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三徙塞外

三、三徙塞外



  西汉初年,在公元前206~202年的四年楚汉战争中,汉高祖刘邦曾多次征调“精骑善射”,
族势衰败后内迁塞内的东胡人,参加对楚王项羽的征战。东胡族解体后,汉王朝利用宿仇旧怨,
又征调远遁故地的鲜卑族人和乌桓族人共同征服匈奴族,东胡人及后裔鲜卑族和乌桓族为汉王
朝建立,中华民族统一,建树了鲜为人知的功勋。

  西汉王朝对一时族强势盛的匈奴族,先采取“以和待讨”,“暂屈武力”等对策,争取到
开国后60余年时间,恢复经济,消除割据,统一中原,蓄武强军,稳固中央集权。至汉武帝刘
彻中期,为除持久的边患,决定“兴事灭胡”。 从西汉元兴二年(公元前133年)起,全力开始
长达半个世纪的反击匈奴战争,匈奴族势衰败,远逃贝加尔湖西北地区,“是后匈奴远遁,而
漠南无王庭”。战后,汉廷派张骞等百人出使西域,施用“和亲”方法,联络和争取西部地区
的月氏、乌孙、大宛等民族,瓦解原匈奴大联盟体。同时,扶植原“匈奴左地”备受匈奴奴役
和胁迫的乌桓和鲜卑族,钳制匈奴族。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将乌桓族大部和少部鲜卑族人,
从乌桓山、饶乐水(西拉木伦河),南迁外长城以南,内长城以北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
辽东塞外五郡,与汉人杂居,从事农牧业兼渔猎业。并选乌桓、鲜卑壮士,精兵备武强军,侦
察匈奴动向,阻其南进。汉廷委任乌桓、鲜卑大人(首领)为自治官吏,派汉将置“护乌桓校
尉”,管理族政和军务,预防乌桓族叛汉和与匈奴“交通”,以断匈奴“左臂(即‘左地’)”。
乌桓人南徙五郡后生活安定,畜牧发达,族势恢复转盛。

  东汉初期的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境地连年发生旱、蝗大灾,赤地千里,人畜饥
疫,死耗大半。乌桓族联合鲜卑族和西域的乌孙族,乘机击破匈奴。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
地空”。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以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为首的塞外各郡乌桓大人率族众
附汉。东汉光武帝诏封81位乌桓大人为侯、王、君长,迁乌桓族人入居塞内。分置于辽东、辽
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缘边十郡,“给其衣食,招徕种人”,
助汉镇边,防御匈奴和鲜卑南进。郝旦等众部入塞,南至太原,西达“河套地区”,较往次南
迁深入和广泛,促进了乌桓(含少部鲜卑)汉化和民族进步。是时,进入乌桓故地的东部鲜卑,
曾于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与匈奴联合攻汉辽东,被汉军大败。先后有偏何、仇贲、满头等鲜
卑大人率众归汉。

  在乌桓、鲜卑(部分)入塞,至东汉末年的百余年中,汉廷迁移大部分乌桓人充塞屯田,开
疆戍边,选精丁壮士组建威震天下的“乌桓突骑”,镇压农民起义和与长城之北民族作战,曾
远征于贝加尔湖西北之地。长期频繁征调和战事,使乌桓和鲜卑族人口锐减,族部分化,分道
扬镳,各自为政为战,曾多次与同祖的东部鲜卑族发生助汉的血战。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