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工商贸易

工商贸易


     
据史料记载,早在500年前时, 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和鞑靼蒙古人
就有了互市贸易,谙知经商之道。他们携带丰收果实,南涉嫩江,经科尔沁草原,赴今辽宁北
镇、开原、铁岭等马市,以貂皮和林产品易货;西出林缘抵尼布楚和赤塔城等地,以粮食易物,
换取马匹、鞍羁、布匹、食盐、铜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品。 是时,大兴安岭除岭脊以外,北坡、
南坡、西坡、东坡的河谷地带,林丰、畜壮、鱼肥、粮茂、瓜果飘香,是鲜为人知的北极“天
府之国”。工商贸易已具一定规模,是大兴安岭的先民创造的辉煌业绩之一。

  进入近代,大兴安岭工商贸易的再度辉煌是随着采金业的兴起而再现的。清光绪十三年
(1887年)一月,清王朝皇帝御批,同意筹办漠河金矿,从此沉寂的边疆小镇漠河开始热闹起来,
商贩渐兴,“气象今非昔比”。一些背篓商在老沟、西口子的沙金工人手中买取黄金(金砂),
再至呼玛、黑河、呼伦贝尔等地售出,然后,又从这些地方运回生产生活用品卖给金厂工人,
转手之间获得利润,在当时叫“行商摊贩”。随着采金工人日趋增多,逐步发展为坐点守摊,
开辟商号。当时的总卡衙门为管理商户网点,1912年(民国元年)成立商会。同年,黑龙江省广
信公司在呼玛、漠河设立分公司,在金厂设立柜头,发行钞票,经销日用商品和生产工具,垄
断黄金的收买权,工商贸易日渐兴旺发达。当时几十家商号经营的大多是洋货、烟酒、日用小
百货。随着漠奇金潮和呼玛金潮的衰败,大兴安岭的工商贸易也随之萎缩。日伪统治时期,哈
尔滨秋林公司于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曾派人至漠河设立分公司,主要是同鄂伦春人做买卖,
通过坐店待客和约定日期、地点,进山交易。俄商低价收,高价售,巧取豪夺,大发横财。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日本人接管秋林公司。这期间,商品匮乏,加之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许
多工商户承受不起过重负担,纷纷弃商从农。大兴安岭的工商贸易转入萧条。

  1947年,呼玛县、漠河县相继建立人民政权,当时百废待兴,工商贸易也缓慢复兴1948年
土地改革后,呼玛县成立公营大众商店。随后又在金山镇、河口(现兴华)、三卡、鸥浦、漠河
等地建立大众商店分店,经营布匹、针织品、服装鞋帽、文化体育用品、搪瓷皿、五金交电、
食品及土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少量的私工商业也不复存在了。

  1964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展开一场气势磅礴的开发大会战。
作为会战大军重要成员的商业职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后勤保障重任。 这年9月,大兴安岭会战
指挥部商业局建立,主要任务是负责接待安置前来会战的人员和筹建各区(林业公司)商业网点。
1965年2月,原属鄂伦春自治旗的加格达奇镇商业局划归会战指挥部领导, 与会战指挥部商业
局合并称特区商业局和林区贸易公司,隶属于特区财贸部领导。 同年6月,成立塔河林区商业
科及下属批发、零售、加工和服务网点。 7月,特区商业局成立1个综合产品采购供应站、1个
农副产品采购供应站和百货、煤建、绿水3个商店及服务楼、旅社、饭店、修理、照像5个服务
网点,并在壮志、环宇、古源、绿水等5个林场建立综合商店。同年10月,新林商业科成立,
在镇内建立1个综合商店和1个饭店。此后,随着铁路的延伸,陆续在塔源、大乌苏、翠岗、碧
州成立综合商店。至此,会战初期的商业机构和服务网点基本形成。 当时,全区631名商业职
工冒严寒、顶风雪,在工作生活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遵照林区商品供应“先山上,后山下”的
原则,边筹建网点,边采购、调运商品,人背肩扛,送货上门,有效地保证了开发建设的生产、
生活需求。 1966年1月,特区政府成立第四办公室,负责商业、粮食、物资工作。1967年1月,
第四办公室撤销,恢复商业局。设有商业行政机构(商业科),企业管理机构(各专业批发公司),
企业经营机构和商办工业机构。 按行业分工有百货、纺织品、五金交电、糖酒、烟草、石油、
煤炭、医药、生资、土产、蔬菜、食品、饮食服务等。 1970年4月,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
岭地区,并将原属黑河地区的呼玛县、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
旗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其国营商业随之划归地区商业局,实行业务指导。

  1978年,随着林区的续建,各新建林业局都设有商业科,至此,大兴安岭商业已经形成比
较完善的经营格局。1979年,鄂、莫两旗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其商业和供销也随之归
属于呼伦贝尔盟管理。1976年开始,各县、区(林业局)的商业科相继改为商业局。1982年,林
办商业财务体制下放至林业局,地区商业局只对其实行业务指导,不再享有财权。 这一时期,
广大商业职工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
“政治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的方针,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极度匮乏、供需矛盾
突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为林区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涌现许多先进集体和模范
人物。特别是呼中区筑路二处商店职工坚持常年背篓送货上山,两年内达600多人次,行程
4600余公里,销售当时价值63万元的商品。1972年6月被黑龙江省商业局命名为“高山林海的
背篓商店”,1974年被选为出席全国财贸系统先进集体,其先进事迹曾在《黑龙江日报》和
《人民日报》上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兴安岭地区的商业系统逐步实现由服务保障
型向服务经营效益型的转变。1982年11月,地委、行署、林管局将行署商业局与地区供销社合
署办公。1984年,将行署商业局和地区供销社实行政企分开。组建林区贸易中心,负责地区商
业供销批发、饮服、商办和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组建地区商业委员会,负责全区商业、供销
工作的业务指导。1986年3月,地委、行署、林管局将林区贸易中心改称为林管局贸易总公司,
与地区商委会合并,一套机构,一个班子,挂行署商业局、林管局商业局、地区供销社、林管
局贸易总公司4块牌子。1990年1月,根据省决定,将地区石油公司划归省石油公司管理。同年
5月,行署林管局决定撤销林管局贸易总公司,其业务并入林管局商业局。 80年代起,广大商
业职工在深入学习铁人王进喜和全国商业战线楷模张秉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百日创双
佳”、“四职三优”、“树宗旨、正商风百日服务竞赛”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优质服务竞
赛活动, 采取挂牌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三包”服务等方式,把岗位学雷锋、行业
树新风活动有机地融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到1994年,全区商业职工总数达到8000人左右。

  1980年至1981年,全区国企商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1982年开始转入承包经营;从
1993年开始,全区自上而下推行“四放开”改革,即经营放开、分配放开、价格放开、用工放
开;1994年开始实行国有民营改革,1996年进入旺盛期。这年全区推行国有民营的企业达到63
户,占企业总数的76.8%,参加国有民营职工达至1503人,当年零售企业增加收入92.6万元。
1997年、1998年,地区商业企业有4户被整体兼并, 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进行较大的改革,为
国有商业冲出困境闯出了路子。1996年行署商业局随地区机构改革的推进,改称为行署贸易局,
林管局商业局更名为林管局贸易总公司,对外挂行署贸易局、外贸局、林管局贸易总公司、地
区外贸公司和地区供销社的牌子。1997年,地区供销社从行署贸易局划出单独组建,同年,行
署贸易局与行署外贸局、地区外贸公司分开。1998年,林管局贸易总公司与林管局生活福利处
合并,组建了林业集团商贸总公司,与行署贸易局合署办公。同年,提出“一买二卖三股四破
五停六托七兼并”的改革新思路。行署贸易局、林业集团贸易总公司组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
加格达奇林都商贸城实行债权转股权,由4户国有企业控股,进行股份制改造, 取得良好的经
济效益。其余企业均实行整体委托经营,效益良好。

  从1979年开始,大兴安岭地区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一系列政策,这年开放并建
设集贸市场10处,上市品种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随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各项经济
政策的放宽,在市场管理上,贯彻“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方针;在市场建设上,贯彻“政
府领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兴建、工商部门统一管理”的原则,全区市场呈现出较快
发展的局面。至1988年末,全区已有较规范的市场16处,建筑面积累计达16 607平方米,累计
投资160万元,成交额达5765万元。1989年后,全区大力推进市场建设,特别是1992年9月,行
署出台《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规定》37条,实施放开从业人员,放开经营方式,放开经营
范围,不限制发展比例、发展规模、雇工人数、经营方式和收入分配,加快了市场的培育和发
展。至1993年末,各县区所在地都建起顶棚式封闭市场,其中加格达奇前进市场,漠河县北陲
楼层市场规模最大。全区共有各类市场41处,建筑面积达70 110平方米,累计投资154 541万
元,成交额17 348万元。从1994年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支持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各
类市场,先后建成规模较大的十八站黄金之路楼层市场、塔河县大世界楼层式综合市场、加格
达奇林都商贸城市场等。1998年末,全区共拥有国家级文明市场2处、省级文明市场4处、地级
文明市场16处,它们占全区市场总数的37.9%。至2000年末,全区共有专业型、批发型、加工
型、综合型等各类市场65处,成交额达59 846万元。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类型来看,都已形
成大中小结合,专业与综合农贸相结合的市场网络体系,月均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人。 全区共
有个体工商户19 687户,从业人员44 446人,注册资金29 312万元,与1993年相比,户数增长
96.14倍,从业人员增长2.16倍,注册资金增长1.94倍。 在这同时,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所在
地的加格达奇名副其实地成了全区工商贸易大发展的示范城,除原有的百货大楼、林都商贸城
外,2000年至2001年,又先后有林田大夏、丽雪商厦、嫩原商城、中央商城投入运营,为繁荣
大兴安岭的经济,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大兴安岭地区工商贸易发展的新蓝图已经展开。“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社会主义新林区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富有特色的林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必将把工商贸易推
向一个新阶段。

   (刘锦堂 甘文秀 杨相权 薛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