鞑靼海峡,
南自大连市,北抵外兴安岭,道府治于辽阳府(今辽阳市)。 东京道辖室韦王府(治于今嫩江县
城一带),统辖今大兴安岭地区。 辽王朝在室韦地区的今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地区,分别设
乌古敌烈统军使司、东北路统军使司,置统军使、副使、都监、掌法官等契丹吏,“以镇摄达
(鞑)靼、朦骨(古)、迪烈诸部”。东北路统军使司设于泰州府城(今洮南市城四家子古城),镇
上京道西北部和东京道兵事。统辽朝遥里、伯德、奥里等九部及泰州、长春州、江宁州兵马,
重点控制女真各部。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兵事,隶于东北路统军使司。是时,室韦各部或叛于辽
朝或臣于辽朝,叛者被征服后南迁近“幽燕塞地”,臣者从辽军东征西讨。
辽王朝为女真族所破后,以混血杂居为特征的契丹残部,北遁黑龙江中上游地区,与世居
大兴安岭的室韦后裔融合,分化成若干族部,沉淀于林间草原。东胡和鲜卑血统的契丹族,创
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以北方游牧民族统治集团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政治中心位于最北的封建政权。统一了“五代十国”后期纷乱局面。但是,到辽朝末期,
又形成中国历史上十余年辽、宋、金新三国分立局势。契丹族发达的农业、冶铁术和手工业,
传入了室韦人所在的内外大兴安岭和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更新了室韦人经济、军事、文化素质,
为后来崛起与叱咤风云奠定了基础。契丹族兴衰及其迁徙,佐证了大兴安岭地区是第四个古代
民族北契丹族肇兴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