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中苏联合考察黑龙江流域
七十、中苏联合考察黑龙江流域
1956年8月,为综合开发黑龙江流域,经中苏两国政府协议, 1956年至1960年,双方专家
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包括额尔古纳河和乌苏里江在内的黑龙江流域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水能
动能、交通运输和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双方共同组成联合学术委员会领导综合考察工作,
中国黑龙江省副省长冯仲云任联合考察队队长。考察队下设自然、地质、水能动能、交通运输
和经济5个组,各组分设专业队分别进行考察。
联合考察队自然条件组林业小队,队长由苏联科学院生产力研究委员会农业科学副博士柯
尔达诺夫担任,队员由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林业部林业科学院、林业部森林建设局、黑龙
江省林业厅、吉林省林业厅、内蒙古林业厅,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总分院森林木材研究所、全
苏森林设计联合会远东森林经理航测托拉斯、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总院远东分院、远东林业科
学研究所、远东林业管理局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956年进行野外考察,1959年秋完成野外作
业,开始研究和编写最终报告。 1960年5月完成最终报告;编制黑龙江流域森林分布图及匹配
的造林平面图、土壤图、地被植物图等图件;划分了森林资源类别区、经营区、营林区和地被
植物区;提出了森林经理远景基本规划和开发次序。基本查清了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为2378.4
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24.4%,其中今大兴安岭森林面积834万公顷。大兴安岭林区森林
总蓄积为14.7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总蓄积23.1%,其中今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总蓄积7.4亿立
方米。主要树种落叶松平均年龄为140年,占有林地80.5%。有林地利用经营区成过熟林每公
顷平均蓄积达124立方米,主伐龄为101~120年。 提出大兴安岭林区应采用“交互林带皆伐方
式为主,采伐带带宽100米为限,保留幼树。 在水域径流区两侧阳坡实行更新择伐或群状择伐,
郁闭度保留在O.3~0.4之间。全林区采伐间隔期(轮伐)为10年左右。“采用人工更新为主,天
然更新、人工更新并举”,“必须利用天然更新条件,保存森林的环境”。
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大兴安岭地质队,由当时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长春地质学
院、黑龙江省地质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分别选调地质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
干部组成。 全队共有101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40人,行政管理干部和辅助人员61人,苏联科
学院先后派遣15名技术人员参加工作。
大兴安岭地质队在位于大兴安岭北部西坡与北坡海拉尔至吉拉林沿线与额尔古纳河之间、
根河与北二次河之间、北二次河与黑龙江上游之间、黑龙江上游与呼玛河之间、甘河上游及诺
敏河上游之间,进行了10.7万平方公里的地质踏勘。1959年10月开始编写最终报告,1960年5
月全部完成。历时四年,共发现与检查矿化点200余处,确定了许多矿化扩散晕。 划分了成矿
区与成矿带,进行了矿产预测,指明了各种矿产“远景地区”;填制了精度相当于比例尺
1:1 000 000的地质图,编制了构造图和矿产图等一系列图件,为开发黑龙江流域矿产资源提
供了依据。参加联合考察的中苏地质专家在学术报告会上和考察报告中,特别强调大兴安岭林
区应注意金、铁、钼、铜、铅、锌等稀有元素和中生代沉积中的铁与煤的开发利用。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