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七十二、1958年沿江特大洪水

七十二、1958年沿江特大洪水



  1958年7月初,黑龙江上游地区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流域连降6天特大暴雨,泄入黑龙江
构成凶猛洪峰,7月8日,20点侵入呼玛县漠河境内,持续七天后于15日漫延到下游三卡乡一带。
沿江和呼玛河两岸53个村屯19个农业社13 700多人遭受有史以来特大水灾。

  漠河水位高达102.60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3.5米;呼玛水位高达103.31米, 超过历史最
高水位2.10米。电话线路和沿江公路桥涵被冲毁,通讯联络与交通中断。漠河、额木尔、依西
肯3个乡12个自然屯遭灾严重,绝大多数房屋被淹没。砖瓦结构的漠河区政府、供销社、学校、
漠河林业局和银行房屋都被冲毁,民国漠河县公署旧址被洪水卷入江中。依西肯乡以下沿江各
村屯水深达2.5米到4米,260垧耕地全部淹没。鸥浦乡除地势较高的一条街道外全被江水吞没,
冲走房屋180多栋,690多垧耕地被淹。 7月14日23点洪水冲塌呼玛镇第二道防洪大坝,镇内一
片汪洋,水深2至3米。三卡乡被洪水冲走房屋14栋,屋内进水深2至3米,淹地270垧。

  全县直接损失各种物资470分万元;淹没青苗8310多垧,占总耕地面积74.4%;冲毁土地
1420多垧,冲毁房屋955栋,冲毁仓库马棚等1020栋,损失原粮455 390多斤,马料25 000斤,
饲草150万斤,大小农具7600多件,各种衣物12 800多件,家具器皿69 100多件。淹死马103
匹,牛27头,猪577头,鸡6300多只,总共损失近800万元。

  灾区人民夜以继日与洪水搏斗,有组织有领导地筑坝抢险,安全脱险无一伤亡。呼玛县和
刚刚进行林业开发会战的“大建委”各级领导,积极组织全县人民和林业职工投入抗洪斗争,
主要负责人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各单位和农业社、工厂均成立了抢修堤坝、脱险转移、
物资供应、组织保卫、水情观测五个组织,主要负责人分片包干负责到底。在与洪水斗争过程
中,涌现许多舍己为人和一心为公的动人事迹。特大水灾发生后,县境对岸苏联当局和苏军表
现了中苏友谊,出动飞机和船只抢救危难灾民,医治伤病人员,提供药品与救灾物资。

  洪水降落后,呼玛县委县政府和大兴安岭建设委员会,迅速组织农村和林业灾区生产自救,
抽调干部(包括医务人员)组成工作组,分赴灾区慰问和调查灾情,制定生产计划和措施,安排
群众生活。沿江农村灾区都分别成立农业、副业、工业、修建房屋四种生产组织,掀起生产自
救节约度荒高潮。到8月27日,全县有998名男女劳力投入麦收、大田后期田间管理和次年生产
准备工作;有1759名劳力,425头牲畜参加副业生产;有432名男女劳力,修缮和建房。共盖新
房119栋,修补房屋900栋,新盖马棚250座,仓库100栋,各种收入达127.4万元。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