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十、钢铁“生命线”

八十、钢铁“生命线”



  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关键在“路”。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铁道兵
部队派出兵力,参加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第三次开发建设会战。6月20日,铁道兵在哈尔滨召开
参加会战部队工程和冬防会议,部署会战任务和进军准备。7月,原在小兴安岭、长白山、科
尔沁草原和云贵高原执行施工任务的铁道兵三、六、九师先遣部队和机关,日夜兼程向大兴安
岭林区开进。会战指挥部部署,九师承担嫩江至大杨树段筑路任务,师部驻嫩江县城;三师承
担大杨树至大杨气段筑路任务,师部驻加格达奇;六师承担大杨气至塔河段筑路任务,师部驻
三荣岗(现新林区林海经营所辖内)。 先遣部队开进林区后边建营区,边于8月17日在重点路段
开工。

  1964年末,三、六、九师8万官兵,在“滴水成冰,吐痰成钉”的隆冬季节全部开进人迹
罕至,多为无人区,无路可行,称之为“死亡之海”的莽林深山。由于缺乏高寒地区行军和御
寒防冻经验,许多官兵被冻伤。全体官兵以会战先锋军和敢死队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
在高寒禁区向世人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的品格与特质。没有道路,扒雪开路,用斧头在密林
中砍出路。车辆开不进,人挑肩扛搬运设备和工具。经过4个多月艰苦奋战,在300多公里的原
始森林突击抢修220公里的运输便道,搭起3500多架帐篷, 抢建成12万多平方米的临时房屋,
抢运和储备3个多月主副食品,架设了270多公里通讯线路。

  1965年元月,全线掀起冬季施工高潮,广大官兵把“热血横扫漫天雪,汗水融化千层冰”
的豪情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大胆发明创造,探索出冬季施工方法和技术,创造出
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发明创造“地火龙”,解决帐篷取暖越冬生存问题。用锯
沫和废机油料自制炸药,满足施工需要。创造以冷克冷以冻治冻“冻结施工法”。在冰河上开
挖桥基时,挖一层冻结一层,冻结一层挖一层。打混凝土时采取铁板炒、开水烫的办法,把砂
石料从零下40多度加温到零上30多度,粉碎装车后用棉被盖上运往工地浇注。先后在56条冰河
上架起了大桥,在崇山峻岭中凿通了数条隧道。

经过艰苦奋战,1966年10月31日,全长259公里的加格达奇至塔河段铁路通车。1967年6
月28日,全长186.5公里的嫩江至加格达奇段铁路通车。1968年12月,全长375公里的加格达
奇至樟岭铁路通车。1972年8月15日,樟岭至古莲段通车。打通了南北大兴安岭交通线,大大
加快开发建设速度,为林区打造了千百年企盼的物流、给养、信息、商品材和人员流动载体,
迅速繁殖了经济和社会细胞。英勇的铁道兵是开发会战出色先锋和元勋,在千里嫩林线上每公
里都留下了一个年轻战士的生命,铁道兵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
钢铁“生命线”。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