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拓跋鲜卑南迁大泽
四、拓跋鲜卑南迁大泽
商末周初,东胡族主部南迁后,余部乃驻牧于大兴安岭北部,自称黄帝之子昌意的后代。
族部自称“托跋”氏,“因黄帝以土德王,土为托,后为跋”,意为是黄帝之后。史书将“托
跋”氏写成“拓跋”氏。因肇兴于“大鲜卑山”,故称为“拓跋鲜卑”或“鲜卑拓跋部”。自
商初“积六十七世”至远祖成帝毛,时值秦末汉初的公元前200年左右。
至战国末期,拓跋鲜卑开创出由图腾崇拜和酋长权力凝聚成的氏族公社联盟体社会,形成
以渔猎经济为特征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拓跋鲜卑部至成帝(大酋长)毛时,由于毛“聪明武
略,远近所推”,氏族联盟已“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自成帝毛
起至五世宣帝拓跋推寅时,于公元前50年前后,借北匈奴北遁千里之机,率领部众离开大兴安
岭,“南迁(实际向西南)大泽(今呼伦湖),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鲜卑拓跋部来到呼伦
湖后,实现由渔猎经济转为以游牧为主兼更渔猎的新生活。
三国魏文帝(曹丕)初年(约220年),拓跋部从呼伦贝尔草原出发,“历年乃出”,“山谷
高深,九难八阻”。南迁(西南)至贺兰山东,阴山西,水丰草茂的“没鹿回部”驻牧地,“始
居匈奴故地”。于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驻牧发展。成为雄据长城以北,西起今甘肃,东迄今
辽宁南部的鲜卑族西部联盟体。西部鲜卑至东汉桓帝(刘志)永寿二年(156年)时,拓跋邻(北魏
追谥献皇帝,拓跋始祖诘汾之孙),与东山再起于古辽西的东部鲜卑联盟檀石槐部取得了联系,
加入由檀石槐统领的东、西、中各部组合的鲜卑大联盟,拓跋邻被封为西部“大人”。
北魏神元二十九年(248年),被北魏追谥为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兼并“没鹿回部”、匈
奴故地中其它鲜卑部落、原居阴山与河套地区各小异族部落,大批汉人归附拓跋鲜卑集团(联
盟)。拥有骑兵“控弦之士二十余万”,雄据西部地区。后因与其它鲜卑族发生地域争端冲突,
移徙至汉代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驻牧。十年后拓跋鲜卑部东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
尔县北),开始定居,由游牧生活转向兼从农耕生活。是时,拓跋鲜卑集团发展到以拓跋氏
“宗室八姓”为主体,融归附“四方诸姓”共35部,与中原王朝对峙的鲜卑帝国三大核心集团
之一,史称 “西部鲜卑 ”,嗣后又东进今“三晋大地”。至“三国归晋”之际,鲜卑族各部
已借助中原地区纷乱争雄和北方失控之机,重组了鲜卑大联盟体,族口众多至百万人之多。族
势形成横跨东经78°至125°;于北纬38°至57°间的势力范围, 大体是西起今哈萨克斯坦境
的巴尔喀什湖;东北迄黑龙江中上游,东南迄今 辽阳市;南起古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和
今包头市、银川市、新疆昌吉自治州一线;北达安加拉河和勒拿河上游及贝加尔湖广大地区。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