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
大兴安岭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多姿的生态群落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文世貌互相交错,
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历来为不少旅行家和探险家所向往、青睐。1964年开发建设以来,由
于诸多的历史原因,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同步开发利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
放步伐的加快,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慕名前来观光旅游者逐年增多。 1985年5月,著名的
上海青年旅行家于纯顺(后殉难于新疆罗布泊)就徒步来大兴安岭漫游各县、区至漠河北极村。
这年漠河县成立全区首家县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漠河县旅游局,填补了大兴安岭旅游业的
空白。1987年“5·6”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震惊了世界。为了迅速重建家园,恢复森林资
源,许多国内外的防火、营林专家相继来大兴安岭林区考察、讲学和洽谈项目,客观上为振兴
大兴安岭的旅游业带来难得的机遇,从此,全区的旅游业开始逐步由接待型向经营型转变。
1992年11月,漠河县成立全区首家全民所有制旅游接待类企业——漠河旅行社,旅游企业
实现“零”的突破。同月,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局成立,全区性旅游行业管理、规划等工作开始
运转。1993年6月,大兴安岭北极旅行社通过工商注册正式营运,不久就组织一个100多人的大
型旅游团,赴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一日游,是大兴安岭地区第一个由旅行社接待的有组
织、有计划的商业旅游活动。同年,漠河旅行社又组织赴俄罗斯的旅游团组,是大兴安岭由旅
行社组织的第一个赴境外的旅游团组。这两次旅游活动成功的组织,标志着大兴安岭旅游业已
经进入市场,为其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并逐步与国内旅游市场接轨。 自1993年开始,先后6
次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截止2001年末,全区已开发形成漠河北极村、加格达奇兴安湖度假村、
古里山庄等四大旅游景区。 已有地、县旅游局4家、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3家、旅游定
点涉外宾馆、饭店5家(其中三星级宾馆1家),较大规模的旅游接待宾馆30多家,拥有床位4000
多张。已与全国800余家旅行社保持经常性业务联系。 2001年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6.8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递增118%,完成年度计划的136%,其中海外游客4218(含口岸倒包一日游3860人)
人次,是上年同期的10倍,年度计划的8倍。实现旅游业收入2775万元,比上年同期递增111%,
完成年度计划的136%。
1997年,大兴安岭地区进行第一次旅游资源普查。综合普查结果,全区共有自然、人文景
观6大类、24个基本类型、84个实体景点(其中漠河县25个、加格达奇23个、塔河县5个、 呼玛
县9个、呼中区13个、松岭区8个、新林区1个)。在全国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自
然灾害遗迹资源——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现场;名山中华北极第一峰大白山(终年
积雪、海拔1528.7米);水域风光类风景、漂流河资源——黑龙江、呼玛河、多布库尔河、南
瓮河;古迹与建筑类特色村镇与村落——北极村、北极第一家、北陲第一哨;观景地类资源——
北极北(乌苏里)、白夜、北极光;消闲求知健身类科文教设施——中华北陲;节日庆典活动
类——北极村夏至节(现更名为中国大兴安岭漠河北极光节)等。
森林风光、边陲景色、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边境口岸、特种旅游等构成了大兴安岭地区
的6大类旅游资源。
森林风光: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7.5%,林中景色奇秀,空气新鲜,
树种分布均衡,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全区的森林旅游资源以呼中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是开展
生态旅游、避暑度假、原始森林探险、科学考察、观鸟、观兽、登山、滑雪、森林浴等多种旅
游项目的理想场所。
边陲景色:黑龙江是世界上唯一未被污染的两个国家之间最长的界河,两岸有19个市镇、
村屯相对应。黑龙江源头素有黑龙江上小三峡之美誉。其势汹涌奔流,蔚为壮观,两岸悬崖陡
壁、青松白桦,风光旖旎。边境地区民风纯朴、古迹众多,可进行源头观赏、界江漂流以及极
光极夜独特景观游览等多种旅游项目。
人文历史:从库楚沟抗联遗址到胭脂沟淘金古迹; 从200多年以前中俄“雅克萨之战”的
古城岛,到1500多年以前的鲜卑旧墟石室,以及大子杨山、十八站等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遗址等史迹景观,可谓黄金古道渊源流长,人文历史遍布全区,是开展访古探幽、科学考察、
古迹揽胜等多种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
民俗风情:在大兴安岭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多个民族、50多万人口和睦相处。其
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及其祖先,世世代代在大兴安岭繁衍、生息。他们建设和保
卫边疆的业绩,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民族历史和民俗旅游资源。边
境口岸:漠河国家一类客货口岸已开通中俄边境旅游业务。根据口岸的地理位置和国铁交通便
利的优势,口岸边境旅游正在成为全区又一重要的旅游资源优势。
特种旅游资源:以北极光观赏、大界河漂流、手工淘金、森林狩猎、冷水鱼垂钓、火烧迹
地观光、考察等旅游项目组成的独具大兴安岭地域特征的特种旅游资源,在祖国北方旅游资源
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又匹
配2400万元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为加快发展全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契机。1998~
1999年度内,漠河、呼玛、呼中、加格达奇区等地累计投入开发旅游资源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
1999年的全国生态环境旅游年,又进一步促进了全区旅游业的发展。2001年全区投入1亿多元,
用于公园改造、城市雕塑、建筑物修饰、宾馆提档升级及道路改造。编制完成全区旅游业总体
规划。旅游业作为大兴安岭“二次创业”过程中的一个新的经济生长点,必将为繁荣边疆,再
创兴安辉煌做出新的贡献。
(邹向东 薛正民 李素云 李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