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地域辽阔、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地区,地处祖国的最北端,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自
从数千年前鲜卑人南迁之后,这里一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幽静的后院”。
由于大规模开发建设较晚,这里的大部分地域仍处于自然原始生态,在8.46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上,生长着亚高山矮曲林、山地寒温性针叶疏林、山地寒温性针叶林,有林地面积达646.8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7.5%,茂密的原始林, 夏季青翠欲滴,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白雪皑
皑,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北国风光。境内河流纵横,以伊勒呼里山脉为分水岭,形成黑龙江和嫩
江两大水系,可采水总量为108.82亿立方米,占黑龙江省水资源的18%;涵养水源的湿地面积
有45万公顷,成为“两江”源头的天然蓄水池;以草甸草源类、沼泽草甸类、疏林草甸类、草
木沼泽类为主的天然草原面积达1005万亩,其中优质草场就达402万亩。春季到来,漫山遍野
的兴安杜鹃映衬着紫花苜蓿、白花地榆、小叶樟、野豌豆等优良牧草,宛似一张图案优美的地
毯,铺满兴安大地;低山丘陵地貌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14种矿产资源,贮量
就达1.9亿吨,其中,煤矿遍布全区,黄金产量居全省首位;寒温带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
繁多,是天然物种基因库。已普查出各类野生植物92科、371属、966种,兽类6目、16科、56种;
鸟类16目、40科、257种,昆虫444种。其中被列为国家I类保护兽类2种,鸟类4种。 国家II类
保护兽类7种,鸟类3种。国家III类保护植物9种。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呼中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有国家唯一的具有高位湿地特征的寒温带针叶林区;有“两江”源头及其上游水
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繁多、原始不可
复制、作用不可替代的特征。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及历史名胜,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在
地理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大兴安岭林区,与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构成东北地区的生态维护体系。
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乃至华北平原抵御西伯利亚寒流的天然屏障,对提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
区的环境质量,控制西部荒漠化,遏制沙尘暴的产生,涵养水源、保障东北及华北地区的农业
生产,维持生态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世界少有的“净土”之一。
1964年,喧闹的人群、轰鸣的马达打破“后院”的宁静。一条条公路铁路,蜿蜒伸向密林
深处,一幢幢高楼厂房拔地而起,自然的山水揉进了人文气息,原始的景观平添了现代色彩。
30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国家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2
亿立方米,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过度采伐,加之森林火灾及各种人为因
素,致使森林资源消耗过度,植被受到一定破坏,可采资源急剧下降,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各
种资源的动态变化出现负增长。到1998年末,林木总蓄积已由开发初期的7.3亿立方米,下降
到5.2亿立方米。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80年代中期的1.43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末期的2.53万平方公里。省水保所最近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发生水
土流失潜在危险的面积已达7.19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总面积的85%,成为诱发洪涝灾害的重
要原因之一。
由于气候寒冷,林木生长缓慢,加之立地条件不好,生态环境脆弱,超强采伐后,又经历
了1987年的特大森林火灾,1991年的特大洪水,给寒温带针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带来重创。
野生动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常见物种变为珍稀、濒危物种黄金的大量盲目开采造
成水体污染和破坏,采金废水排入河道、形成大量悬浮物,使河水混浊,水中溶解氧降低,水
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受到极大影响,呼玛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大马哈鱼和鳇鱼已很难
看到。 同时,采金区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深达7米的作业区,砾石翻露地表,短期内地表植被
很难恢复,高低不同的尾矿坝极易堵塞河道耕地大量开垦,占用部分林地和草原,造成草原的
自然退化和破坏。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不仅使森工企业的经济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是威胁到
大兴安岭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对生态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本着周恩来总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指示,1973年新
林林业局塔源林场创造“采育用统筹作业法”,探索解决采育失调、生态失衡问题,获国家发
明创造二等奖。1974年地区成立环保办,着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自“八五”计划起,开
始实施“蓝天工程”,扩大集中供热区,仅2001年就取消小烟囱1887个,锅炉房9个, 烟尘排
放由“八五”末期的6139.05吨/年,减至“九五”末期的5098吨/年,二氧化硫由“八五”
末期的3270.07吨/年,减至“九五”末期的2959吨/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实施 “碧水工程”,废水中COD排放量由“八五”末期的3931.09吨/年, 减至“九五”末期
的2946吨/年,保证了生活饮用水质的安全。实施“宁静工程”,治理了噪声扰民现象。实施
“洁净工程”,加大对各主要城镇垃圾堆放的监管力度,遏制了生活垃圾围城之势的蔓延和二
次污染的产生。 进入90年代,如何有效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迅速走出越砍越穷,越
穷越砍的怪圈,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了全区人民热切关注的焦点。1990年地委制定
“避危兴林”方案,行署召开第一次全区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对全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1994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开展环境保护执
法检查工作,但仅限于城市环境。1996年,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自然生
态保护的目标纳入“专员、县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完成呼中自然保护区和呼玛
河自然保护区土地划界和设置界标工作。制定《关于在全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通知》、
《生态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关于加强禁猎期间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的通告》等,生态
环境建设步入正轨。1998年,地委、行署提出以“天然林保护工程”、“西部开发区”和“生
态省”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三次连续的生态发展机遇,建设大兴安岭生态示范保护区,加大
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构建多个生态型支柱产业,促进林区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实施生态发
展战略的构想。
1998年相继编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和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大兴安岭地
区生态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绝不以牺牲环境求得经济发展的原则,加大治理力度,把森林资
源保护作为林区头等大事来抓。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累计调减木材产量374万立方米,减
少资源消耗593万立方米,更新造林14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2000年森林总蓄积净
增长456.3万立方米,2001年净增长474.5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增长量超过采伐量。投入资
金253.2万元,重点对塔河和加格达奇两个发电厂的污染进行治理。到2000年,全区64家工业
污染企业, 除5家自然停产外,其余59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1998年起,对黄金企业进行执法
检查,对违章开采破坏生态问题进行坚决治理。2000年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将大兴安岭
的造纸企业,一律关停。2001年起,坚决停止嫩江源头和呼玛河流域的黄金开采。为了防止水
土流失,大面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在斜坡、丘顶建立防护林,在江、河、沟、塘岸边栽植
护岸林。
为了保障生态发展战略在“十五”期间的顺利实施,至2000年,相继制定《全区生态环境
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大兴安岭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为了加快
自然保护区建设,编制《大兴安岭地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和《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植物保
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全区已建成3个自然保护区(即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瓮河森林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呼玛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56 736公顷)的基础上,
正在进行岭峰、北极、双河、多布库尔湿地、盘中和昨那河6个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 为保
护水系源头和生物多样性,出台《嫩江源头特殊生态功能区规划大纲》、《北部火灾区生物多
样性恢复项目建议书》和《黑龙江大兴安岭原麝资源恢复及自然放养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及《岭南农业开发区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以规划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建设目
标。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
的林区经济格局,促进林区经济向生态效益型转变。
(张 凯 梁贵峰 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