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九十一、“二次创业”

九十一、“二次创业”



  政企合一的大兴安岭地区,曾创造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国家开始变革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关系,取消国家统包投入产出。实行拨
改贷、利改税资源节制消耗等,一系列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政策。而大兴安岭人却仍固守计划经
济的传统观念, 仍在以林业经济为主的“三单一大”(单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木材生产;单
一的公有制;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机制下粗放经营,进行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益扩张,
加之林木资源过度消耗,潜下了“两危”(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后患。虽然,在1989年3月提
出了“以林为主,综合开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主体(林业)挺进, 两翼(林产工业和多
种经营,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齐飞”的经济发展思路, 由于主客观原因对“两危”速度和程
度估计不足,决心和措施没有完全到位或滞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危”显而易见,已开发建设25年的林区经济弱不禁风。全区人口
已超过开发建设方案中最佳配置点(以更新劳力为主)的一倍,达到50.7万人。职工由1978年
12.4万人膨胀到23.2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6亿,农业产值仅1.5亿元。作为全区财源主
体的森工企业,73个林场中有三分之一无资源可采,许多企业欠发工资。新建企业仍沿用旧体
制旧机制,老企业多数管理落后,规模小、质量差、成本高,微利或亏损,市场竞争力和风险
抵御能力弱。

  “八五计划”末期,“两危”日益加剧。1995年,全区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森林总
蓄积由开发初期的7.2亿立方米,锐减到5.3亿立方米,可采的成、过熟林蓄积由开发初期的
5.22亿立方米减到1.7亿立方米。“八五”期间全区经济主要收入的木材产量减少726.1万立方
米,共减少收入21.78亿元。303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112户亏损,亏损额达8286万元,1996
年亏损额上升到1.3亿元。森工企业累计负债35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四分之三左右的森工采运业,形成经济增长的死面,新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
非国有经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经济总量和拉动力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发育严重
滞后。是时,党中央作出“发展市场经济”的决定,面对经济窘态,地委正视现实,于1994年
12月做出《关于再次创业加快发展的决定》,以改革治理“两危”。 以开发建设初期(一次创
业)创造的大兴安岭精神为动力,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为突破口, 使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走
出“两危”困境,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1996年,地委在“二次创业”中,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心,“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由单一的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转变”。实施森林资源培育和管理、林产工业、多种经营、
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上搞“五个突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点,到1998年,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
量的比例,由1995年的7:56:36,调整到9.4:47.8:42.8。国民生产总值由1995年27.3亿
元,提高到38.8亿元。地方工业产值由1995年的2.8亿元增长到4.5亿元;林产工业产值由1995
年3.3亿元,增长到5.5亿元;乡镇企业产值实现3.74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2.1万户, 从业人
员3.8万人。

  1998年,地委、行署、林管局领导全区人民,抓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契机,以
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着力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提高人民生活为重点,深化改革,调动主要
资金、信息、技术、力量、政策和领导精力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发起结构调整攻坚战,全
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替代产业,打破“独木支撑”格局。“天保工程”实施后,
国家投入资本金1.46亿元,林管局匹配资金3.15亿元,用于恒友木业有限公司扩建、恒友集团
呼中公司改扩建、丽雪精淀粉公司改扩建、马铃薯基地建设、北药开发、新兴木业公司扩建、
盘古木材加工厂扩建、西林吉木业公司扩建等一大批转产项目,大马力拉动全区经济结构调整。

  2000年,地委、行署、林管局以开拓之举,治本之策,进一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
观念,促进发展”的学习教育,实施专题推进。 以创新意识和生态战略,进行“二次创业”。
新的借鉴观、发展观、改革观、产业观,优化了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
投资环境,围绕结构调整主线,在所有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上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整体上基
本是零增长和负增长的316户小企业全部转制。 以政策激励个体私营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培
育新税源,取得富余劳动力大转移的胜利。瞄准市场和消费趋势,发展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和绿
色食品,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超长规发展。

  “二次创业”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单一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的“两个转变”,
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突破”的改革发展历程,“结构调整”大见成效,重塑了大
兴安岭地区经济。有林地由1995年的609.3万公顷,扩大到2000年646.8万公顷;森林覆被率由
1995年74.09%,提高到2000年77.53%;2000年扣除森林资源消耗量,净增长474.6万立方米。
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27.3亿元,提高到2001年45.6亿元;非国有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个
体私营经济销售总额由1996年的5.2亿元,提高到2001年产值的11.3亿元; 职工自营经济迅猛
发展,产值由1996年的2.1亿元,提高到2001年的7.4亿元;农业实现了由常规农业向订单农业
和绿色农业转变,产值由1995年3.9亿,提高到2000年9.58亿元和2001年10.1亿元;乡、镇企
业势头强旺,产值由1995年的3.74亿元,提高到2001年的6.O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形成基地化,
产品达八大类100余个品种,至2001年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0%左右,产值达2.9亿元;森
林旅游业异军突起,1996年接待游客2550人次,收入35.4万元,2001年达6.8万人次, 收入达
2775万元;林产工业形成以家具和集装箱底板、集成材为龙头的支柱产业,产值由1995年的
3.3亿元,提高到2001年的6.2亿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95年的27.4亿元,增
加到2001年44.4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由1995年的3.4亿元,提高到2001年的6.5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5年的11.8亿元,提高到2001年的16.2亿元;城市居民储蓄余额由
1995年的27.6亿元,提高到2001年的76.9亿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经济比重,由
1995年7.O:56.4:36.6,调整到2001年13.3:45.7:41。非林非木产值到2000年已达55.5%,
占整体经济半壁江山。 “二次创业”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
2769元,提高到2001年4717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1995年的4789元,提高到2001年
6902元;“二次创业”创造了继往开来的基础,取得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经济和社会
发展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轨道。

   (刘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