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电信
邮政电信
1914年(民国三年)之前,呼玛地区邮件依靠对岸俄国邮路转寄,极为不便。1916年 (民国
五年) 于呼玛设邮务代办所1处,金山镇设三等邮局1处,沿黑龙江岸,呼玛至漠河设置邮站21
处。主要邮政运输工具夏轮船,冬雪橇。
1949年呼玛镇开设一个邮电所,邮政运输由黑河邮电局负责,当时信件,包裹投递十分困
难,仍是夏轮船,冬骑马或赶马爬犁。呼玛至黑河一个月左右通邮一次,边远农村的通邮时间
就更无保证。 1951年呼玛邮电所升格为呼玛邮电局,第二年又增设3处邮政所,邮路总长度已
增加至600公里。直至1957年呼玛至黑河开通班车,才加快邮件的传递速度。 1958年呼玛县在
开库康、十八站、三卡、兴华设置邮电支局,直至1962年,期间几经变更,呼玛县有邮电局、
所12处(除县局外、支局3处、邮电所8处)设有信筒(箱)15个(设在农村12个)。邮路总长度已达
1232公里,其中委托汽车、轮船办邮路804公里、自行车邮路323公里,步行邮路105公里。
1960年6月1日,鄂伦春自治旗在加格达奇设立邮政所,开始办理汇兑、信函、包裹等业务。
1963年升格为邮政支局,新开办机要业务。当时只有一栋草房,9名职工。 1965年为适应林区
开发建设的需要,邮电部决定在加格达奇设立特区邮电局,同年7月1日划归黑龙江省邮电管理
局所辖,8月又批准建立塔河、新林两处邮电支局,同时批准在驻地各部队设立邮电服务网点,
在塔源、壮志、三荣岗(今新林区林海镇)、环宇(今松岭区大扬气镇)、绿水(今松岭区所在地
小扬气镇)设立邮电代办所。至1965年末,先后从内蒙古和黑龙江邮电部门抽调来的110名邮电
职工经过艰苦奋战,建立邮电局、所、服务网点达12处,在会战的开发区内,邮政业务为广大
会战职工提供了方便。 1966年至1970年5年间,全区邮电局所已发展至47处,会战区内邮路总
长达1027公里(其中铁路724公里), 随着林区开发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业务的服务网点
不断延伸,业务不断增加,如开办邮政储蓄,礼仪传递等,不断满足林区人民工作生活的需要。
“八五”以来,邮政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以加格达奇为中心的包裹、印刷品自动分拣线;
邮政储蓄全区微机联网通存通兑;邮政特快传递跟踪查询;报刊订销,邮政金融、邮运调度等
全部实现电视监控管理计算机化,现在地区邮政局综合楼占地面积23 320平方米,经营环境和
服务环境都得到极大的改善。1999年,邮政和电信一分为二,分别独立经营。分营后,全区邮
政系统设68个邮政局(所)。单程邮路总长度达1941公里(铁路邮路771公里,公路邮路1170公里)。
在新形势下,全区邮政系统广大职工以改革、发展、管理、服务、效益为主线,积极探索,勇
于实践,在发展传统业务同时,以邮政网络为依托,不断拓宽经营范围,邮政商品集团,邮政
快运包裹网等新的业务已开始起步。商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邮政框架
已初步形成。
1916年(民国五年),呼玛、漠河各设电报局1处, 1920年(民国九年)于库玛尔金矿局添设
电报局1处,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中断。1951年11月开通电话、电报业务。 对外只有一条长
话线路,发报只靠一台人工电报音响机,市内电话只有一台30门交换机,实占容量24门,杆程
长度2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6公里。1956年,呼玛县邮电局在漠河设无线电台,开通无线电
话,同时开通两地至黑河、哈尔滨的长途电话。1958年,又在兴安、开库康、十八站设无线电
台,沟通了这几处与呼玛的无线通信联系。1959年12月,漠河、兴安、开库康、十八站分别设
立林业调度电台,塔河、西里尼(今新林)、塔源增设无线电台,沟通了与黑河、哈尔滨之间的
无线通信。直至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开发建设前,呼玛县邮电局仅有长途电话交换机1台(长话、
农话合设),长途电话电路一条;市内交换机4台,总容量280门,电话机总数212部;农村电话
交换点5处,电话交换机4部,总容量180门,电话机总数54部;振荡器人工电报机1部,电报电
路6条(有线电报电路1条,无线电报电路5条);无线电台22部。 随着林区开发建设会战的全面
铺开,“兵马未动,通信先行”是当时至关重要的任务。 1966年3月,省邮电管理局根据国家
通信建设计划,批准由国家投资建设大兴安岭特区通信网络。 当年,嫩江至壮志架设284公里
长途线路(其中,一对铜线、一对铁线),加格达奇至嫩江、加格达奇至新林至塔河两条三路载
波开通。在加格达奇率先安装500门供电式电话交换机。新林、塔河安装300门交换机。同时,
在加格达奇新安装20回线供电长途台 (其中电扳电路14线、长途话务4线、无线电台8部、人工
电传机2台)。载波电路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行,仅用3个月的时间。 至6月25日,特区(会战
建设指挥部)至嫩江以及新林、塔河等地的载波通信正式开机运行, 为林区会战全面调度指挥
传递信息带来极大便利。 1966年至1970年5年间,累计扩建通信机房2200平方米,长途话线扩
增至18路,交换机容量扩增至2620部(交换方式:供电式和磁石式),其中,自动供电式电话已
达1500门。随着大兴安岭林区多项事业的不断兴起,从适应林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全区邮
电通信事业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进行适时的调整并尽力实现超前发展。从1970年至1990年
间,为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加快通信建设和“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十
六字方针,全区通信事业实现三次较大的跨跃。第一次至1980年,自建区以来,运行16年的磁
石式、供电式交换机被较为先进的纵横式自动交换机所替代, 载波交换机也由建区初期的3路
扩增至12路和36路,通信能力和传输取得较大改观。第二次是1980年至1987年间,基本处于平
稳发展趋势。主要是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尽力为林区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在这同时,
增加礼仪传递等业务,不断满足林区人民工作和生活的需求。第三次是在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
“5·6”特大森林火灾后,经国务院批准,邮电部门和林业部门本着顾全大局、互利互惠、统
一管理、一步到位的原则,达成联合建设和利用大兴安岭所辖范围内的防火微波通信工程协议。
当年11月,整个微波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6000万元, 在全区建成22个基站、9个市话局,
全长525公里480路数字微波电路,邮电和林业各用其半,从而邮电部门可以利用微波电路,解
决所辖的各县、区及林业局所在地的通信传输和交换, 通过大兴安岭C级交换中心进入国家通
信网,实现自动直拨。这种联合建设地域通信的形式,打破条块分割的旧模式,避免了通信建
设重复投资和互不兼容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仅此一项工程,林邮双方均可节省建设资金
约5000万元。林邮联建的微波网开通后,截止至1988年,国内长途电路由原来的63条增加到
268条,使原来通信落后,通信能力不足,打电话难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1987年至1990年末,
电信66路明线载波机达47部,全自动交换机总容量达17 800门。进入90年代,根据国家“加快
通信建设步伐”的要求,积极采取自筹资金和争取国内外贷款等办法,于1991年利用3000多万
元的贷款分别从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和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引进现代化通信设备,在省内率先
开通万门程控交换机,继而又开通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系统。1993年,地区邮电部门自筹资金,
开办无线移动电话业务。1994年,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经过10个多月的协同奋战,终于将
一条长1396公里的光缆主干线贯通在茫茫林海,跨入国际现代化通信的快车道。“八五”以来,
共完成通信建设投资5.6亿元,是前25年固定资产净值的1.5倍。
1999年,根据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电信从邮电系统中分离,7月20日完成重组。 重组后
的电信企业,除辖三县(呼玛、漠河、塔河)、三区(呼中、新林、松岭)电信局外,在全区范围
内重新调整设置电信分支机构38处(营业网点)。地区局从实际出发,组成了 lO个中心、1个分
局、1个科室的生产部门, 同时调整完善了多种经营中心,组建大兴安岭国脉电信寻呼股份有
限公司。全区通信光缆里程已达2497公里,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50 296门,市话用户96 579户,
形成以光纤通信为骨干的完整、统一、先进的现代化主体通信网络格局。2000年全区电信业务
收入9856万元,比1999年增长22.8%,年末市话用户达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2 2661户;GSM
网上用户20 230户;国脉寻呼用户23 990户;发展数据业务3790户,其中增值业务完成3768户,
累计户数已达5381户;发展基础业务122户,累计达496户。96%的人口均在交换程控化、传输
光缆化的覆盖范围之内。进入21世纪,将进一步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以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服务质量,更好的运营机制,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携手并肩,再
创‘新的辉煌。
进入21世纪,大兴安岭邮政将进一步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综
合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以邮递类业务、邮政金融类业务、电子信息类业务和集邮
类业务为主,多种业务补充的较大规模的邮政综合业务体系,努力实现邮件传递、内部处理、
搬运装卸机械化、自动化,并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建成快普适度分运、运行快速、调
度灵敏、管理有效、信息畅通的现代化邮政干线网。形成覆盖面广、系统功能全、能为用户提
供多种服务的邮政综合信息网络,为大兴安岭地区经济振兴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薛正民 李素云 安 丽 尤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