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定量供应
六十五、定量供应
由于新中国经济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满足不了人民生活需求,为保障平均供给,城镇
居民实行了近30年的凭证凭票供应。商品主管部门依据公安机关颁发的户口簿,发给证和票。
1953年11月,大兴安岭岭南和岭北的城镇人口,根据国务院和省(区)人民政府统一规定,对粮
食、食油实行统购统销,定量凭证供应。城市居民凭粮、油购买证,按月到粮店或代销点购买
粮油。定量供应标准按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和不同民族区别而定,林区采、集、运工种供应
量略高。从是时起,粮、油、棉等供应实行长期的计划管理。1954年9月,对城乡人口棉花、
棉布实行凭证(票)供应政策。一般居民年发布票24尺,棉絮票1斤。凭证件按增加标准供应。
1960年后农村也实行了主要副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凭证凭票供应。
1960年,全国经济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粮油短缺,商品奇缺,供需矛盾突出,粮油供应标
准下降。凭票供应的日用工业品范围扩大,棉纺织品、风雨衣等48种商品实行凭票供应。面盆、
暖水瓶、手表、自行车、名牌收音机、绸缎、灯泡、薄铁、纸张及特需的高级烟、酒、茶等34
种商品,实行凭证限量供应。至年末,钢精锅、暖水瓶、面盆、铝饭盒、毛毯、肉罐头、奶粉
和小苏打等商品,先后敞开供应。是时,对高级干部、重点民主人士、疾病患者、儿童实行特
供标准、照顾标准或优先标准。
1961年,城镇肉蛋等副食品紧缺,肉食品开始实行按户(人)定量凭票供应。中秋节、国庆
节每人供应猪肉O.2斤,春节0.3斤,“五一”国际劳动节、端午节,每人供应鲜蛋1斤。当年
猪牛羊肉供应量人均1.2斤。1962年,发放购货券,用以购买好、少、新等日用工业品。1963
年,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各行各业大办副食品生产基地,补充市场
肉食货源不足。1964年4月起,林区猪肉取消票证供应。1965年,只对牛羊肉实行定量供应。
1964年和1965年因大兴安岭享受特区待遇,除粮外,肉、蛋等副食品供应量大,一度取消凭证
凭票供应。
1969年4月,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把城镇职工养猪说成是给“资本主义供氧输血”,
挫伤了职工养猪的积极性,猪、禽、蛋商品收购量下降,猪肉又实行定量供应,按城镇居民人
口发放副食品号票(包括熟食制品),根据货源情况随时规定供应标准。在货源紧缺时鸡蛋只保
证节日供应,每人O.5斤。1979年后,农村改革显见成效,主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不断丰富,
凭证凭票供应由限量转入评价议价之分。1983年,随着市场开放,鲜蛋取消票证供应。根据商
业部《关于全国临时免收布票、棉絮票,对棉布、棉絮敞开供应》的通知,停止对棉布及其制
品和棉花的凭票供应。1984年,猪肉实行敞开供应。鲜蛋供应实行凭票和议购议销相结合的经
销形式,凭票定量购买的按平价供应,定量外按议价销售。当年鲜蛋放开经营。1984年10月至
1985年,由于社会购买力迅速提高,猪肉供不应求,仍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城镇粮、油仍实行
凭证定量供应。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生产力大解放,除粮油外全部取消凭证凭票
供应。90年代初期先油后粮敞开供应,结束凭证凭票供应历史。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