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十二、蒙古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十二、蒙古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唐代后期,室韦各部独立发展,逐渐形成许多部落联盟。至金代逐渐以“蒙兀室韦”部落
联盟为核心,吸收室韦系和非室韦系部落形成蒙古族。十三世纪初崛起于斡难河源头的蒙古人
是唐代“蒙兀(蒙瓦)室韦”后裔。唐代蒙兀室韦原住黑龙江上游以南、额尔古纳河中下游以东
的大兴安岭山区。唐文宗开城五年(840年),统治北方草原的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灭。 回鹘
部民被迫向天山南北一带迁徙。稍后一段时间,居住在额尔古纳河附近的蒙古部落逐渐西迁到
原属回鹘统治的广阔草场,直到怯绿连(克鲁伦)河、斡难(鄂嫩)河和土兀刺(土拉)河三河发源
地不儿罕山(大肯特山)一带。十世纪蒙兀室韦西迁斡难河源,金初蒙古部仍在金之东北。“自
绍兴时叛,都元帅宗弼用兵连年,卒不能讨,但分据要害,反厚贿之。其主僭称祖元皇帝,至
金亮之际,并为边患,其来久矣。”

  蒙兀室韦西迁后出现许多部落,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部落群。海都时代已形成了部落联盟,
除了蒙兀室韦参加外,尚有其它部落参加。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形成统一的蒙古部族,已不完全是室韦系蒙古
语族部落。西迁或南迁的室韦部落,已脱离原来室韦部落群,在外迁过程中不断吸收大量突厥、
回纥、铁勒等突厥语族部落为自己成员,在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经历了相当程度的
突厥化过程。新统一的蒙古族部落不同于原室韦部落共同体。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铁木
真回到鄂嫩河源,全蒙古贵族云集在这里举行大会,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汗,号“成吉
思汗”,意为海洋般的大汗。此时,铁木真占领东起兴安岭,西迄阿尔泰山,南达阴山界壕各
部牧地,控制着极其广阔的地区。成吉思汗建国后,蒙古族主要聚居区分为漠北和漠南两部分。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随即把统治中心迁往和林。忽必烈即位后定都大都。岭北行省东至兴安
岭,南濒大戈壁,西达阿尔泰山西麓。西北八邻部管辖着,鄂毕河上游直到额尔齐斯河的“林
中百姓”。驻在唐麓岭北的益兰州五部断事官,管辖着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流域的乞儿吉思诸
部。东北则包括贝加尔湖周围的豁里、秃马、不里牙惕、巴尔忽诸部,以及石勒喀河至额尔古
纳河一带合撒儿的领地。

  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人最初以狩猎为主,原始养畜和农耕为辅,“无羊少马”,
是向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高原上突厥入学习畜牧生产的。十二世纪蒙古部落分为两个群落,即
森林或狩猎部落群、草原或畜牧部落群。蒙古森林部落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畔、叶尼塞河上游
和额尔齐斯河沿岸,草原畜牧部落则分布在呼伦贝尔直到阿尔泰山西广大草原和山地。一部分
蒙古畜牧民住在更南一些,沿着戈壁靠近长城一带放牧。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