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九
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封
建统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由于长期的军伐割据混战,
国民党于1927年背叛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既受到阻力又产生局限性而失败,1914年(民国三年)
呼玛设县;1917年(民国六年),漠河设县;1914年(民国三年)7月1日倭西门设县佐,1929年
(民国十八年)4月16日升为鸥浦县;时称“上江三县”。 一度在奉系军阀统治下的大兴安岭人
民,饱受兵灾匪患灾难和地主阶级与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处于“三座大山”压迫之下。
民国时期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继清末的发展,形成黄金、林业、航运、商贸、农业并存的
经济格局。民国政府对重要资源、产业和有关市场经营,颁布法律与政令进行管理采取官营、
官督商办、合资入股、鼓励民营和招商引资等办法发展经济。1916年(民国五年),呼玛县知事
孙绳武从浙江招引小资本家李云书、周子澄、沈子阳等人合股开办种植、养殖、加工 “三大
公司”。 从事金融业兼营商业和附属企业的黑龙江省广信公司,1912年(民国元年)于漠河,
1918年(民国七年)4月于呼玛县,分别设立广信公司分号。广信公司在漠河、呼玛等地和各金
矿开商号设“柜头”,几乎垄断了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的供应,控制了黄金的收买权,直接经
营漠河金矿。广信公司使大兴安岭地区出现历史上第一次金融经济载体,拉动了林业、黄金业、
商贸业、饮食服务业、江上航运业的发展,经济一度出现历史所未有的辉煌。辽宁、河北、河
南、山东、山西人和俄罗斯人、日本人,相继涌入大兴安岭从业,使“上江三县”地区形成以
汉民族为主体的人口结构。产业开发,人口骤增, 使大兴安岭地区商贸业成为朝阳产业迅速
发展,一批山西、河北和辽宁籍商人,以世传的创业精神和经商意识,千里迢迢闯入火热开发
的北疆,在山林江畔走出自己新商路。是时,在漠河、鸥浦、呼玛等物流人流集散地,成这商
号百家的小商埠。是时的大兴安岭地区,留下了一条清晰的业兴商盛人旺良性互动的历史痕迹。
大兴安岭林业大规模开发始于清末民初,1912年(民国元年),民国政府公布《森林法》和
《东三省国有林发放细则》,规定森林国有“地方就近保护,严禁私伐。”1914年(民国三年),
黑龙江省设东北路、东南路、北路3个林业分局。北路林业分局设于黑河道 管辖“上江三县”
的森林、稽查、办理采伐手续、照章收税等事宜。1919年(民国八年)2 月29日,北路林业分局
改为森林局,由各卡伦按行政区兼办林业事务。是时,木税为政府主要财源之一。
1915年(民国四年)5月,呼玛设邮政代办所一处,金山镇设三等邮局一处, 于呼玛至漠河
设置邮站二十一处。同年八月十八日,嫩江、呼玛、漠河之间架设电报线,呼玛、漠河各设电
报局一处。是时已形成大兴安岭地区早期的邮电业,以信息手段撞开了山门。
1919年(民国八年)6月10日,办理黑龙江航运的哈尔滨戊通公司,开辟哈尔滨——黑河——
漠河客货营运航线,“上江三县”居民可以乘船至黑河、佳木斯和哈尔滨等地。航运业兴起使
大兴安岭区域经济有了信息、劳力、物资集散的远程载体,打破经济文化长期封闭状况。
1912年(民国二年),民国政府黑龙江当局成立漠河金矿局,嗣后又于呼玛县设金矿局。1919
年(民国八年)将漠河和奇乾河两局合并为漠河金矿局,后官商合办,由广信公司经营。由于资
源不清,漠矿萎缩,采金业逐步东移呼玛地区。
民国初年,设库玛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与黑河道合署办公。采取各项政策收抚境内外鄂伦
春各部,至1916年(民国五年),库玛尔路共收抚458户,1924人。仍袭清制依游猎区编为四旗
八佐管理,将男青壮年编为山林游击队。鄂伦春人,因“近来林木砍伐殆尽,野牲日益见稀,
以致居处寥落,生度困难”,“颠沛流离,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