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历史使命
区情专题
21世纪初的历史使命
到2005年,林区经济结构全面升级,新的优势产业居主导地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
力达到新水平;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人口素质、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林区综合经
济实力和区域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林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工业化、
城市化、信息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到201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
再翻一番,基本形成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良好的社
会环境体系和健全的体制创新体系。
“十五”预期达到的全区国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强区指标:2005年GDP达到64.3亿
元,年均增长7.2%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元,年均增长9.8%;第二产业增加值
27.5亿元,年均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28.1亿元,年均增8.7%;人均GDP达到112 280元
左右,年均增长7.7%,力争达到全省第三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亿元,增长1.3%;
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在16.6亿元左右,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4亿元,年均增长
7.2%。富民指标: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24986元,年均增长3.8%;农民人均纯
收入3348元,年均增长5%;恩格尔系数达到32.6%,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 社会发展指标:
2005年,全区总人口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9%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66%;科技进
步贡献率达到43%;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结构指标:三产业比重调整为13.5:42.8:43.7;
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比2000年增加8个百分点;非木材采运业产值占
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8.4%。比2000年增加6.9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指标:2005年,全区有林
地面积达到659万公顷,年均增长0.31%;森林覆盖率达到78.87%,年均增长0.4%;森林总
蓄积5.4亿立方米,年均增长O.75%。 重点城镇总悬浮微粒浓度控制在0.2~O.3毫克/立方米
内;二氧化硫浓度控制在0.02~O.04毫克/立方米内,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
上;地面水水质类别控制在Ⅲ类以上。
[生态保护体系] 森林防火:不断提高预防和扑救综合能力,实现“四网两化”;进一步
完善和提高八大系统工程; 杜绝特大森林火灾,力争不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
率控制在0.5‰以内。 森林病虫害防治:继续完善预测预报、防治、检疫体系,坚持以生物防
治为主,生物防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做好落叶松毛虫等突发性毁灭性病虫害种类防治工
作。森林资源管理:突出生态指标,建立完善天然林资源信息库及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做好
施业区设计、监督和验收,量化保护母树幼树,环境质量指标按照“一限”、“二打”、“三
整顿”的原则和实施家庭管护的改革办法,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区建设:重点实施和
推进嫩江源头特殊生态功能区、呼中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南瓮河森林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嘎拉河动物多样化湿地保护区、岭南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北部火灾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示范区建设。
森林培育: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对水热条件较好的加格达奇、韩家园、松岭林业局,以建设商
品林和绿色保健食品种养基地为主;水热条件一般的新林、塔河、十八站林业局,在实施“天
保”工程基础上,重点搞好天然幼中林抚育,建设后备森林资源基地;条件较差的呼中、阿木
尔、图强、西林吉林业局,以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促进更新为主。调整采伐方式,降低采
伐强度,按产业化机制运作。按照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所有制的投资者
进行森林管理和培育。以黑龙江、甘河护坡、堤岸治理工程为重点,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保护
国土面积,防止水土流失。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增强全民抗震意识,加强监测预报、抗
震设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营造蓝天、碧水、绿地、清新、洁净的城市环境,强化污染
源的控制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大“三废”治理力度。到2005年,加格达奇城市集中供
热面积要达到150万平方米; 到2005年全区城镇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均要达到相应标准,建
成部分环境质量清洁优美的城镇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区。
[生态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十大支柱产业。
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坚决按照“天保”方案将木材产量降到214.4万立方米,比2000年
减少24万立方米。到2005年,争取境外采伐40万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4倍。
以落叶松为主要原料,以人造板、家具、纸浆等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林产工业。
到2005年,以装饰板、集成材、刨光材为主的制材年产27万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l0倍;以高
密度板、集装箱底板为主的人造板年产量17。8万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3倍;以恒友实木家具
和落叶松集成材门窗制品为主的家具年产10万件,比2000年增加2倍。 实现林产工业产值7.2
亿元,年均增长7.0%。原木大部分就地加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资源利用率达90%,使
全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林产工业基地之一。
生态农业。积极发展具有林区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到2005年绿色食品基地达到108万亩,
占播种面积的72%。建设以脱毒马铃薯种薯、超早熟种子为重点的种子繁殖基地和高标准绿色
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油豆角、反季节瓜菜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饲料原料基地和森
林野生经济植物基地,在岭南开发亚麻种植及加工,到2005年亚麻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大力
发展以鹅、牛、羊为主的食草节粮畜牧业和大兴安岭野生经济动物驯养业。在岭南和呼玛开发
区建设鹅、牛、羊、猪、鸡及商品牧草生产基地;在加格达奇、呼中、新林等城镇建设珍稀动
物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狐狸、貂、雉鸡、鹿为重点的大兴安岭野生动物养殖业。到2005年力
争实现畜牧业产值4亿元,初步形成畜牧业“半壁江山”格局。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到2005
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500吨。加大农业科学研究、重点引进适宜高寒气候条件的优良农作物和畜
禽品种,抓好野生动植物的驯化、繁育、养殖的科学研究。为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北药开发和
生态农业提供原种与原料。以岭南、加格达奇、呼玛为重点,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示
范区,实施质量效益生态农园工程。到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2亿元,农业增加值8.4亿元;
实现乡镇企业产值8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1.8亿元。
绿色食品加工业。 农副产品加工。到2005年马铃薯的种植和精淀粉加工达到4万吨,产值
达到2亿元; 有机大豆、芸豆、油菜、油豆角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到2005年形成加
工能力5000万公斤,产值1亿元的生产规模; 以鹅、牛、羊、猪肉加工为主的畜牧产品加工业
到2005年形成万吨加工能力;到2005年形成优质小麦加工1.5万吨、食品加工1500吨的规模,
产值达到5000万元;到2005年酱品业产量2000吨,产值达到1000万元。山特产品加工。到2005
年形成加工能力2000吨、产值5000万元的生产规模。以发展红豆、都柿、宴松籽饮料、果酒系
列产品为重点,到2005年形成加工能力3000吨,产值6000万元;到2005年矿泉水产量达到2.05
万吨,产值3225万元;到2005年力争达到年产1000吨优质蜂蜜的加工能力,产值120万元。 到
2005年绿色食品加工业总产量达到9.16万吨,年均增长28.9%;产值达到7.73亿元,年均增长
17.4%。
兴安北药开发业。力争到2005年完善北药收购销售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大兴安岭中药材集
散中心。 分别在加格达奇、塔河、呼玛建成北药种植基地3处。黄芪、枸杞、龙胆草、高山红
景天等药用植物种植达60万亩,产值4 亿元。天山马鹿、林蛙、腹蛇、柞蚕等药用动物养殖,
香菇、猴头、灵芝等药用真菌养殖两类产值达1 亿元。重点抓好野生药用动植物的驯化养殖、
生药开发、半成品开发和成药开发,力争抓好金莲花、兴安杜鹃、黄芪、红景天等1~5种中药
制品生产,形成“金莲花消炎片”、“满山红口服液”、红景天1、2、3号胶囊等品牌, 产品
打入市场。
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先导行业,加速培育壮大。以北极光、冰雪、森林、界
河、民族风俗为主题,重点抓好加格达奇、漠河、呼中、呼玛四个旅游中心区市镇建设,按照
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景区配套设施。 旅游建设总投资约3亿元,重点建设
好加格达奇滑雪场、野生动物观赏园、呼中自然保护区狩猎场、大白山登峰线路、黑龙江小三
峡观景、古里和北极村度假山庄等旅游建设项目。力争到2005年全区接待游客达36.5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3.59亿元。
交通运输业。把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扩大开放、改善环境、启动经济的重点,形成铁路、
公路、水运、航空综合运输体系。到2005年全社会货运量达到1715.1万吨,年均增长13.4%;
客运量达到806.6万人,年均增长2.4%。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在完成111国道的基础上,重
点抓好通省公路和加格达奇至漠河白色路面改造工程,力争到2005年完成50%。一二级网络
公路升级达到三级路标准,桥涵实现永久化,形成以加格达奇为中心枢纽的运输网络。完成
加格达奇轻型机场的前期工作,开通加格达奇至漠河直升飞机客运航线。加快呼玛、漠河口
岸的港口建设,到2005年水上货运量达到30万吨,年均增长15.5%;客运量达到O.62万人,
年均增长3.7%。到2005年铁路货运量650万吨,年均增长3.4%;客运量680万人,年均增
长1.86%。
矿产采掘加工业。调整矿产开发结构,由砂金向岩金、铁、铜、钛、铅、锌和非金属矿产
开发转移,由原料开采向矿产品精深加工转移,逐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勘查投资上积极
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投资。在开发项目上采取政府制定政策引
导企业、社会及区外资金投入。矿产开发重点项目14个,新增产值5.47亿元,到2005年全区矿
业产值实现12.09亿元。
黄金生产要实现岩金开发新突破,到2005年实现黄金产量10万两,并在加格达奇、漠河、
呼玛各建黄金制品加工一条街。煤炭生产以古莲河煤矿为依托,加快开发漠河霍拉盆、呼玛椅
子圈、鸥浦盆地、松岭那都里盆地,保持煤炭年产100万吨。 以新林塔源铜矿为重点,加快有
色金属矿产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开发呼中区得尔布干断裂多金属矿和塔河21站多金属矿,并做
好钛、铁矿山开发的前期工作。到2005年有色金属矿产品产量达2100万吨,产值4200万元。非
金属矿业以泥炭、蛇纹岩、白云岩、陶粒土、麦饭石、石墨开发为重点,开发适销对路的矿产
品,2005年实现非金属矿业开发产值0.67亿元。
建筑建材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步伐,大力发展城市安居工程和市政工程建
设。重点抓好加格达奇区新世纪大道、立交桥、河南大桥、甘河公园、城区内环道路、外环河
道、排水污水处理和加塔公路八大工程建设。培育房屋建筑、道桥以及融建筑开发为一体的建
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05年房舍建筑总面
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全区建筑业产值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6.42%。建材工业坚持以建筑市
场需求为导向,以全区非金属矿产为依托,发展优质水泥和轻质低能耗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市
场紧俏的非金属矿制品。到2005年水泥产量达15万吨,白灰2.2万吨,大理石、花岗岩 1万平
方米,红砖6500万块,建材业产值7800万元,年均增长8%。
对外经贸业。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和规则,引进来走出去,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拓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格局。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进一步
加强对俄经贸和科技合作。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规模。在面
向亚洲、欧美市场基础上,努力开拓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到2005年全区外贸进
出口总额1500万美元,年均增长41.5%。
商业和生活服务业。建立健全大中小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代流通和服务企业。适
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形成社会化饮食和社会居民服务网络。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及林业企业,后
勤服务系统的剥离改制。到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7.2%。
[科技创新体系] 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放在首位,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上。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引进应用高新技术和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为重点,以新产品开发为突破口,实施“五大科技系统工程”。重点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50
项以上;开发名特优产品10项以上;完成传统产业改造60%以上;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
1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0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
43%。增强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企业、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
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新体制及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区域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科技开发
园区、科技创业中心,促进高科技企业孵化和科技产业化。继续实施科技系统工程,吸收国内
外科技成果,逐步实现产业化。一是以野生动植物的驯化繁育生产和森林防火扑救为重点的森
林资源培育保护工程;二是以落叶松为主的木材精深加工、野生动植物、地下矿产资源开发为
重点的多种资源开发工程;三是以种植、畜牧、水产新品种开发和增产技术为重点的农业科技
工程;四是以人才开发、利用为重点的跨世纪人才工程;五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和开发信息
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的信息科技工程。
[社会环境体系] 逐步形成政府改善环境,环境吸引投资、培育企业、增加税收,再改善
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快全区公用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建设大兴安岭城域网,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和企业上网工程。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口岸建设,优化交通管理,努力创造低成本
的运输环境。借助农网改造延伸工程,引国电入林企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建设森林绿色城市,加大中心城镇投入,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建设。突破“以场定
居、以场轮伐”形成的建设模式,扩大地、县(区)局址城镇规模, 逐步发展成为5~10万以上
人口的小城镇。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积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调整就业政策,形成统一
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加大城乡土地整治力度,实行
集约用地。重点加强城市交通系统,供水、供电、集中供热系统,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城镇
绿化系统。老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并举,构建主要城镇旅游娱乐小区、科技工业园区、文化教育
小区、住宅生活小区等专项小区。努力创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城市环境。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巩固发展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规范化学校
建设。加快教育改革,走公办、民办相结合的道路。加快人才交流中心建设,通过计划和市场
手段,用好用活区内现有人才,引导区外人才向区内流动。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多层次多种
形式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制度改革,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
率。加强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适应和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各种媒介宣传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宣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法制观,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改善少数民族教
育、医疗、文化环境,减少疾病发病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落实少数民族政策,关心和
改善鄂伦春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其尽快走上致富道路。学习发达地市的管理经验,制定
切实可行的公共事务管理规范,以先进的管理制度规范公共事务行为。强化公共事务的监督,
创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环境。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加大行政执法及各种法律
体系的执法监督,营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
和公正法制环境。加大政策研究力度,随时跟踪国家和省以及发达地区政策导向,及时调整区
域经济各项政策,逐步制定系统、全局的政策规范,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加强边境建
设和人民武装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边防环境。
[体制创新体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体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充分
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职能逐步转移到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
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销售全区产品的专业化市场,重点抓好家具、绿色食品、农
副产品批发市场、漠河口岸边贸市场。加快培育专营店、连锁经营店、物流配送和代理制等现
代经营方式。重点培育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和产权等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会计、审
计、律师、公证、仲裁、经纪公司、经纪人事务、资产评估事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尽快建立中
介组织的自律机制,尽快把社会事务交给中介组织机构管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采取“卖、送、股、换、并、破、停”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
有中小企业。竞争性产业的国有中小企业,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
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政企分开,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有效形式。 按照“国家所有,
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试行稽察特派员制度,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新
建企业一定采用新机制,建立多元化资本结构。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创新,广泛采用现代
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按照现代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选人用人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
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试行年薪制和期权制。
建立社会化保障体系。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相结合,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严格管理各
项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推进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实行退休人员与企业相
分离,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
(计 伟 刘庚正 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