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大兴安岭最早应用先进技术于农牧业始于1914年(民国三年)。当时呼玛县私营的农业畜产
公司,聘请对农业、畜牧业有专长的英国留学生为顾问,进行技术指导。1915年(民国四年),
呼玛县成立殖边垦牧试验场,开展禽畜改良试验。而大规模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是新中
国成立以后。1950年至1960年,呼玛县把专业研究和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结合起来,推广恒
温浸种、温汤浸种、赛力散拌种、秋翻秋耙,小麦实行机械播种(由稀播变密植)、大豆实行缩
垄增行播种,并试验水稻小区栽培和畜禽改良研究。在制材、化工、砖瓦、印刷、食品加工业
开展技术革新, 试制成功空气制麦机、风动吸运设备、绳索引深翻犁、30马力的蒸汽机、8页
印刷机、500千瓦发电机等。1959年6月,呼玛县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普及协会,编印科
学技术周刊《科技汇编》,组织科技人员传播农业科学知识,指导科学种田。

  1964年大兴安岭林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广大林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开展“三化一爆”
(在施工中机械化、车子化、分车化、铵油炸药爆破法) 及小革新、小改造、小创造、小发明、
小建议活动。1971年,大兴安岭特区生产指挥部成立科技组,1972年扩建为科技局,同年建立
呼玛县农具研究所,负责全县农机具的引进、推广、试验和改革等项工作。1973年,建立呼玛
县农业科学试验所。1974年,成立地区第一个科研机构——农机研究所,1975年成立地区农业
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区农业科研与推广任务,1976年组建林业系统唯一的一家科研单位大兴安
岭林业科学研究试验站,大兴安岭地区科技局改建为大兴安岭地区科委,之后,相继在所属企
事业单位内设置科技科或技术管理科,为管理和研究创造了条件。1964年至1976年,全区科技
人员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中,提出500余项小革新倡议,为国家节省投资2100多万元。
推广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完成项目430多项,完成较大的科研课题近40项。1973年,
新林林业局塔源林场创造“采育用统筹生产法”,推广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
伐区生产准备作业上,普遍采用塑料机库取代过去利用的木刻楞、板夹泥房舍,节约大量木材
和安装费;伐区装车作业普遍推广大捆一次装车的新技术。贮木场作业使用原条卸车龙门吊,
归楞装车用电动爪式抓具装卸桥;造林采用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栈桥、整索式输送机等。

  1977年编制《大兴安岭地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78年,召开大兴安岭地区第一次
科技大会,全区75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奖,设立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后改为科技进步奖励基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组建步伐加快,计委、经委等业务部门和县级以
上的厂矿企业设立技术(科技)科,以林业科研站为基础, 组建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分院(1983年
改为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地区科协。 1978到1979年成立地区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
学会、药学会、建筑学会、林学会、气象学会等。建立科研、开发、推广机构5个。 1981年至
1986年,科学技术被摆上议事日程,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完成
科研推广开发项目187项,其中获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4项;地级成果奖58项;科技成果应用
增收节支获效益32007)元。地区科技人员独立研究完成“山场原条计量新技术”项目,以整体
原条称重代替延续数十年的手工检尺,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十几倍,节约生产管理费用
50%以上;“萝卜强冬性杂交优势利用育种”项目,攻克了由于低温和长日照造成萝卜先期抽
苔和杂一代制种的难题,第一次在国内高纬度地区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冬青一号”萝
卜、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林区生产中推广应用。木材采运业普遍采用油锯采伐、拖拉机
集材、原条汽车运材、双杆原条大捆装车等,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转变采伐迹地更新“靠
天吃饭”的消极做法,采用滚动式促进更新整地机、培育速生丰产林等先进营林作业方法和技
术。引进麦豆良种试验栽培、化肥深施、化学灭草、塑料大棚蔬菜栽培等新技术,加快了高寒
地区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进程。1987年,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锯材、纤维板等生产技术和
装备;90年代初引进刨花板、造纸、地板块、木炭、卫生筷子等生产技术和装备。相继开发出
北芪茶、红豆健身茶、野生浆果系列、苁蓉酒、山野菜等产品。在高寒生态农业开发方面引进
了麦豆、蔬菜良种50余种,在地区试种成功并扩大推广种植面积。在大田作物上实施“丰收计
划”,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配套技术。引进小尾寒羊、绒山羊、鲁西黄牛、高产鸡等优良品种
30余种。推广生猪直线育肥、蛋鸡高产、牛集中育肥、奶牛群体单产、羊肉毛增产综合技术。
在全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通过科技建议,技术攻关,咨询论
证等形式立项参赛。累计参赛科技人员13 218人次,提出科技建议2910条,实施1104条,立科
技项目444项,实施278项,创经济效益4479.65万元。

  1987年至1994年,科研项目有较大增长,全区完成科研开发、推广和技术咨询服务1193项,
获优秀成果奖242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部级50项。 长白落叶松引种试验、短周期工业用
材林定向培育等17项成果已应用到恢复森林资源的生产实践中;森林防灭火实现了预测预报、
监测通讯、扑火装备、扑救技术、阻隔体系、决策指挥六大系统的综合配套,综合防灭火能力
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麦豆薯耐寒、早熟、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周期加快;采用茎尖剥
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等先进技术,进行马铃薯脱毒试验,为建成全省最大马铃薯种薯基地、
加工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科技成果,改造陈
旧设备和落后工艺,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9 798万元,选定78个项目,对
32户企业进行整改,累计新增产值18 000万元。适应科技向市场化转化的需要,地区科委设立
专利事务所和科技开发推广中心,加强科技项目筛选和可行性论证,对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实
行科研经费有偿使用,建立科技成果档案和上报登记制度,实行科技成果有偿转化。

  1995年至2000年以“科教兴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实施“五大科技系统工程”
(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科技工程、林产工业科技工程、现代化农业科技工程、多种资源科技开
发工程、跨世纪人才工程)。引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2项,
开发新产品30余种。有36项获地区科技进步奖,3项获地区重大科技效益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
进步奖,1项获省重大效益奖。 各类科技项目创效益1.65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达35%。其中,“西伯利亚红松、北美短叶松引种实验”进展顺利,共栽植1000多株,苗木长
势良好;“苗木贮运保鲜袋”生产项目2000年9月8日投产, 已生产包装袋2万只;“落叶松集
装箱底板开发”项目取得突破,已通过国际检验局的质量认证并开始规模生产,“白材落叶松
植物学特性研究和家具开发”项目,利用白材落叶松开发的产品已交外商检验,白材落叶松家
具已进行试销;“马铃薯播种收获机开发”项目取得突破,已研制出漏播率为零、双薯率在3%
以下,日播种面积达6公顷的高效播种机,研制出每天可割600公斤种薯的分割器,属世界首创,
采用的往复震动防漏播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以县、区、局科协为枢纽,以地、县级学会会员
为骨干,以乡(镇)科协和农村专业技术学会为基础的科普网络体系。1983年起,坚持把青少年
科技教育作为科技普及的一项重要工作, 广泛开展“生物百项”、“十小”、“数理化奥林
匹克竞赛”、“微机竞赛”、科技参观、科普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向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
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扩大科学视野。参与人数达10 653人,15人次得省级奖,1人获国家奖。
青少年科普工作多次受到省科协、省教委的表彰和奖励。农村“科普之冬”活动从1987年开始,
围绕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按照因地、因事、因人制宜的
活动方式,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4300场次,科普讲座、报告会1182场次,科普展览403场次,
科普文艺活动232场次,科普知识竞赛325场次,放映科技影视片2632场次,印发科普资料图片
246 397份,科技下乡9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510项,推广工业实用技术402项。全区共有省级
科普先进单位8个,科普乡(镇)3个,科普村3个;地级科普先进单位40个,科普乡(镇)7个,科
普村11个。2人荣获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奖。1993年全区实施“金桥工程”。 各级科协与
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部门广泛联系,为大兴安岭地区引进技术项目、生产工艺、
新设备、新材料,引进技术人才和建设资金,架起学术交流与科学决策之间、学术团体与大中
型企业及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之间的金桥。至2000年末,全区“金桥工程”立项115项,完成74
项,取得经济效益8230.16万元。1997年7月,全区实施“厂会协作行动”,充分发挥科协及学
术团体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和联系广泛的网络优势,为企业科技进步、达产增效服务。至2000
年,地区农机学会与加格达奇区能源设备厂、塔河县机械学会与塔河林业局林机总厂等签订了
协作协议书、技术项目合同书,共立科技项目5个。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实行重点课题的招标制、项目实施合同制、科技投入匹配制、课题组成员聘任制、科研推广一
条龙接产制。1998年选出《大兴安岭云杉林培育利用研究》、《红豆果汁:都柿果汁保鲜技术
》、《地板块脱染工艺研究》、《马铃薯生产精淀粉剩余物“薯渣”利用研究》、《兴安落叶
松锯材脱脂干燥技术研究》五个重点攻关课题,面向省内外公开招标,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等
17家科研院所踊跃投标,5个招标课题全部中标。由省林科院承担的“兴安落叶松脱脂干燥技
术研究”项目已在恒友家具集团完成前期生产实验,由大兴安岭林科所科研人员研制的“红豆
果醋”项目,已在丽雪精淀粉公司进行产品开发,市场销售良好。

  1991年,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全区已执行7个“引智”项目,其中,农业项目4个,林
业经营项目2个,林业机械项目1个。先后聘请3位日本专家、2位荷兰专家讲授寒区蔬菜栽培新
技术;2位加拿大专家执行北美短叶松和珍稀树种引进项目;1位奥地利专家进行进口设备技术
维修服务。

  至2000年末,以林产品综合利用、山产品开发和矿业开发为重点,实施“星火计划”93项,
投入资金4225万元,开办星火人才培训班445期,培训27个专业的人员6383人。 一个有利于科
技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全区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十五”时期,培育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引进应用高新
技术和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为重点,以新产品开发为突破口,实施“五大科技系统工程”,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43%。

   (王 艳 李少菲 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