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


     
大兴安岭电力工业的历史启于1931年(民国二十年)。上海资本家李祖坍接任呼玛县三大垦
牧公司经理,从德国购进农业机械设备及小型发电设备,用于生产和县城部分照明。1939年
(民国二十八年),日本侵略者在呼玛县椅子圈建发电站,安装2台4500千瓦机组,供煤矿和采
金船用电,于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停止生产。1946年,呼玛县正祺工厂修复了伪满时期遗留
下来的10千瓦发电机,用汽车引擎牵引发电,供政府机关照明。1947年秋,从黑河运去90千瓦
发电机一台,用35马力锅驼机牵引发电,为县城居民供电。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扩建呼玛电厂、
重建椅子圈电厂,形成独立的县办电力工业。

  为了适应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1965年,东北林业总局电力总公司一处承揽架设内蒙古
甘河至加格达奇89公里长的60千伏送电线路。1966年12月21日,加格达奇西山变电所1800千伏
主变开始运行,通过甘河至加格达奇送电线路,接受内蒙古牙克石林管局甘河电厂供电。1965
年5月1日,加格达奇发电厂主厂房破土动工。1969年10月1日,加格达奇发电厂整体工程竣工,
开始投入运行发电,总装机容量12 000千瓦。1968年,加格达奇至新林160.187公里的60千伏
送电线路开始运营。1971年,电业局发、供电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配电线路长180
公里,有配电变压器7台,变电所7座,总容量10 640千伏安,全局固定资产原值114.6万元。

  1972年后,相继修建60千伏新塔线、林碧线、塔樟线、樟富线、塔十线、十韩线输电线路,
全长675.504公里。1977年7月,塔河电厂一期工程竣工,2台6000千瓦气轮发电机组运行投产。
1982年1月,塔河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开始筹建, 至1986年1月31日竣工,新增2台6000千瓦机
组。1990年,加格达奇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完成,新增一台发电机组12 000千瓦。至此,大兴
安岭电业局辖火力发电厂两座,装机总容量48 000千瓦,供电所8个,两厂联网发、供电。输、
供、变、配线路遍布整个大兴安岭地区。

  1993年7月,古莲河发电厂筹建处成立。1995年5月13日,古莲河发电厂更名为漠河发电厂,
隶属于大兴安岭地区电业局。1996年1月,加格达奇区集中供热一期工程竣工,投资4020万元,
铺设隐蔽主干线3.38公里,供热面积27.9万平方米,集中供热受益单位60个,受益居民用户
2000余户。2月,漠河发电厂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12 000千瓦。 至2001年,大兴安岭地区电
力工业局拥有4座火力发电厂(加格达奇热电厂、塔河发电厂、漠河发电厂、呼玛发电厂) 11个
供电局(加格达奇供电局、松岭供电局、新林供电局、呼中供电局、漠河供电局、图强供电局、
阿木尔供电局、塔河供电局、十八站供电局、韩家园供电局、呼玛供电局)、1个露天煤矿 (古
莲河煤矿)、1个城市集中供热公司。4个发电厂总装机容量67 500千瓦,年发电量263 572兆瓦
时。11个供电局管理6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11条,总长880余公里,配电线路2400余公里。 变电
所34座,总容量109 2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144台,总容量171 620千伏安。加格达奇城市集
中供热铺设主干线4891米,供热面积73万平方米。全局固定资产原值44 194万元。全局在册职
工6870人,876人具有技术职称,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70人。

  大兴安岭电力工业的起步阶段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混乱无序的十年里,虽然建
设者们克服重重压力,走了许多弯路才迈出一步,但仍是管理不善,运行不稳,事故较多,成
本高效益差。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电力工业才出
现兴旺发达的好势头,成为全区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3年4月,电业局开始全面整顿。整顿重点突出经济责任制和两级班子。整顿劳动纪律,
落实奖惩;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按照“四化”
标准建设领导班子;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坚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把
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承担的经济责任与实现的经济效果联系起来,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分
析测算。对发供电(发电厂、供电所)实行以“六定十保”为内容的联产计酬定保合同经济责任
制,层层落实到车间、营业站、变电所、班组和个人,变为其岗位经济责任制。对基建单位和
送变电工程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核算体制,层层包保,各项经济指标落实到人头。对辅助单位
和机关实行费用包干,并把包干指标层层落实到科室、班组和个人。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
工人,都建立了岗位经济责任制。全局共建岗位经济责任制227项1000条,职责范围42项362条,
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责、权、利结合,调动了职工积极性。1988年至1996年,
电业局与林管局进行承包经营,由单纯的计划经济管理向以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经济
管理体制过渡。但企业经营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暴露出以包代管、包盈不包亏等弊端。
1993年起,受林区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电力企业亏损程
度仍逐年加剧。到1997年拖欠职工工资四个半月,近一半的机组设备老化,长短期贷款27 809
万元,用户拖欠电热费6056.4万元,其它资金占用3862.6万元,企业资金紧张,负担沉重。

  1997年3月,电业局领导班子,实事求是地分析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 明确了改革与发展
的目标思路,引导职工彻底摒弃传统思维方式,丢掉依赖上级给政策、给出路的不切实际的幻
想,树立市场观念,进入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6月,大兴安岭地区电业局更名为大兴安岭电
力工业局。7月,呼玛电厂归属电力工业局委托经营。 1998年,全局推出新一轮转轨型重大举
措,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管理,引入商业化运营机制,将电力产品产、供、销过程划段分解,
各段位在电网中模拟商业化运营机制,进行电能产品的交易活动,变发、供电生产的计划管理
关系为电力产品的内部买卖关系,通过内部价格、内部考核、内部核算等手段,真正让发、供
电单位作为模拟法人实体,担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市场的压力和风险转为企业经
营者以及每个职工的压力和动力。各发电厂、供电局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损耗、增
加销售,取得明显的经营效果,改变了由全局统管统配的“大锅饭”状况,促进了全网成本的
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经营管理上,因地制宜,因厂施策。主干线单位模拟法人实体实行
独立经营;单独核算单位实行委托经营;非辅单位实行剥离半剥离经营;辅助生产单位实行费
用包干、任务包死的承包经营;对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单位实行租赁转让经营。加强基础管
理,制定电网关口表计、固定成本费用、变动成本消耗指标、管理目标等管理办法,实行效益
工资,工作质量、技能培训等考核办法,收到良好效果,1998年,减少工资支出116.6万元,
节约费用157.6万元。1998年起,开始在三项制度改革上大胆尝试,及时调整基层领导班子,
不拘一格用人才,选拔懂经营、会管理、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开拓型干部进入领导岗位,按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优化企业各级干部。厂、矿级干部平均年龄41.8岁,大
专以上学历占56.6%,中级技术职称占33.6%。在分配上采取主要消耗指标与工资挂勾办法,
实行效益工资制,工资、资金向苦、脏、累、险和技术性强的岗位倾斜。精简机构、精干主体、
剥离退养,分流1567人,节约费用411万元。以电力为主导,发展多种经营。将46个管理松散,
规模小,产业基础不牢,过分依赖主业,单纯依靠企业内部市场,负担重、后劲不足、管理薄
弱、资不抵债的经营实体,经过评估、审计、清产核资,本着“清理、整顿、规范、发展”的
方针,扶持效益好的,关、停、并、转效益差的,使多种经营实体由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管理,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规范多种经营的产权组织形式及对主业
的关系,加强产业管理,建立有效的投资决策体系,以及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加
大调整力度,租赁、转让、关停,形成合理布局,进行资产重组,建立稳定发展的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安置型产业,作为分流安置富余职工的主渠道。

  1998年下半年始,面对社会用电需求下降,用电负增长的不利情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节约挖潜、节能降耗、多供少损、控制成本、节制开支,避免电力经济滑坡。经过一系列的改
革,在经营管理上,加速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
变,企业摆脱了困境,走出低谷。1999年,完成发电量278 665兆瓦时,销售电量199 758兆瓦
时,发电标煤耗率685.41克/千·千瓦时,同比下降23.38克/千·千瓦时;发电单位燃料成本
140.33元/千·千瓦时,同比下降10.61元/千·千瓦时;供电标煤耗率795.48克/千·千瓦时,
与1998年的808.87克/千·千瓦时相比,下降13.39克/千·千瓦时; 超额完成林业集团公司
下达的利润指标15.8万元,完成利润指标的122.60%。利润上缴款按月进度计划完成,全年上
缴款120.2万元,超缴50.3万元。2000年,工业增加值完成1524.9万元,完成计划的110.6%,
发电量完成263 572兆瓦时,为计划的94.1%,接受电量完成225 679兆瓦时,为计划的97.28%;
厂用电率实现13.8%,比计划降低0.19%;供电标煤耗完成776.21克/千瓦时,比计划降低
2.74克/千瓦时;销售收入实现17 151.3万元;实现利润124.7万元,为年计划的221.89%;
多种经营实现产值868.9万元,利税34.1万元。

  大兴安岭电力网装机容量小,输电线路电压等级低,调峰能力弱,能耗高、线耗大、污染
严重、经济效益差。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出发,从林区经济繁荣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并网改
造是大势所趋。并网改造后,实行同网同价。国网稳定而强大的电力,较低的电价,必将刺激
林区经济高速发展。

   (孟庆生 胡宏升 刘淑华 李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