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金代东北界壕
十一、金代东北界壕
辽天庆五年(1115年),崛起于北方的女真族首领完颜氏阿骨打,建立金王朝,地扩鲜卑族
旧地,随唐辽所辖的北部极边。金代行五京制,除中都(相当于中京)外,有上京会宁府、东京
辽阳府、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南京开封府
(今河南开封市)。上京会宁府管辖蒲与路,蒲与路故城座落在黑龙江省克东县城西北十五华里
的乌裕尔河南岸。 管辖“北至边界火鲁火疃谋克(女真语‘火鲁’为山谷,‘火疃’为城,合
为‘山谷之城’的意思)三千里”,已到外兴安岭。今大兴安岭地区为蒲与路所辖。
金朝为抵御西方蒙古族的进攻,在十二至十三世纪修建了漫长的界壕边堡,分东北路、临
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四路。 东北路始自“达里带石堡子”附近(今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北八
公里之七家子附近),止于鹤午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之霍勒河),是四路中极北一路,
建于大兴安岭东麓,与大兴安岭的走向相平行。 从起点至济沁河之间的北段长400余华里,配
置边堡19处,边关隘口2处。今存古城址3处。时称界壕为“老边”、“旧边”、“边墙”、
“边壕”,称边堡为“古城”、“土城”,达斡尔族则称之谓“乌尔科”。东北路界壕边堡建
于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界壕与边堡的配置和外观,至1181年前后已基本形成。边堡用大
石板铺筑灶址和炕面,其材料一般都是兴安岭一带最常见的火成岩。堡内房屋的配置很有规律,
中部的座北朝南呈东西直列,两侧的(相当于厢房的位置)为南北排列,行列间较宽阔的间隔,
宛似通街小巷。金界壕被誉为“北极长城”。
界壕依不同段落,有单线和复线区别。土堞一律紧附主墙的外缘,一般高出主墙的顶部
0.5米以下,从外观上看似一土丘,内部为土石结构。与界壕相关联的边堡、关隘分布在界壕
的内侧。在界壕内侧每隔等距便有一处小型边堡。东北路北段共有边堡19座,间距平均约20华
里,距界壕一二百米不等。宜卧奇边堡即“达里带石堡子”,为金界壕边堡东北路的第一堡。
堡东北四华里即为界壕南支起点。两处关隘,一在诺敏河,一在阿伦河附近。与界壕有关的较
大的三座古城分别座落在诺敏河、阿伦河畔,以及雅鲁、济沁两河会流处附近地。
东北路界壕起自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北八公里之七家子附近的嫩江右岸沼泽中,循大兴安
岭支脉向西横行35华里,至冷家沟折向西南,横切内兴安岭诸脉;于后乌尔科附近越诺敏河后
成为甘南县和阿荣旗的分界线;穿过阿伦河、音河,进入龙江县和扎兰屯市交界处,继续向西
南直行穿越雅鲁河、雅尔根楚河、库提河、麒麟河、济沁河之后,又经行一小段,伸入内蒙古
自治区。界壕自出莫旗境后,成为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两省区的边界,以东为甘南县和龙
江县;以西为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与扎兰屯市。
“界壕者,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边堡者,于要害处筑城堡以居戍人”。壕堡兴建
过程中,常是“军民并役”或“募饥民以佣”,而“民甚苦之”。既成之后,每堡屯驻二百名
边卒,“置戍户于堡内”,“营栅相望,烽候相应,人得恣田牧”。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