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十九、“一期更新”工程

八十九、“一期更新”工程



  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使大兴安岭地区北部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灾后,
灾区广大干部和职工克服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和资金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开展规模
宏大的前无古人的森林资源恢复更新工程。国家原计划在15~20年,全部完成火烧迹地更新任
务。确定1988年至1997年10年间为“一期工程”,此后为“二期工程”(后被取消并入“天保
工程”)。1996年,经过大兴安岭人九年的顽强拼搏,提前一年完成“一期工程”迹地更新任
务,奏响了继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之后又一曲胜利凯歌。

  九年中,全面实现火灾区森林资源恢复更新规划目标。采取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措施,使火烧地更新达到恢复标准的林分总面积为96.4万公顷,占工程规
划设计面积104.3万公顷的92.4%。其中采取人工更新措施达到更新标准的林地总面积为18.7
万公顷,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平均保存率达85%以上; 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措施达到更新
标准的林地总面积为11.4万公顷;采取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措施, 达到林地更新标准的林地
总面积为66.4万公顷。在已恢复更新的96.4万公顷中,以针叶林为优势的林分占70.4%。各
项指标均达到林业部批复的规划设计要求和部颁合格标准。

  取得人工林建设的历史性突破。由于大兴安岭林区的自然条件,火灾前采伐迹地绝大部分
靠天然更新,特大森林火灾使原有的天然更新必须的下种条件和相应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更新难度极大。面对大片烧焦和无母树的重度、极重度火烧迹地,灾区广大干部职工转
变观念,坚定信心,创造条件,坚持大量人工更新九年,累计完成18.7万公顷, 平均每年完
成2万多公顷。 是火灾前每年人工更新的75倍,取得人工林建设速度、规模和成效的历史性突
破。人工林长势良好,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都高出同期天然更新林分几倍。8至9年生兴安落叶
松林平均高达2.5~2.8米,个别高产地段平均高可达4.O米,平均胸径1.5厘米左右。实践证
明在大兴安岭自然和经济条件适宜的地方,人工更新将成为重要的更新方式。

  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灾后的灾区森林景观和植被的破坏,森林作用的
丧失和土壤的裸露,气候条件发生变化,使局部地区气温有所升高,昼夜温差加大,野生动物
减少,局部土壤蓄水和抗蚀能力减弱,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病虫害蔓延创造了条件。通过
人工更新、人促更新、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等措施,使灾区生态景观逐步得到恢复,由昔日的
满山焦土恢复到森林——灌丛等复合景观。水土流失、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野生动物逐
渐迁回故居,植物种类没有减少。为维护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平衡,改善黑龙江、嫩江、松花
江流域和东北、内蒙古草原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