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


  
清末民初,随着采金业的开发,呼玛至漠河间的黑龙江南岸自然形成村屯和集镇,较大的
城镇是呼玛县城关镇,其次是漠河、鸥浦等地,均是俄式木刻楞平房。

  新中国成立后,呼玛、漠河、鸥浦三县合为呼玛县,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第一、第二
个五年计划、三年国民经济调整,至1964年呼玛县城乡建设总投资807万元, 建筑房屋总面积
76 608平方米,电力、电讯相应配套。是年,铁道兵官兵和数万建设大军挺进大兴安岭林区,
修铁路、架桥梁、筑房舍,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建设之初,受“先生产后生活”,“不搞大
城镇”等建设方针影响,致使城镇建设“无规划、无重点、无设施”,平房多、简易房多,呈
现为“简、残、破、劣”的局面。林区居民居住着“干打垒”、“板夹泥”、“木刻楞”、
“金镶边”(住房四角用砖垒的土房)等,遭受冻害的劣质房和危房。巷道泥泞,与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极不协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城乡建设摆到各级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80
年代初,地委、行署、林管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以基础设施和危楼改造为中心的城乡建
设,积极为林区人民改善居住条件和质量,兴建文化娱乐设施,拉开新时期大兴安岭城乡建设
的序幕。1985年,地委、行署、林管局积极筹措资金,弥补城乡建设欠帐,投入逐年增加,全
区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飞跃发展。“七五”期间,累计投资117 488.万元,建
成居民住宅28 267平方米;修筑部分给排水设施,主要城镇加格达奇、松岭、塔河、新林、呼
中、呼玛的镇内道路,由砂石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和混凝土白色路面;城镇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
也开始逐年增多。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后,漠河县、图强林业局和阿木尔林业局,
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对西林吉、图强、劲涛等镇,重新按城镇功能和近中期
发展规模科学设计,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综合性建设,在废墟上重新建起比较现代化的新城镇。
建设房舍53万平方米,楼房占45.7%,注重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增建了给水、排水、镇内交
通干线和支线道路、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九五”期间,地委、行署、林管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投入,全面推进城乡建
设事业快速发展。五年间全区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33.49亿元,全区竣工房屋建筑面积47.6
万平方米,比前五年增长56.8%。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地委、行署积极推进住房体制改革,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若干政策》,
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1997年以加格达奇区为试点进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至“九五”末期,呼玛、漠河、塔河、新林等县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全面推开,累计完成经济
适用住房建设31.73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7.3平方米提高至17.8平方米。经济适用住
房建设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走成片改造、综合开发之路。积极引进国内优秀设计,以布局合理、
功能齐全、新颖舒适、造价合理为优选条件,招投标选择设计方案,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从
而在规划、设计、施工等多环节上保证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整体水平。加格达奇城内的安悦、
阳光、北秀等一批规划设计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交付使用,使居住水平
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人民群众初步享受到较现代的居住条件。

  1998年,为改善中心城镇面貌,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力、凝聚力,影响力,提高城镇的载
体功能,地委、行署做出《加快城市建设改造工作的决定》,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
的奋斗目标,各级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决定》与地委提出的“净、美、倡”、“树、
比、促”活动有机结合,掀起城市改造建设的热潮。1999年至2001年,三年城市改造建设累计
完成投资29.7亿元,是前十年建设投资的总和。完成加格达奇、呼玛、漠河、塔河等地城市道
路、供水管网、排水管网、供热管网、电力、电讯、广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格达奇区新
世纪广场、站前广场、人民路整体改造,东西北三个出口路、步行街建设工程、朝阳路、东五
街改造,部分环山路等项目相继完竣。通过国投、招商引资、融资等方式建成的林田大厦、丽
雪大厦、中央商城、嫩源商城;呼玛县的江边广场、县内改造工程;漠河县的中心广场及小广
场、道路改造及宾馆装修工程;加格达奇净水厂、前进路综合管网、西一道街下水工程等相继
完竣。城镇绿化、美化,种草种树,并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使城市真正亮起来、绿起来、美
起来,大大提高了基础设施总体建设水平, 改善了投资及经济发展环境, 为城市定位提供了
物质保障。“九五”期间,地区和各县区,都十分重视城乡建设规划工作,并在资金和技术力
量上给予支持,几年来各地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队伍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定。
地区聘请营口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加格达奇城市交通规划,实现大兴安岭地区专业规划零的突
破。加格达奇区、塔河县、漠河县、呼玛县已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小区建设按控制性详细规划
进行,使小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区划科学,得到住户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农村“康居”工程在“八五”期间起步,地区从1997年开始每年拿出30万元资金补贴到试
点村屯,由地区聘请专家做出规划并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农房建设图集,指导农民按规划和图集
进行住宅建设,并免费为农民提供旱厕等卫生设施,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初步改
变了自发无序建设、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地区和呼玛县的农村试点单位——呼玛县三卡乡沿
江村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实现了农房全部砖瓦化,自来水进户,街道、绿化、排水、路灯等公
共设施都得到配套建设,初具兴安第一村的雏形,成为农村建设的示范。漠河县漠河村作为漠
河县的试点单位,也有较好的起步。结合“净、美、倡”活动,全区林场的撤并和建设开始起
步,基层林场给水工程正在进行中,林场职工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全面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初步形成以加格达奇为中心城镇辐射各县区的
城镇体系。注重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强化现代化城市意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
提高住房质量,改革住房管理和服务体系,全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4平方米,达到
21.2平方米,农村人均建筑面积增加4.9平方米,达到18平方米,年平均投资增长5%以上,使
全区城镇一年一变样,五年大变样;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整体水平有一个大提高,建设工程
质量上新水平。

   (刘 鹏 杨相权 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