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胡族崛起
重大事略
一、东胡族崛起
东胡族,系大兴安岭地区及周边地区最早的先民,远在夏朝时期,崛起于今燕山和阴山山
脉以北,外兴安岭以南,贝加尔湖以东,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以西的广袤高原、森林、水域间。
因居华夏民族主体之东,古匈奴族之东,贝加尔湖和蒙古高原之东,而名为“东胡族”。
商末周初,东胡族过着畜牧为主,狩猎和捕鱼为辅的,游牧兼渔猎自然经济生活。在血亲
构成的氏族部落(公社)社会基础上,形成以部落酋长统领的部落,进而组合成军事与生产一统
的部落联盟体,形成雄据北方的广大势力范围,鹤立于古亚细亚及周边的古代民族。东胡族与
林胡、楼烦等成为显赫于中国北方“马背民族”,主部已南进至燕山和阴山以南地区,地近周
土,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臣属关系,曾遣使至岐山,参加周成王举行的“成周之会”,以“黄罴”
为方物朝贡结盟,成为周王朝“藩邦属国”,而后“时臣时叛”。周朝的春秋时期,东胡人经
常进入今华北地区互市通商,贸易频繁。用马匹、皮张和土特产品换取中原民族的铜器、陶器
和生活用品等,并有少数东胡人迁徙汉人区杂居。战国初期,东胡族借齐、楚、燕、韩、赵、
魏、秦七国争雄之机,超常发展自己。形成本民族冶炼业和手工业的雏形,进入青铜器时代,
使用短铜剑、铜戈、铜流星锤、铜啄、铜棍棒等铜质军械作战。战国末期,东胡族作战时已使
用铜头盔、铜铠甲、铜马头和铜马背等防御器具。用青铜和兽骨制成带钩(饰具)束腰,使服饰
成为 “东胡好服之”(上着短袄,下穿宽裤,腰系带钩)。 是时,东胡人族盛势强,能征善战,
经常与黄河以北地区的汉族势力发生冲突。东胡人以骑兵为主,身着“胡服”,作战灵活敏捷,
快速机动,屡屡得胜,威振中原,为汉民族所瞩目。
公元前307年,赵国武灵王学习东胡族经验, 冲破重重阻力,进行名为军事实为政治的改
革,以“胡服骑射”强军兴政。改步兵战车为骑兵,增添弓箭等兵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五年后又令赵国将军、大夫、嫡子、官吏率先着胡服,改革全民的服饰。事后民强国盛,地扩
漠南,一度成为战国时期强雄。公元前274年,赵国以东胡略其代郡之地“叛赵”为由,乘势
攻击东胡(西部),东胡联盟体大败,损失惨重,主部北退至燕山山脉东北部的古辽西地区。
是时,北界与东胡接壤,地处今河北北部和山西东北部,曾被东胡击败,送少年秦开 (燕
国贵族之子)于东胡为人质的燕国,也学习“胡服骑射”,使国势渐强。经长期准备,燕王于
公元前279年,命已归燕并熟知东胡军情地形的秦开,率大军猛袭东胡。东胡族受重创后,主
部北遁千余里至今洮儿河和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余部南迁燕国南部与燕人杂居,或役守燕疆新
土。燕国拓土至古辽东,为拒东胡族等北方民族进攻,于公元前278年起,修筑西起今河北省
宣化县、张家口市,经今内蒙古赤峰市,东迄今辽宁省辽阳市以东的北长城。赵国和燕国先后
攻击东胡族,并分别北筑长城至阴山南麓和古辽东地区后,东胡族元气大伤,部落联盟体开始
分化。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