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
大兴安岭地区乡镇企业始于1956年,呼玛县农村完成农业高级合作化、手工业完成社会主
义改造后,城乡出现集体经济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小组,合作商店20余个,随之,呼玛
县人民政府成立手工业管理局,管理全县手工业生产,是年呼玛县铁木生产合作社成立,各乡、
镇均有集体所有制的铁匠炉,农具修理厂。1958年人民公社化的工、农、商、学、兵政社合一
体制的形成,推动了社办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向油厂、粮米加工厂、制酒厂、酱醋厂、
农机具修理厂、铁木工厂、饭馆、理发服务业拓展,解放了城乡劳动生产力。为加强城乡社队
企业领导,按省政府统一部署,呼玛县成立社队企业局,后与手工业管理局合并,管理全县社
队企业计划与生产,为大兴安岭乡镇企业的雏型。
60年代中期,大兴安岭开发会战,人烟渐稠。1965年大兴安岭特区政府组织职工家属、社
会居民兴办集体所有制的城镇工业企业。是年,加格达奇汽车靠篷厂、钟表刻字合作社、立新
被服厂成立开业。1966年,新林区新林镇街道办事处组织13名职工家属成立缝纫小组。1973年,
松岭区迎宾木器厂、振兴木器厂,加格达奇区东风木器厂相继开业。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
生产无序,管理混乱,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乡镇企业徘徊不前。至1977年,全区仅有乡镇企业
46户,年创工业总产值79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大兴安岭地委、行政公署为促进全区乡镇企业发展,解放城
乡社会生产力,批准成立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社队企业局与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计划委员
会合署办公。至1979年,全区社队企业381个、从业人员3333人,年创工业总产值545万元,营
业收入662万元,利润291万元,上缴税金2万元(含鄂、莫两旗)。 1981年,受国家缩短基建战
线影响,建材业受到冲击,木材原料受到限制。至1983年,全区乡镇企业减至72个,较1979年,
减少309个。 从业人员减至317人,减少3016人,产值减至264万元,减少281万元;收入309万
元,减少353万元;利润22万元,减少269万元;税金9万元,较1979年增加7万元。全区乡镇企
业步入低谷。
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198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是年,按中共中央、
国务院部署,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社队企业局与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计划委员会分离,改称大
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乡镇企业管理局。加强内设机构建设,使全区乡镇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体
系。破除了以林为主,单一农业的经济运行格局。实行村办、联户办、个体办、乡镇办企业,
多轮驱动、多业并举新格局。至是年12月末,全区有乡、村企业69户,其中村办企业43户,从
业人员1053人,年创产值465万元,总收入493万元,利润65万元,上缴税金18万元。较1983年,
产值增加201万元,收入增加184万元,利润增加43万元,税金增加9万元。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市场商品意识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经营范围随之拓宽,产业结构向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采金业、采煤业、非金属矿业延伸。为保证乡镇企业的持
续发展,1986~1988年开展包乡扶贫工作,地直机关和大中企业与全区17个乡镇结对落实包乡
扶贫工作。包扶工作的重点是改“输血”为“造血”,收到较好的效果。呼玛县兴华乡、荣边
乡、白银纳乡;塔河县十八站乡、依西肯乡;漠河县漠河乡、兴安乡均建起一批乡镇、村办骨
干企业,为发展乡镇龙头企业奠定了基础。至1990年,全区有木材加工、木制品加工企业76个,
建筑、建材企业93个,采金企业13个,商饮企业690户。 呼玛县查班河金矿矿区、兴隆沟、三
分处、宝庆沟、余庆沟、富拉罕沟等年产黄金突破万两。 乡镇企业总户数达872户,年产值
5083万元,总收入5005万元,上缴税金230万元,利润606万元。较1984年乡镇企业户数增加
803户,产值增加4618万元,收入增加4512万元,利润增加541万元,税金增加212万元。
1990~1993年,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选派一批后备干部到各乡镇任科技副乡长配合各乡镇
主抓乡镇企业工作,帮助乡镇选上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如呼中刨花板、塔源铜矿、松岭
铅锌矿、大兴安岭制药厂等,为大兴安岭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一条新路。
90年代中期始,按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区内乡镇企业的产业、产品
结构进行调整。扶持发展采金、采煤、采矿业、林木产品加工业、建材业、运输业、商饮服务
业。对不景气又无出路的集体乡镇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封”110余户。 调整后的企业
实力大,结构趋于合理。 至2000年末,全区乡镇企业3889个,其中集体经济企业123个,私营
企业209个,个体企业3557个。从事农业开发1户,采金、采煤、采矿业、机械修理等工业462
户,建筑业33户,交通运输业688户,批发业827户、服务业1702户,其它行业176户。就业人员
18 502人。实现年产值51 660万元,其中,集体企业15 493万元;私营企业9029万元;个体企
业27 138万元。实现增加值13 817万元,其中,集体企业完成4262万元;私营企业完成2335万
元;个体企业完成722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54 044万元,其中,集体企业14 767万元;私营
企业8791万元;个体企业30 486万元。纯利润2010万元,其中,集体企业518万元; 私营企业
328万元;个体企业1164万元。上缴税金1682万元,其中,集体企业426万元; 私营企业325万
元;个体企业931万元。全区43个乡镇都有一户龙头企业,超过百万元产值的乡镇企业有100家,
形成采金村、手工艺品村、笔杆村、种植村、养殖村、山产品采集村、营林村等一批企业群体。
经营项目、范围、规模不断扩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全面启动,向集团化、集
约化方向发展。截止2000年末,全区涌现出超1000万元资产的非国有乡镇企业10家,其中,漠
河县钰军实业公司资产达3000万元,主要从事采金、种养植、制砖、野生浆果开发、筑路业;
漠河县富山实业公司总资产达2500多万元,主要经营采金、商服业;漠河汇丰实业公司总资产
达1500万元,主要经营百货;呼玛县德胜集团公司是一家集采金、筑路、采矿为一体的有2000
万元资金的非国有企业;呼源家俱厂是集刨花板、制材、家具为一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总资
产4000多万元,年产值1000多万元。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拉动了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2001年,
完成营业收入60 000万元,较2000年增长11.0%。
在“十五”计划至2020年间,全区乡镇企业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源为依托,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走集团化、集约化道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
业,山特产品加工业,木材精深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和采掘加工业,兴安北药开发业,生态
旅游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对外经济合作贸易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社区服务业,推动全区乡
镇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张玉福 李文武 杨相权 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