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破译鲜卑千古之谜
八、破译鲜卑千古之谜
秦汉时期,鲜卑人带着先是渔猎继而游牧的民族风骨,跃马弯弓,叱咤风云,由北经西向
南冲进华夏大地的中原地区,于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政权。 开创基业后,以超常的素质和胆
识,进行四次重大改革,留下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篇章。鲜卑之史强烈地吸引着历代政治家、历
史学家和考古专家,探赜索隐,苦苦寻找鲜卑族肇始之地“大鲜卑山”,终未能见,成为千古
之谜。
由于大兴安岭千山百岭都有或然性,在“大鲜卑山”的确认上,产生了研究难题,寻找鲜
卑拓跋部祖居地“石室”又是难题中的难题。魏书曾载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四年
(443年);遣中书侍郎李敞专程徙北祭祖,“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之事。1979年7月下旬,内
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副研究员米文平,听到有人到过位于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
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距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加格达奇37公里处,见有形
状很象史载的,北魏李敞北涉祭祖的“石室”的“嘎仙洞”,遂于同年9月1日到阿里河镇考察
验证。
嘎仙洞位于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麓,李敞来大兴安岭祭祖的嫩江西
岸支流甘河上源。地理座标为东经123°36′,北纬50°38′。嘎仙洞离平地25米,洞口朝向
西南,略呈三角形,高12米,宽19米。洞内宽阔,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最高处
达20多米。宏伟有如大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容数千人。“大厅”西北角上为一小洞,宽
9米,高6~7米,长22米,顶端上部东西各有一壁龛状小耳室。 “大厅”东壁上部11米高处有
一小洞,宽约5米,深约10多米。 “大厅”地面有一块不规则天然石板,长3.5米、宽3米,高
约O.5米,由大石块托起称之为‘石桌’。整个洞内石壁平整,穹顶浑然。“大厅”气势雄伟,
斜洞曲径幽邃,鬼斧天工,规模与文献所记的拓跋鲜卑祖居“石室”相符。与大同云岗和洛阳
龙门的,“凿山开石,因岩结构”,宗教圣地风格一样。
米文平又于1980年7月30日下午,于洞内西侧距洞口15米的花岗岩石壁上, 发现北魏太平
真君四年(443年)李敞祭祖时的石刻祝文。刻词为竖行,共19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 字大小
不一,约3至6厘米。全文201字。汉字体势介乎隶楷之间,隶意犹重,古朴苍然,清晰可辨。
它隐藏在斑驳石洞的苍苔底下,经过1500余个寒暑,终于重见于世。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嘎仙洞
就是拓跋鲜卑祖先“旧墟石室”。
米文平将考古资料整理后,于1980年8月6日,在国内发表了《拓跋鲜卑先祖石室考》,石
破惊天。1980年8月10日,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与报道了这个重要考古发现,又以8
种外国语言向全世界公布这一消息。引起国际学术界强烈反映,高度评价了这个发现。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