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业开发

农业开发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最北部,夏季气温高,降水量集中,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
差大,土地湿润,特别适于冷凉型种植业和以草食为主的寒地畜牧业的发展。无污染地域,是
全区农业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繁衍生息在这片广袤富饶土地上的古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从采集、渔猎为
主的游牧生活,向从事养殖种植的定居生活过渡。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择地而居,运用石器、骨
器工具,披荆斩棘,垦荒种地,开创了原始农业。史载,17世纪中叶,今大兴安岭漠河、塔河、
呼玛县一带,盛产大麦、燕麦、稷子、荞麦、大麻种子、豌豆,呼玛县一带还产黄瓜、罂粟、
大豆、蒜。雅克萨战争后,大批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人迁徙到呼玛河、塔哈河、多布库尔
河和嫩江上游一带,垦荒种植。清末,黄金业兴起,又一次拉动大兴安岭农业开发。清廷开禁
放荒,民国初年清丈招垦,大批汉人进入岭南、岭北种地,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戍边需要,
清廷和民国政府几度颁布政策,鼓励边疆军民进行农业开发。1931年(民国20年)后,已有耕地
7万多亩,主要作物有小麦、燕麦、糜子、黄烟等。 大兴安岭地区虽地处偏远,但村屯多处边
境一线,受前苏联影响,较早采用半机械化农具从事生产,如翻地用的“戈足犁”、割地用的
“大摆手”,以及圆盘耙、播种机、搂草机等,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摧残,生产力十分低
下,农民收入微薄,生活贫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大兴安岭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全国最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
地区之一。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1949年,全区有耕地11 580公顷,总播种面积
10 107公顷,粮食总产7926吨,农业产值77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新的农业经济制度,经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上升。这时期,虽然陆续添
置了一些农机具,但由于信息和科技落后,农业生产仍处于比较原始、落后状态,种植单一,
耕作粗放,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在劳动分工上实行“大帮哄”,收入分配上吃“大锅饭”,社员
财产上搞“一平二调”,农民的积极性受挫,加之连续遭受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
到严重影响。到1964年,全区有耕地lO 647公顷,总播种面积10 208公顷,粮食总产5760吨,
农业产值944万元,牧业产值81万元,渔业产值6万元,全区农业人口197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
106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强调单一的粮食生产,搞“穷过渡”,把
农民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农业生产遭受很大破坏。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仅呼玛县农村就接收几千名上海知青插队。大批知识青年的到来,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支新
生力量。同时,随着林区开发建设的全面铺开,为改善林区职工的生活需要,“大办农业,向
荒原要粮”,加快了开荒进程。 在大杨树垦荒15万亩,开发8个林办农场,塔河、漠河、加格
达奇区也相继兴办副食生产基地。万顷新田,使林业开拓者度过饥灾粮荒之难。从60年代到70
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积累增加,全区农村普遍使用大型农机具,结束
了马拉犁的历史,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力大大解放。但耕作仍简单粗放,农业科技
比较落后,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分配机制上,一律实行工分制。播种面积虽有增加,
但由于分配机制僵化和科技含量低、投入少,产出量改观不大。农村经济仍停滞不前。到1978
年,全区有耕地57 140公顷,总播种面积46 655公顷,粮食单产1088公斤/公顷,粮食总产
44 159吨,农业总产值4241万元,牧业产值708万元,渔业产值6万元。全区农业人口14 507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172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农业生产重新走上健康发
展的轨道。1979年,全区采取扩大农民自留地、取消对农民家庭副业生产的限制、给养畜户划
分饲料地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1983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4年春,全区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占90%以上。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由于地多人少,科技含量低,投入少,农业的效益比较低,土地缺
乏对农民的吸引力。而林业正处于辉煌时期,农民纷纷弃耕搞副业和其他产业。同时,承包后
集体的大机械变卖给农户,有机户和无机户在种植上形成强烈反差。无机户种地难度较大,无
办耕种分给的大部分土地,农民只要口粮田,不要责任田,出现弃耕现象。到1985年,全区播
种面积下降到22 166公顷,粮豆薯总产18 595吨。地委、行署从实际出发,实行向农业的倾斜
政策,实施林农联营,国有大中型企业包乡扶贫,林农互补,组织农民参加营林生产,办乡镇
企业,促进农业、乡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
虽有减少,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却有所增加。1985年全区农村纯收入实现1385万元。

  1985年后,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合同定购与
市场价格差幅拉大,农民受价值规律影响对土地的投入相对减少,农业发展速度放慢。1990年,
全区播种面积28 830公顷,粮豆薯单产1575公斤/公顷,总产40 289吨,比1985年的22 166公
顷、1152公斤/公顷、18 595吨,分别增长6664公顷、423公斤、21 694吨。 1986年到1989年
的播种面积分别是25 270公顷、26 926公顷、26 150公顷、26 876公顷,基本没有大幅度的增
长。

  90年代后,森工企业出现“两危”,地委、行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
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家庭经营联产承包,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
元化、多样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得到巩固和发展。地委、行署坚持“有水快流”方针,制定一系
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调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林农兼宜、荒地优先发
展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于发展大农业,打破单一的粮食生产格局,实行多业并举,
促进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发展冷凉型农业,实行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作物一齐上。发展定单农业,形成粮、经、饲、菜的良好格局。在
资金投入上形成国家、县乡、集体、个人四级投入机制,保证农业生产的资金、物质需要,增
强了发展后劲。

  1988年开始实施农业“丰收计划”,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1990年起,全面推
广农业实用技术,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缩小了与全省、全国在农业生产与耕作水平上的差
距,单产和总产都有较大幅度提高。1990年起参加黑龙江省“铁牛杯”农机竞赛活动,1994年
开始实施“科教兴农机械化工程”,形成层次完整,功能齐全的管理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业发
展。1994年,全区粮豆薯总产比1988年增长一倍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因素占30—40%。
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获国家“八五”农业星火科技项目
优秀奖。至1995年,全区播种面积45 960公顷,比1990年增长29.1%,5年累计生产粮食27.3
万吨,与“七五”期间相比翻了一番;生产蔬菜33.6万吨,比“七五”期间增长7.35%。1995
年农业总产值39 454万元,比上年增长7.7%,粮食总产量65 285吨,比上年增长5.5%。畜牧
业、渔业持续发展,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478万元,比上年增长9.0%,渔业增加值265万元,比
上年增长20.5%。

  1996年地委提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办大农业”的方针,农业在国有林区
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岭南农业综合开发为龙头,实施正规化全面开发阶段。在开发中实
行新机制,坚持自我投入、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针,正确处理林农互补关系、
近期和长远关系,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坚持高起点、高附加值和农林复
合经营、保护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的原则,使农业开发健康有序。到2000年,岭南农业综合开
发区建起集体、联户、个体家庭农场200多个,从业人员5000多人,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
吸引资金5000多万元,形成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新增粮豆薯生产能力5000多万公斤。加强以
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的治理,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
从1990年开始,采取国家、县乡、农户三家抬的办法,对陈旧的大中型农机具进行更新,保证
农机具的完好率,改善作业质量,提高粮食产量。全区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69万亩扩大到2000
年的167万亩,五年年均增长19.3%。粮豆薯综合生产能力由1995年的6500万公斤提高到2000
年的20 000万公斤,五年年均增长6.29%,粮食总量实现自给。具有冷凉特色的马铃薯、油菜
面积显著增加,成为全区种植业发展的新趋势。 200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8万亩,小麦面积
由58.1万亩下调到21.2万亩;大豆面积由65.1万亩上升到74.1万亩,经济效益高、销路好的芸
豆面积13.7万亩,比上年增加4.5倍,马铃薯播种面积11.7万亩,比上年增长3.5%。

  加速构建畜牧业“半壁江山”,全区各地以畜牧业“丰收计划”活动为载体,加强种源建
设,引进优良畜禽,提高畜禽生产水平,逐步实现饲养管理规范化、疫病防治科学化、牲畜繁
育良种化。启动改草种草工程,全区草原改良面积1万多亩,人工种草2000余亩。 到2000年全
区牛存栏1.6万头,年均递增10.5%;猪存栏6.3万头,年均递增10.7%;羊存栏2.5万只,
年均递增25.8%。肉类总产量8039吨,年均递增16%;牧业产值6100万元,年均递增16.6%。
以银兰狐、澳洲驼鸟、蓝孔雀、獭兔、鹧鸪、马鹿、雉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水
产养殖以具有市场前景好和地域优势特色的冷水鱼为主,2000年全区养鱼水面达到2.3万亩,
水产品产量1000吨,渔业产值1200万元,大银鱼、鲟鳇鱼等一些名特优品种引进、驯养成功,
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九五”期间,全区形成以地区农科所为龙头的种薯培育和以丽雪精淀粉公司为龙头的马
铃薯加工两个产业化体系,年脱毒微型薯生产能力和脱毒原种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00万粒和1.5
万吨,精淀粉生产能力4万吨;累计向全国各地提供脱毒种薯6500万公斤,创产值6500万元,
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精淀粉产品6000多吨。 马铃薯产业化实施以来,创产值近2亿元,实现利税
2000万元,促进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林田公司为龙头,带动优质麦、豆、
油菜基地30万亩。以地区供销社为龙头,带动以黑木耳为主的山产品生产、采集和加工,年产
黑木耳200万公斤,初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

  全区有乡镇企业3000余家,拥有农副产品加工、山野产品加工、木材精深加工、矿产品采
掘加工、北药开发、森林旅游、商贸、外贸、交通运输、建筑业、社区服务等行业。十几种产
品打入欧美、亚太等国外市场。乡镇企业产值由1995年的2.9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5.1亿元,
五年年均增长12%,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食品开发业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到2000年末全区有六大类 (粮、豆、薯、矿泉水、饮
品、山林特产) 7个品种(马铃薯、马铃薯精淀粉、马铃薯粉丝、粉皮、北芪神茶、北极泉矿泉
水、黑木耳)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三大类(大豆、杂粮、马铃薯)3个品种 (马铃薯系列产品、
大豆、芸豆)获有机食品认证。2000年绿色食品种植基地播种面积43.3万亩,总产量7000万公
斤,产值2.4亿元。

  “九五”期间全区有24个项目区33个项目被纳入国家投资项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亿
元。开发区完成道路建设472.46公里,修建桥梁341座,新建晾晒场2万平方米,购置农机具
590台件,栽植农田防护林1.8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8万亩。 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994.9万
元,新建堤防18.7公里,新建界河护岸11.19公里,农田除涝面积14.67万亩,农田灌溉面积
6400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6万亩,新修小型建筑物103座,新增深水井8眼。2000年末全区
农机总动力20.5万千瓦,比1995年增长73.1%;农用拖拉机保有量7007台,比1995年增长
81.7%;主要农作物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4%,比1995年提高8.3个百分点。“九五”
期间投入更新资金4000多万元,更新大中型拖拉机614台, 大中型配套农具1340台,联合收割
机88台,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具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九五”期间全区实施农业“丰收计划”项目100余项,累计增加产量5897.6万公斤,增
收4241.9万元。 重点推广农作物良种化工程,麦豆油薯标准化栽培、病虫草害防治、富硒康
叶面喷施、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以及牧业五项综合增产适用技术项目。引进、制造马铃薯播
种、打秧、收获配套机械,实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相继出台《大兴安
岭地区岭南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大兴安岭行署关于加快渔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地委、行署、林管局关于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的
决定》等,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农业在大兴安岭地区是全区最具生机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建设生态、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大向订单农业、绿色农业迈进的步伐,进一步扩大畜牧、水
产养殖规模,加速畜牧业“半壁江山”构建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努力实
现绿色食品数量、养殖规模和加工业产品数量三个新突破。 到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7.2
亿元,5年年均增长9.3%;农业增加值9.75亿元,5年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
3348元,5年年均增长5%。 到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15年年均增长8%;农业
增加值20.5亿元,15年年均增长7.9%;农村人均收入年年均增长5.1%。

   (安 丽 郝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