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


    
新中国成立前,大兴安岭陆路交通只有嫩江通往漠河的古驿路和伪满时期遗留的简易公路,
因年久失修和战争创伤不能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把公路交通纳入国民经济计划。1950~1962
年,大兴安岭公路交通开始恢复并曲折发展。1953年始,呼玛县以民工、民车维修呼玛至黑河
公路,恢复黑呼公路通车。到1956年,黑龙江省林业厅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组建大兴安岭建
设委员会嫩漠公路筑路指挥部、黑河森林经营局公路建设大队,沿雅克萨战争时开辟的路线修
筑嫩漠公路,至1959年,嫩江至十八站的呼玛河红旗大桥处485公里竣工通车。 1960年,为解
决大兴安岭建局物资运输,修通三合站至塔源248公里的三塔公路。 1962年国家缩短基本建设
战线大兴安岭停建,公路交通建设中断,三塔公路,嫩漠公路中段失修,路况逐年下降。

  1964~1979年,大兴安岭公路建设再度兴起并稳步发展。1964年,黑龙江省林业厅投资
140万元,修筑呼玛县三卡乡老道店至北疆(十一站)64公里防火公路, 连接了黑呼、嫩漠两条
公路,成为呼玛县直通嫩江的经济干线。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延至185公里。 是时,呼玛运输公
司有载重汽车6台,客车1台,马车23台,完成运货量32 163吨,货运周转量685 987吨/公里;
客运1348人次,客运周转量152 167人/公里。1965年,黑龙江省交通厅投资250万元,改建黑
呼公路,至1966年竣工通车,结束了呼玛至黑河公路不畅的历史。 1967年,林业部投资500万
元,修筑西起松岭古源镇、东至嫩江中腰站147公里防火公路,与嫩漠公路下段相接。 大兴安
岭林业管理局用森工投资资金修筑运材干线10.23公里, 大兴安岭公路通车里程达342.23公里。
为加强边疆建设,1968年3月,组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公路建设指挥部, 抽调省、地、县干部
500余名,汽车、拖拉机、推土机、压路机各种机械600余台,动员松花江、绥化、嫩江、牡丹
江、黑河等6个地区46个县(市)民兵和生产建设兵团2个师共37 600人, 至1969年9月,将嫩漠
公路下段357.76里(十八站至漠河)和6条支线236公里及大桥5座950.45米,中桥8座338.1米,
小桥271座805米,涵洞725座全部竣工。此间,呼玛县修通呼玛至白银那120公里,与三塔公路
接连,经三塔公路至十八站与嫩漠公路下段接连,称黑漠公路。从此,以嫩漠、黑漠两路为骨
架,在十八站成人字型向嫩江、黑河辐射,连通区外公路,又与林业运材公路接连,构成网状。

至197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延长至1876.71公里,其中,地方公路里程936.98公里,林
业运材公路干、支线940.12公里。地方国营运输汽车22台,年度完成货运量81 820吨,货运周
转量8 763 610吨/公里,客运量286 698人次,客运周转量37 815 122人/公里;林业企业有
物运汽车238台,年度完成木材运输1 492 002立方米。到1976年,公路通车里程延伸至3985.12
公里,其中地方经济公路1310公里,林业企业运材干、支线2675.12公里。地方国营货运汽车
43台,客车17台,年度完成货运量126 400吨,货运周转量14 512 976吨/公里,客运量
422 279人次,客运周转量44 865 763人/公里;林业企业物运汽车增至700台,年度完成木材
运输3 668 700立方米。 是年,交通部副部长潘琪来区视察边疆交通工作,对呼玛河渡口春秋
开、封河期停止黑呼公路交通,过往行人坐钢丝悬斗情景和兴安、开库康、依西肯有路无车不
便于行的问题十分关注。 1977年,交通部投资500万元修筑呼玛河大桥,建依西肯、开库康、
兴安客运站。地区交通局调出3台客车,3条路线直通塔河火车站,解决了沿江地区出行难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进入公路交通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呼玛河上6孔60米,
长398米,宽8.5米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落成通车,结束了旅客过河坐吊斗滑绳的历史。1982年,
省交通厅投资18万元,修筑老卡公路12公里。 1984年,沈阳军区投资330万元修筑呼玛河口至
湖通镇边防公路19.4公里。至1987年,全区建乡村公路17条208.9公里,其中,呼玛县4条79.4
公里,塔河县6条61.5公里,漠河县3条24.5公里,加格达奇4条43.5公里; 利用小修保养结余
141万元修筑加塔公路的加格达奇至松岭段47公里。1988、1989两年筹资700万元,修筑加塔公
路松岭至太阳沟段71.35公里,1990年完竣。1991年,黑龙江省交通厅、大兴安岭行署筹资
2490万元,修筑嫩江上游卧都河6孔35米,长208米,宽8.5米钢筋混凝土板梁桥, 连接了嫩漠
公路下段,可经嫩江达哈尔滨;又与黑卧公路相接,经卧都河、罕达气、五道沟金矿,七二七
林场至黑河抵哈尔滨,现定为加黑公路。结束了大兴安岭地区公路不通省的历史。

  进入90年代,大兴安岭公路交通步入快车道。1993年,省地集资,改造了加格达奇至那都
里河防火公路110公里,古源至中腰站110公里起至147公里段的30公里。改造后,由6米路面为
8.5米路面,为国标三级沙石路,成为加黑公路。1995年,省、地投资3890万元,对加塔路的
塔源至塔河(原三塔路下段)128公里进行加宽改造,至1997年完竣通车。 在塔河与塔樟公路和
阿木尔、图强、西林吉物运联线接连,汇成加漠公路。全区通车里程14 140.4公里,其中,省
道1191.6公里,县道352.7公里,乡村道路159公里,林业企业运材公路干、支线7033.36公里,
岔线3879.64公里。1998年,由北京为起点,经赤峰,通辽、乌兰浩特、扎来特旗、扎兰屯、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扬树至加格达奇111国道2090公里竣工通车, 大兴安岭公路交通
步入新的里程碑。

  1998年,省地投资3678万元对加格达奇东、北两条出口路13公里进行二级白色路面改造。
1999年,省、地投资6900万元,对G111国道加白段22.9公里二级白色路面改造,2000年5月,
省、地投资2800万元,对加格达奇通往鄂伦春旗公路12公里进行白色路面改造,于2000年10月
全部竣工,标志大兴安岭公路进入高等级的新阶段。至2000年底,全区开通呼玛至黑河、呼玛
至塔河、呼玛至鸥浦、呼玛至十八站、呼玛至兴隆、呼玛至韩家园、呼玛至北疆;西林吉至兴
安、西林吉至图强、阿木尔、西林吉至二十八站、西林吉至内蒙古满归镇;塔河至开库康、塔
河至依西肯、塔河至韩家园、塔河至十八站;加格达奇至松岭、壮志;加格达奇至内蒙古阿里
河、甘河等地客运路线57条,公路客运站12个,营运客车101台,营运里程4006公里, 日发班
车98班次,年度客运量802 000人次,10 376 100人/公里。货运汽车2962台,年货运量
351 800吨,货运周转量20 383 100吨/公里;城镇出租汽车1331台,其中加格达奇965台,组
建了小汽车出租公司3个,向公司化、标准化运营迈进,实现全区城乡通车率100%。2001年
4月,享受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第一个基础设施加漠省道高等级公路建设正式启动。 公路全长
582公里。在全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兴安岭地区的水上交通主要是在中俄界河黑龙江航线的792公里。行辖呼玛县、塔河县、
漠河县和有水运的6个林业局。自清朝始至上世纪60年代,黑龙江水上航线由黑河航运局管理,
沿江城镇、村屯的生产生活物资均靠水上运输。1970年后,随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林区铁路、
公路的贯通,水上运输量日渐减少,通过水上运输的只有江边木材和微量的煤炭。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黑龙江省实施“南联北开”兴省战略,打开了与俄边境贸易的通道,开通口岸,
发展自己的航运事业_。 到2000年,建成呼玛县航运公司、漠河县航运公司,阿木尔林业运输
船队三个运输企业。有150吨以上的货船4艘,300—600吨的货船8艘。综合运输能力4000吨。
吞吐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简易港口21处,分别设在洛古河、漠河、马扎尔、三道河、二道河、
北极、永和、北宏、乌苏里、红旗岭、兴安、马伦、开库康、依西肯、鸥浦、正棋、三合站、
金山镇、呼玛、湖通镇、三卡。有贸易口岸3处,设在洛古河、漠河、呼玛。 货物运输以木材
和口岸过货为主,年货运量达20万吨。

  大兴安岭的铁路交通,以嫩林线为主干在加格达奇汇接伊加支线,在林海接林碧支线,在
塔河接塔韩支线,辖区通车里程1123.2公里。最早通向大兴安岭地区首府的铁路是伊加线。由
牙林线伊图里河站向东岔,经伊东、喀拉其、克一河、甘河、阿里河站至加格达奇211.9公里。
于1954年11月由东北森林铁路工程处(后改称海拉尔铁路工程局、东北铁路第三工程局)自伊图
里河站破土动工,至1955年11月筑至银阿站,1956年临时运营, 于1956年6月自银阿站向甘河
修筑至1957年12月20日竣工运营;1958年8月由甘河站向阿里河修筑至1960年9月竣工,临时运
营,阿里河至加格达奇,1958年8月开工至1960年6月路基工程基本完成,辅轨至齐奇岭。1961
年4月,国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停止工程建设。1964年6月,为迎接大兴安岭第三次开发,对齐
奇岭至加格达奇进行了配套设施建设,至1965年6月30日完竣正式运营, 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
运送建设大军、建设物资起到了先行作用。

  1964年秋,国务院批准建设嫩林线, 铁道兵东北指挥部第三师、六师、九师近8万官兵开
进大兴安岭腹部修筑嫩林铁路。将全线分为嫩江一加格达奇、加格达奇至塔河、塔河一樟岭、
樟岭一古莲四段。嫩加线长186.4公里1964年秋复工,1966年6月完成辅轨任务, 1969年1月正
式运营。期间,奋战在加塔、塔樟两地官兵冒零下40、50℃高寒,在雪岭上开路,冰河中架桥,
打通了碧洲、蒙克山隧道,架起塔河,盘古河大桥,至1968年12月, 加格达奇至樟岭间375公
里路基和辅轨任务完竣,1970年8月交付运营。 铁道兵三师完成加樟线后,立即挥师北上,至
1972年,樟古线113.27公里路基和辅轨全部竣工、1974年8月临时运营,1979年12月正式营运。
1965年6月,铁道兵8676部队和3002部队自嫩林线林海站向西北岔, 沿西布那河左岩台,横跨
奥拉岭河、经雄关、呼源、呼中至终点碧水站115.1公里破土动工,至1970年竣工通车,由铁
道兵东北指挥部临管,是年9月交付运营。 1979年4月,铁道兵三师十一、十三、十四团(后改
称中国铁路十三工程局一、二、四工程处)于1979年4月自塔河站向东岔,经塔丰、永庆、十八
站,转向南过查班河岔口至韩家园终点116.6公里破土动工,至1986年12月塔河至十八站57.1公
里竣工验收,1987年1月1日正式运营。是年12月31日,十八站至韩家园间线路封闭看守,1993
年7月1日正式运营。 自1979年对嫩林线进行了整治,将40A、40B、37、38A等杂型钢轨全部更
换43型钢轨。线路允许速度由40公里/小时提高到60公里/小时。

  2001年,为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由齐齐哈尔铁路分局投资,对加格达奇办事处管内的哈达
阳至加格达奇之间的14个车站,从4月份开始进行标准建设会战。对加格达奇站投入500万元进
行改扩建,使其与改革开放后的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形象更加吻合,加格达奇名副其实地成为大
兴安岭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

   (李智民 朱 峰 刘克成 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