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设卡戍边
三十一、设卡戍边
推翻明朝夺取政权的清王朝移都北京后,将肇兴之地的东北林区划为封禁之地,严禁汉族
人和流民进入,更不得采伐、开矿、捕猎、捞珠(珍珠)等,禁卫祖宗的龙兴之地。曾辖黑龙江
地区的吉林将军、宁古塔将军设置后,以吉林乌喇(拉)为中心,向四处有居民和交通的地方设
立卡伦(又称“喀伦”、“卡路”、“喀龙”、“卡鲁”等)驻兵防守禁卫,防止“流民潜入”
和满族八旗旗民偷牲捕猎、砍木、盗采人参、走私皮张等。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后的雅克萨战
争前后,清康熙王朝将卡伦改变为以防止沙俄入侵为主的边防哨卡,向中俄边境地带大量增设
驻防,监视沙俄动向,沟通边防间联系,传递边境情报等。
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管辖今大兴安岭地区的瑷珲副都统,辖有巴拉毕喇昂阿卡伦、
伊玛毕拉昂河卡伦、精奇里江卡伦、乌鲁苏穆丹卡伦、科洛尔卡伦、喀塔奇卡伦、库墨勒卡伦、
额业尔卡伦、纽勒门河卡伦、逊河口卡伦、讷墨尔河源卡伦等,派兵驻守,定期换防。瑷珲副
都统辖境内的卡伦,北及外兴安岭,多置于有交通或可资交通的江河沿边之处。
雍正五年(1727年),郡王策凌伯四格、侍郎图理深等会同俄罗斯使臣,勘定疆界,在外兴
安岭和黑龙江以北地区共设50处卡伦,因设于黑龙江之北的中俄边界,时称外卡。雍正十五年
(1737年),因各卡疏远相遥,边情不及或迟误,敌情不明,对俄人防守不严,经常有俄人越界。
为便于各卡互相联系,加密卡伦驻防。在外卡以内又增设卡伦数十处,时称“内卡”。乾隆二
十五年(1760年),对外卡重新整顿,调整部局,有增有减。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沙俄侵略军非法航行黑龙江,为监视沙俄侵略行径,保卫边疆,
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增设13处卡伦。是时,黑龙江中上游设有大黑河屯、阿敦吉林、四嘉子、
卡路山(当今的卡伦山)胡勒固尔、布拉木口子、格尔钦等处哨卡伦。
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以后,黑龙江左岸的伊玛毕喇昂河、精奇里江、
乌鲁苏穆丹、纽勒门河和黑龙江与混同江汇合口5个卡伦被沙俄侵占。 清政府无奈在黑龙江右
岸和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增建一批卡伦,黑河上游有扎克达霍洛卡伦、奇拉卡伦和瑚玛卡伦。光
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于额尔古纳河右岸陆续增设卡伦五处,严防俄人越界偷
挖金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乱”中,沿江卡伦被沙俄烧毁。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清政府恢复卡伦制度,瑷珲副都统姚富升亲自率人在黑龙江右岸勘定,自额尔古纳
河口至逊河口重新设卡伦20处。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