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


  
大兴安岭虽处祖国北部边陲,但在100多年以前,就曾经有过比较像样的招商引资活动,
由于历史的原因,未能对边疆经济建设起过大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
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形成,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
结构调整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才在大兴安岭8.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逐步生根、
开花、结果。

  早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金镛为加紧筹办漠河矿务总局,就通过招商入股和暂借库
银的办法,筹集白银7万两。从上海、天津购买器械物资,从呼兰、三姓购买粮食等,分水、
旱两路运往漠河。他首开大兴安岭招商引资活动的先河。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又有交通银行、
广信公司等投资于大兴安岭的采金业,为先后形成历史上的“漠河金潮”和“呼玛金潮”起了
推动作用。这期间的1916年(民国五年),呼玛县知事(县长)孙绳武为发展农业、发展地方工业
曾到上海招商引资。 上海资本家李云书及周子澄、沈子阳等共筹大洋4万元,在呼玛县兴办了
三大垦牧公司,开垦农田、发展畜牧业,开办面粉加工作坊。1931年(民国二十年),李云书之
子李祖坍从日本东京都大学农学部毕业后,接任三大公司经理,又筹江洋lO万元,从德国购买
蒸气锅炉和相关农业机器,还在呼玛县城办了火力发电。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伪康德元年)
后,伪满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垄断,大兴安岭地区招商引资工作中断。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大兴安岭地区的招商引资活动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
1979年至1984年为第一阶段。这几年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逐步深入人心,特别是经过
真理标准大讨论,人们的思想逐步从僵化中解放,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改革、开放,搞活
经济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企盼,但基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
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还是处于朦胧、观望状态,因而招商引资仍处于空白。 第二阶段是从
1985年至1992年,随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南联北开的发展战略,大兴安岭的山门开始打
开。1985年初,由黑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大兴安岭地区支公司,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对
外经济贸易局牵线,新林林业局、松岭林业局率先和日本京都哈尔滨贸易株式会社洽谈,以补
偿贸易形式,引进设备建立卫生筷子厂,一举成功。 先后引进日本设备64台件,折合人民币
176万元。 虽然这两家卫生筷子厂规模并不大,但它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开了大兴安岭地区
通过招商引资办实业的先河。接着呼中林业局又紧随其后,于1987年和日本新名朋株式会社、
黑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洽谈成功由日方投资10万美元,办起合资期限10年的年产50万箱的
卫生筷子厂。1991年,塔河林业局又与香港金田木业机械公司联手,由港方投资16万美元,办
起合作期限15年的,年产4000立方米的烤漆地板厂。这期间的招商引资虽然规模额度都不算大,
但给边远闭塞的大兴安岭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也给大兴安岭人初步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兴安
岭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也进一步开阔了新思路。 地委、行署、林管局根据黑龙江省委、省政
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的要求,及时确立扩大开放,加快经
济发展的总体设想,这就是:立足本地、依托全国,以开通口岸为窗口,以加格达奇为中心,
以沿江三县为前沿,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驻外企业为纽带,北与独联体和东欧,南联各省
区及港澳台、东南亚,以贸易促合作,以开放促开发,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合作、多
元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使大兴安岭成为国家沿边开放的重要地区,南联北开的重要枢纽,
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据此,及时制定了包括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
立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开展边民互市贸易、鼓励在俄方经商办企业、开展边贸代理和委托代
理业务、发展外向型农业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县域经济、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把企业推向国际市
场、组织企业搞“嫁接”改造、大力引进资金技术、改善投资硬环境、培养引进经贸人才、加
强边贸队伍和机构建设等13个方面的50条具体政策;还有包括参贸、税收、土地、价格、金融
保险、资金和技术人才引进、劳动人事、管理等8个方面的50条扩大开放的50条优惠政策, 同
时在引进人才方面出台37条具体而有吸引力的规定。

  在改善扩大开放软环境的同时,大兴安岭地委、行署还积极和有关部门协同联合,争取相
关上级部门的支持,在财力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改善硬环境。这方面,突出的
变化是进出交通更加便捷。客运列车南出可直达北京,西出可直达海拉尔、满洲里,公路并入
全省公路网,结束了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以来,其首府加格达奇一直没有通省公路的落后局
面;建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通讯网络。全区程控交换总容量猛增至15.1万门,城镇每百人
拥有电话20部,通讯设施全部实现程控化、数字化。光缆铺设的延伸与普及,使通讯传输通道
大大加宽,通讯速度成倍提高,国际国内电话直拨业务全面开通,无线寻呼、数字移动电话,
微波及卫星通讯和国际互联网已开通至各县、区、林业局,乃至各乡、镇、林场;金融保险机
构更加健全。地区所在地及所辖各县、区(林业局)均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
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及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及服务网点,
可为来大兴安岭投资的客商提供各种金融及保险服务;开通出口通道,区内拥有经国务院批准
的两个一类边境贸易口岸——漠河兴安口岸、呼玛口岸, 对俄罗斯贸易辐射面达400万平方公
里,辐射,区人口100万。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加之投资软、硬环境的逐步优化,大兴安岭地区的招商引资工
作开始驶入快车道。1998年实现招商引资4800万元,实实在在的打了一个翻身仗。正是从这年
起,这项工作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是年年末,行署作出决定:在外贸局建制内,成立招商局,
恢复边贸局,再把经合委从经贸委摘出来挂靠到外贸局,使外贸局成为一套人马、四块牌子的
综合的外向型经济管理部门,在政府机构调整缩编的情况下,特许给外贸局增加11个编制。招
商局成立伊始,借助黑龙江省把1999年定为“招商引资年”的东风,首先从政策着手,以进一
步优化投资软环境,即坚持在保证自己不赔钱的基础上,保证外来投资者比在其它地方同样投
资额度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的前提下,制定《大兴安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共68
条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135条款。2000年4月又和地纪委、地区检察分院,地区中级法院、
行署监察局、公安局多次协调、沟通,联合制定《关于保护外来投资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规定》,它包括“八个保护”、“十二个不准”、“五个一律”、“六
个保证”四大方面共31条款,很快得到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的批准。

  为了保证相关政策顺利实施,先后成立大兴安岭地区外来投资者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这
两个中心都由地委、行署主管领导担任主任,在地纪委、地区招商局分别设立办公室,受理协
调外来投资者的投诉。在这同时,还紧紧抓住国家进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契机,从大兴安岭地
区的区情出发,经过周密的调查论证,将招商引资项目,分成8大类。 其中的首批70个项目及
优惠政策已全部在中国国网——大兴安岭之窗上发布,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进一步了解大兴安
岭。近三年以来,除了全力以赴,由领导带队组团征集特色展品参加一年一度的哈尔滨经济贸
易洽谈会以外,还先后十几次参加全国性的招商引资活动。 至1999年,组织了42家企业137人
参加赴沪、浙、苏、鲁、云、贵、川、渝8省市招商引资活动, 还与沈阳、营口市缔结友好地
市并同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洽谈;参加全国第二届(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深圳高新技术
产品展销会、北京市项目投资洽谈会;2000年组织参加西安经贸洽谈会、广州博览会;2001年,
参加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广州春季商品交易会期间的黑龙江省经贸旅游暨绿色
食品美食周和全国第四届(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些走出去的招商引资活动实践,不仅
开阔了大兴安岭人的眼界,丰富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贸活动能力,而且极大增强
了对发展大兴安岭特色产品的自信程度、潜力和希望之所在。通过这些招商引资活动,共签订
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协议达324个,签约资金总额达48亿元; 引进先进技术20项,涉及制药
等4个产业。 其中,塔河县与香港进升集团签订的投资总额20亿元的“塔林西”水电站项目和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与加拿大迪莱克斯国际集团签订的“森林采伐和加工”项目均被列为省
长督办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共引进资金68 200万元,其中外资258.51万美元。 包括日
本、美国等国家和国内台湾、山东、上海等省、市和地区的100多家客商在全区12个县、区、
林业局办起118户企业,业已形成年综合生产能力2.6亿元,生产产品达3类17种,其中北奇神
系列产品、北药等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畅销美国、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和“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将给大兴安岭带来更多
的发展机遇,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区域条件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优势,将更具吸引力,
因而招商引资工作一定会有更加诱人的前景。

  (薛正民 杨相权 孙春云 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