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十六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开始了春天的故事。大兴安岭人民于1995年胜利地
完成了“八五”计划(1991~199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实现国民总产值115.9亿元,比“七
五”期间(1985~1990 年)增长21.9%。在辉煌“八五”期间,大兴安岭地区出现前所未有的,
令为林业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父老乡亲们无法接受的,资源危机和经
济危困(以下简称“两危”)。“两危”出现无法用偶然和责任简单解释,只是人们对它的必然
性和大兴安岭人早巳注定的命运,缺少应有的清醒和心理准备。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开发之初,是拥有7亿多立方米林木资源的经济豪门, 决策者和建设者
们根深蒂固着“林海无限”的思维。而且,对森林资源堪测时误差30%的技术错误,意味着三
分之一资源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毫不在意。再生资源的侥幸心理,不断规划以采为主的发展蓝图,
几乎失去理智地过度消耗资源。长期名为“择伐为主”实为变相皆伐的采伐方式,又对“两危”
爆发力进行了可怕的“物理性压缩”,既直接制造资源危机,又使森林蓄水能力衰竭而水患不
断,产生间接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不可思议的是,视林木为立区立命之本的大兴安岭人,采
伐时对母树“格杀勿论”,毁灭性破坏森林资源恢复的天然机能。对“杀鸡取卵”的蠢事,时
至今日仍然未彻底觉醒,缺乏生态良知和文明,昔日抓住了“芝麻”,而今痛失了“西瓜”。
“文化大革命”的无政府主义,开发建设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使人们淡忘和忽略了森林
更新的天职。造成森林更新滞后,愧对祖宗,危及自身,遗害子孙的经营方向性失误。开发方
略原定的“一手抓采伐,一手抓育林”的“两手抓”方针,变成只夺大木头的残疾性一手抓,
直到开发建设15年后,才把森林培育当成正经事抓,致使迹地更新长期严重欠账。开发建设之
初形成的传统决策思想和经营意识,不讲投入产出,管理政治化,而且长期粗放。先天性失衡
的“三单一大”经济结构,凝固成“独木支撑”局面。 经营管理“等、靠、要”等惰性突出,
一切靠国家投入,热衷于输血型经济,注定了日后经济危困的命运。
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吞噬了质量较好的可采资源3643万立方米,相当于1967年
至1983年木材生产总量,超前消耗了可采资源,加剧了资源锐减和危机速度。至1990年,可采
资源已痛失半壁江山,由开发建设初的5.2亿立方米急剧减少到2.1亿立方米,经济骨干组织的
林场有三分之一无资源可采。资源质量严重滑坡,每公顷出材量由1972年的80.2立方米,下降
1990年的52.1立方米。商品材原木径级标准,由22公分以上,降到18公分以上,22公分至18公
分径级占65%以上。
全区经济发生危困。林区人口由1978年的37.1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50.7万人,全区国内生
产总值实现15.6亿元,人均年总值3125元;年人均年固定资产投资仅有506元;财政收入1.47亿
元,人均296元;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1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99元;职工队伍由1978年
的15.3万人,膨胀到1990年的23.2万人,工资总额达5.75亿元,占总产值三分之一;全区232户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有35户亏损,亏损额2016万余元,亏损面达14.6%。由于国家替代产业
崛起,“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木材开始滞销,售价难扬。木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1985年的
53.78元上升到1990年的109.43元。 许多企业无法正常增加工资和欠发工资,全区债台高筑30
亿元之多,没有调转经济船头的本钱。税金和上缴利润不断增幅,沉重的林区社会负担,继续
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铺摊子……,形成经济危困综合症。“5·6”火灾后对寅吃卯粮,一时丰
厚的“烧死木”销售收入,忘乎所以,扩大再生和涵养税源的支出令人失望。
“九五”计划(1996~2000年)开局时,“两危”日益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各级
干部凝眉双锁难展,广大群众叹息盈巷,怨声载道。可采的成过熟林蓄积,由开发初期的5.2
亿立方米减到1.7亿立方米。已建成的主伐林场有40%左右,无资源可采或可采资源困难。森
林质量继续恶化,每公顷出材量由1990年52.1立方米降至48.2立方米。商品材质量继续下滑,
24至18公分径级占70%。老局已进行“摘山帽”,“荡河边”,或三次四次重复采伐。新局开
发无日可待,且因多种因素使规划区内单元蓄积量低成本高昂。资源锐减已引起区域气候不良
变化,所涵养的黑龙江、嫩江水系,不时旱、溢癫痫式发作,生物链已部分锈蚀和溃疡,野生
动植物从种到量减少,个别珍稀之种已绝迹,一些群类涉江“移居”俄罗斯。令人遗憾的是,
资源巨失之后,资源管理已走上法制化轨道,却未能及时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能够发挥生
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用的,资源总体、总量、单位消耗的额定系数而驭,仍然以传统的,
经验性的,有失稳定操作的,“成、过熟”为标准。而且,将这个憾事带了二十一世纪。
经济危困日益严重。1995年实现国内总产值27.3亿元,人口已膨胀至54.9万人,人均产值
5002元;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303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930元;人均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2169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7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4元;职工队伍扩大到
25.6万人,工资总额高达11.6亿元,占总产值42.5%;社会人口中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仅有两
万余人,占职工总数的8%,占总人口2%不到。 全区201个独立独核工业企业有83户亏损,亏
损面占41%,亏损额达8286万元,比1990年上升四倍。“八五”期间,因调减木材产量减少产
值22.84亿元。1995年木材滞销积压80余万立方米,沉淀资金约3亿元。木材平均售价每立方米
下降94.64元,而每立方米生产成本上升22.7元,仅此一项全年短收近4.5亿元。经济发展中资
源型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支柱产业断层,新支柱
产业尚未形成,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7.0:56.4:36.6。占工业总产值四分之三的森工采运
企业,经济增长萎缩,形成死面。1995年,全区负债40亿元(含流动负债)。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两危”经济窘境,地委于1994年12月做出
《关于再次创业,加快发展的决定》,带领全区人民进行以深化改革为主旋律,以结构调整为
突破点的“二次创业”(大兴安岭开发会战,为一次创业)。重新认识区情,正视困难和不利因
素,振作精神,抓住改革的机遇,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以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意识、新思维、
新举措、新作为,以所有制、经济增长方式和“三个有利”为方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艰苦
奋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再现大兴安岭人的风采,重塑大兴安岭经济,决心走出“两危”
困境。
在困难与希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形势下,为振作全区人民精神和斗志,使改革和“二
次创业”动力满荷。地委于1996年,将大兴安岭精神总结和概括为:“战严寒,破禁区,开拓
进取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
精神。”在“两危”的严峻历史考验中,全区人民继承和发扬大兴安岭精神,团结奋斗,继往
开来,向“二次创业”进军。针对观念陈旧、体制僵化、结构单一的“两危”深层次问题,全
区于1996年开展了“改善经济环境大讨论”和“企业进入市场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
新观念,排除深化改革阻力,创造发展市场经济宽松环境,努力完成“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
“二次创业”中,迎着重工业区和国有企业天下的改革难点,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杀出
“二次创业”血路,摆脱“两危”困境。实施“抓大放小,分层启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的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996年1月,国务院批准大兴安岭林管局成立森工企业集团,全
区人民抓住林区集约化发展的契机,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力度,对应市场经济,遵循现代
企业制度,按企业集团模式改造重组。深化森工企业计划管理与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以“森林
资源、国有资产”联结为纽带,积极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林业集团内部新型产权关
系和分配关系,创造和改善企业发展和环境,把企业推向市场。1998年,深化500家资产总额
25亿元,1997年净亏损8800余万元的小企业改革。通过产权处置、产权分解、产权重组三个途
径,因地制宜地实施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破产等形式的改造,并向
内部职工和社会出售。在产权明晰的原则下,有效地激励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自1996
年起,从基础入手,将生产、经营和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经济和社会最基本单元的林场,做为
改革实验田,模拟法人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全民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
式转变,激活了林区经济细胞。
“二次创业”中,将林产工业做为结构调整的先锋产业打造,以市场拉动林产工业在经济
逆境中崛起,在达产增效基础上,上规模上档次,形成制材、“三板”和家具为龙头的产业链。
企业破釜沉舟闯入市场,竞争力日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名牌产品享有声誉。
形成固定资产4.3亿元,拥有2.2万产业大军,产值由1995年的3.3亿元提高到1998年5.5亿元。
坚持林农、林牧、林副结合方针,调动国有、集体、职工积极性,使多种经营向专业化、规模
化、产业化发展,形成“职工自营经济”为主体的再次创业第二战场。产值由1995年1.4亿元,
提高到1998年3.8亿元。把培育后备资源做为立区之本,深化营林生产商品化改革,进一步解
放森林经营生产力。至1998年,迹地更新能力达到4.47万公顷,实现更新跟上采伐,基本还清
历史欠账。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73.75%上升到1998年的75.18%;总蓄积由1995年的4.99亿
立方米,上升到1998年的5.39亿立方米。在结构调整中:同步深化党政机构、住房、公费医疗、
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综合改革。
到改革开放20年的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由1995年27.3亿元,提高到38.8亿元;财政收入
实现1.8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47.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3.8亿元。所有制发生显著变化。
全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1978年99.9:1调整为91.2:8.8。个体私营
经济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80人发展到1998年的2.1 万户,39 052人,销售总额达7.4亿元。三
次产业比例结构发生良性裂变,由由1995年的7:56:36,调整到11.4:45.9:42.7。在市场拉
动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走出低谷和困境。
自1998年起,全区人民在“二次创业”中,实施“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
构,力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提高人民生活,‘强区兴企富民’”发展战略。在林业部的
领导下,1997年选择两个林业局先行试点,1998年全面规划,制定实施方案,2000年正式启动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如久旱的甘露,带给大兴安岭地工区改革与发展新契
机。全区人民抓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契机,进行“两危”突围,调动主要资金、信
息、技术、力量、政策和领导精力调整结构。
至2000年,“天保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划定生态保护区8632.5万亩,占林业用地74.9%,
其中封山育林和禁伐区4943.1万亩。建立115个管护站,配备20 240人的专业管护队伍,森林资
源覆盖率由1995年的73.75%,提高到2000年77.53%。森林资源面积与蓄积实现久违的正增长,
2000年扣除消耗量,净增长474.6万立方米。至2000年,木材产量由1997年350.4万立方米减至
238.4万立方米,完成公益林建设936万亩,至2001年安置富余人员53 049人。利用国家投入的
资本金和地区匹配资金用于结构调整,重点投入和扶持,恒友木业有限公司扩建、丽雪精淀粉
公司改扩建、马铃薯基地建设、北药开发等转产项目。已投产和达产的项目,大马力拉动全区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良性变化,2000年,林业企业结束长期亏损局面,实现盈利。
“二次创业”中,充分利用宜植、宜牧、宜菜、宜果、宜渔的无污染净土、地上地下水资
源、600余种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开辟出结构调整的绿色战场。 2000
年,在政策的促进和市场的引导下,全区刮起“绿色风暴”,形成强劲发展势头,绿色食品播
种面积达43.3万亩。 全区拥有29户绿色食品和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达9大类200余个品种,
进占国内外市场,年产值达2。4亿元。“北奇神”和“丽雪”等名牌产品驰名中外,绿色产业
向基地化发展,成为前途广阔,结构调整的朝阳产业。
“二次创业”中,积极改进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农业
与家村政策,持续倾斜政策和资金,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农业内部结构向效益型、生
态型和绿色型转变,马铃薯种植业成为先锋产业,畜牧业占农业的“半壁江山”。农业科技含
量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完成“丰收计划”100余项, 农民在大幅度增产增收中尝到科技致
富甜头,农业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突出发挥了冷凉型优势,成为结构调整中富有张力的产业
和最具生机的经济增长点。
“二次创业”中,大兴安岭人,以新思维、新观念、新政策、新环境,招商引资、引技、
引智,发起结构调整主攻战役。1998年至2001年,有关部门和企业先后十几次,参加全国性的
招商引资活动。 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协议达324个,签约资金总额达48亿元,引进先进
技术20项。改革开放以来,共引进资金68 200万元,其中外资258.51万美元。制定《大兴安岭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和《关于保护外来投资企业和投资者合法
权益,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规定》,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环境。“栽起梧桐树,引
得凤凰来”。100多家中外客商,在全区各地办起118户企业,产品达3类17种,年综合生产能
力形成产值2.6亿元。
在“二次创业”中,全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
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先后开展了“城市改造”、“净、
美、倡”等活动,使林区面貌新、人民精神风貌新、招商引资吸引力新、经济发展环境新。
2001年,地委专题推进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发展”的教育活动,使全区人民自觉地
以创新意识和生态战略,实施结构调整的“二次创业”。
2001年,全区人民在继续“二次创业”中,夺得“十五”计划(2001~2005年)的开门红。
取得了发展工程、形象工程、先锋工程、民心工程和企业改革攻坚战、结构调整升级战、森林
资源保卫战、社会事业总体战的胜利。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5.6亿元,人均产值8557元;
财政收入1.7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6.19亿元,城乡市场贸易额实现6.53亿元;城镇人均
可支配收入45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非国有经济实现产值11.3亿元,从业人员达7万
人,注册资金5.1亿元,税收占全区25.6%;职工自营经济创产值7.4亿元;乡镇企业实现总产
值6.O亿元;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比重,已调整为67.1:32.9;农业实现产值10.1亿元;绿
色食品认证达15个,全产业销售收入2.89亿元;林产工业实现产值6.2亿元;旅游人数上升到
6.8 万人次,收入达2775 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9.4:47.8:42.8,调整到13.3:
45.7:41.O。非林非木经济占总值的55.5%,结束了“独木支撑”局面。大兴安岭人历尽艰辛,
终于冲出“两危”重围,以重塑大兴安岭经济的时代作为,谱写出雄壮的“二次创业”乐章。
大兴安岭地区充满生机和希望,新世纪为大兴安岭注入新的活力,大兴安岭人正以崭新的
精神风貌,继续进行“兴企富民强区”的“二次创业”。以保护资源、调整结构、发展生态产
业为重点,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经济新格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
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人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
“再造青山”,建设成“最富裕最文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