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知青”潮北流兴安岭
八十二、“知青”潮北流兴安岭
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由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
扰和破坏,没有实现预计的“一年发动,两年深入,三年结束”的设想。至1968年,全国有
2000余万1966年、1967年、1968年老三届毕业生滞留在学校和社会。梗阻学校的新生吸纳和循
环功能,给社会秩序和城市就业造成极大压力。已经严重萎缩的国家经济实力,已经衰败的有
限产业,又无法把这部分人转换成城市劳动力。毛泽东在1968年秋,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时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0月6日至1970年, 先后有463名上海市干部、5516名上海市知识青年和503名齐齐
哈尔市知识青年集体到大兴安岭呼玛县的14个人民公社、81个生产队和4个国营农场“插队落
户”,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接受再教育”。
1968年至1972年,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大兴安岭林区,接纳了5万余名上海市和浙江省杭州、
嘉兴、绍兴、宁波、温州、湖洲、舟山、金华和余杭等市县,以及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
佳木斯、伊春等本省城市的“知识青年”。1972年末,从林区的沪浙“知识青年”中,调往大
庆市市政和油田1.5万人,支援石油工业建设。
“知识青年”当年来到大兴安岭时,最大的二十二岁,最小的才十五岁。分担了当年国家
困难,缓解了社会矛盾,更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注入活力,提高和更新了劳动力素质与技术知
识结构。及时充实了急缺的技术岗位和生产岗位,许多人成为会计员、记账员、统计员、检尺
员、技术员、广播员、卫生员、驾驶员、教员、店员、文书和采伐油锯手、拖拉机手、集材手
等,多数战斗在木材生产第一线。“知青”在各级党组织培养教育下,通过老工人传、帮、带,
很快成为生产第一线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先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生产突击手和生产管理能手。
一些人成为省、地、区(局)的劳动模范,一些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新林区塔源林场的上海
知识青年集材拖拉机司机宗大顺,曾光荣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女知识青
年为主体的女子架桥连、女子采伐连和女子筑路连,成为突破高寒禁区的巾帼英雄而举世闻名,
成为中国林业发展史之最。
插队到呼玛农村的“知识青年”,很快地学会了农业、农业机械、林业生产、畜牧业等生
产知识,学会驾驶拖拉机和谷物联合收割机,为发展边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有276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76人加入共青团,278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和工厂企业
管理人员。“知识青年”成长,又为国家输送了人才,上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有845人, 参
军入伍的有471人。
1976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5年开始实行“知青病退”,1981年实行“已婚知青返城”
后,绝大部分“知识青年”回到原籍和他乡,大兴安岭成为“知识青年”的第二故乡。
持续了10余年,以南方“知识青年”为主的“知青潮”,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造就了生力
军,形成了一次大兴安岭社会文化浪潮,留下了热血洒边疆,忠魂铸兴安的“知青”史。一代
江南娃,十年韶华业,知识青年光辉业绩永远记载在大兴安岭史册上。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