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曹操平服三郡乌桓
五、曹操平服三郡乌桓
在封建割据时期的东汉末年,由于中原民族经济和文化吸引,世居和移居大兴安岭及其以
南部分鲜卑族人,不断云居“汉边”地区,仅进入幽州和冀州的乌桓和鲜卑人已达10万余众。
以乌桓人为主的右北平、辽东、辽西郡人多势众,以居地自然形成东(辽东郡)、中(辽西郡)、
西(右北平郡)三个集团,组合成乌桓联盟体。以辽西郡乌桓大人蹋顿为首领。总摄中、东、西
三部,与东汉王朝对峙,时臣时叛,冲突不断。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乌桓与袁绍军打败欲占北方的公孙瓒。 是时,中原北方和古
辽东间,只存袁绍和曹操两大封建集团对峙争霸。乌桓为固守塞外故土,助袁绍攻击图据北方
的曹操。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九月,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官渡村),
曹操用智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斩七万余级”。灭袁后,曹操招抚乌桓、鲜卑和袁绍残军,赐
乌桓头人蹋顿为乌桓王。后蹋顿为首的乌桓和鲜卑及袁氏残军反曹击操,曹操为尽快统一北方
决心征服乌桓。乌桓军素有“乌桓突骑”之誉,骁勇善战不易轻取。曹操精心备战充分准备,
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开凿了两条从军粮基地邺城至古辽西的运粮河渠, 将军粮
从邺城沿渠水北上运至右北平郡的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同时整修了进入右北平、辽西和河东
三郡的步、骑兵道。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亲率大军携郭嘉、张辽等名将,从邺城出发, 经
无终向乌桓军主力驻地辽西郡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15公里)进发。曹军进至无终时,时值七
月大雨连绵,原路无法行进,遂秘密改行山路。 过卢龙古塞,翻越白檀山(今河北省滦平县兴
州河南岸)险要,出其不意插入塞北,突袭乌桓三部主力牙帐柳城。曹军进至距柳城200里处,
与数万骑乌桓军激战。 八月,曹军与乌桓决战于白狼山(今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
境)。乌桓大败,蹋顿等被阵斩,乌桓、袁军12万人降曹,曹军攻破柳城。右北平乌桓西部集
团和辽东乌桓东部集团的乌桓单于楼班、苏仆延(速仆丸)等,逃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处,公孙
康尽收之,斩其首级献予曹操。九月曹操退兵班师,翌年正月回军于根据地邺城,战事历时10
个月。曹操为纪念此役,在回军途中的碣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附近),写下著名诗篇《步出夏
门行·观沧海》,久传于世。平服三郡乌桓后,曹操将所俘20余万和原居于幽、并两州“万余
落(户)”乌桓、鲜卑、袁氏残军,全部迁入中原。从乌桓、鲜卑人中挑选出精骑良卒,编成精
锐骑兵,壮大了曹操军力。“由是,三郡乌丸(桓)为天下名骑”,从曹南征北战。乌桓和东部
鲜卑全族性的内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乌桓和鲜卑族进化,为统一北方,作出
了贡献。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