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七十七、第二次开发

七十七、第二次开发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南起嫩江县北部,北至黑龙
江边,西起鄂伦春旗东部,东至呼玛县东界)建设18个林业局(后调整为11个林业公司)。 实行
木材生产、林产工业、营林和森林保护综合性开发。由于大兴安岭环境恶劣,开发难度大、困
难多,中央确定林区铁路先行,中央、地方、林业部门和铁道兵联合会战,以打歼灭战的方式
实施开发。建立由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为指挥,林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罗玉川为政委兼党
委书记的会战指挥部。1964年10月,会战区成立了隶属于国务院的大兴安岭特区人民政府,兴
办会战区社会事业,保障开发建设顺利进行。

  1964年7月,林区会战拉开帷幕。 原在小兴安岭、长白山、科尔沁草原和云贵高原执行任
务的铁道兵三、六、九师近8万官兵,作为会战先锋,从7月初日夜兼程向大兴安岭林区开进。
1965年初, 从吉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调集的19 625名林业干部、工人(含新招工
人);国家统分大兴安岭的千名大中专毕业生;由林业部、铁道部、黑龙江、内蒙古派遣的
3000余名勘察设计人员和铁道兵汇集会战区,号称10万大军,拉开了大兴安岭开发会战的序幕。

  1965年初,嫩林铁路全线铺开,广大官兵大胆探索冬季施工方法,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铁
路建设史上的奇迹。1968年12月,加格达奇至樟岭铁路贯通。林区开发建设实行边开发边生产
的方针,1967年末,嫩林铁路通车至塔河段,松岭林业局建成投产,形成年产40万立方米木材
生产能力,当年首次向国家提供17万立方米的商品材。 1970年3月,大兴安岭特区(林管局)组
建了松岭、新林、呼中、塔河4个行政区(林业公司)和大杨树建设指挥部以及13个直属企事业
单位,林区人口达17.8万人。1972年,嫩林铁路全线通车,开发会战告一段落。 阿木尔林业
局和西林吉林业局初建,全林区年木材生产能力提高到175万立方米。

  至1978年,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松岭、新林、呼中、塔河、阿木尔、西林吉相继
建成投产,图强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边建局边投产。加格达奇电厂和塔河电厂完成一期工程
建设。建成57个林场、30个贮木场、10个机械修配厂、37个汽车队、5个森林所、16个苗圃、2
个木材加工厂、74.52公里大铁专用线、4908公里林区公路。年木材生产能力达到399.7万立方
米;年更新造林、成林抚育、次生林抚育的能力分别达到1万公顷左右。建立起林区公、检、
法、司、民、武装机构;商、粮、物、邮、服、文、体、卫、教等社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林
区人口达到37万人,林业职工发展到7.5万人。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累计生产木
材2075.2万立方米。按国家指令向陕西、青海、宁夏、河南、湖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和国家28个部委以
及14个军委单位,提供了1893.5万立方米优质商品材。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