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大兴安岭航运
四十五、大兴安岭航运
《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垄断了黑龙江上游的航运权,黑龙江上游只有俄国客货船
只航行,呼玛地区沿江居民乘船时过江到俄岸码头候船登运。民国初年,哈尔滨戊通公司开办
黑龙江航运。1918年(民国七年)7月11日,戊通公司“金山”号驶进黑河,翌年6月10日将航线
延伸到漠河,开辟哈尔滨——黑河——漠河客货营运航线。每年开江后“上江三县”的砂金和
木材等运出,哈尔滨、佳木斯、黑河等地粮食、煤炭、日用品等运进,封江前一个月靠航运抢
运进大批粮食和货物供人们越冬。平均年货运量在万吨左右。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
夺中国资源垄断黑龙江航运,又在黑龙江上游以黑河为中心开通至洛古河和额尔古纳河的客货
航运,把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大量木材和黄金等资源通过黑龙江航运掠走。是时航运在黑漠航线
上的客船有午城号、绍兴号、天太号、永安号、大兴号、北海号等均为木质船,用蒸汽机做动
力,以木为燃料,设备简陋,航行速度慢。由黑河逆流到漠河需要十二天,由漠河顺流返回黑
河需五天,每艘船载客300人至400人,装载货物10吨左右,沿途大小码头停泊靠岸,上下乘客
装卸物资。由漠河开往西口子和额尔古纳河有“明山号”和“水利号”两只小轮船,载客百余
人。
1945年秋,苏联红军撤回时,将所有船只作为对日作战的战利品,拖回苏联占为己有。
1947年5月,黑河航务处工人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第一艘“毛泽东”号客货轮投入运营,载货200
吨,座位250个。8月,“毛泽东”号改为“黑河”号。1948年5月,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第二艘
客货轮“海兰”号下水,载货300吨,座位300个。1949年春,又制造了80马力,设计吨位110
吨,载重60吨的拖轮“龙江”号投入运营。
新中国成立后省航运局管理黑龙江航运。1949年航行在黑河至漠河航线有“友好”号和“
白龙”号客轮,客床位80个,载货量80吨。后又增添“黑河”号轮船,客位300个。1952年增
加了“漠河”号客轮,设有500个客床位,载货能力450吨。 1957年增加了“海兰”号客轮。
1958年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客货流量增大,黑龙江航运客轮增加。航行在今大兴安岭地区江段
的客轮有白龙、营口、东北、上海、北京等号。是时,黑龙江水上运输成为大兴安岭地区主要
交通载体。1959年至1964年航行在黑河至漠河、洛古河间有东方红12号客轮,1964年至1979年
有东方红10号和19号客轮。东方红10号和12号客轮,有客床位420个,载货量320吨,每年航期
往返12次。东方红19号设有133个客床位,载货量5吨,每年航期往返20次。
1967年嫩林铁路通车和1970年嫩漠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大兴安岭地区交通运输对黑龙江
航运的依赖性,黑龙江中上游水上客货流量随之减少。1985年五六月间,漠河至黑河间的客船,
只有380马力的内燃机双体船“龙客108轮”,客床位162个,载重量40吨,每10天往返一次。
同年7月因客流量减少,改换为240马力,有80个床位,载重量5吨的“龙客105轮”,每10天往
返一次。进入90年代,江上客流奇少,导致航运亏损,客运停止。90年代中期,呼玛县在航运
改革中,创建“地航”公司,购船造驳从事以木材为主的货物航运。1987年,“5·6”火灾后
抢采运输火烧木,公路和铁路的运输力量承担不了巨增的运量,开通了自洛古河、二道河子、
水河、北极、乌苏里、红旗岭、兴安等临时码头,水上分流运输。而后,因铁路运力紧张,沿
江林区木材销售开始水运分流。时因盗伐盗运木材借水运得逞,水运分流时关时开。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