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


 
大兴安岭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疗机构是清崇德四年(1639年)12月,清军设“医官”为在
黑龙江上游的铎陈、阿萨津、雅克萨等城与博穆博果尔的索伦士兵征战中受伤的清军救治。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2月,康熙帝派太医前往雅克萨,为前线将士及被俘“罗刹”(乃系对骚
扰黑龙江地区的哥萨克之蔑称)治病。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沙俄金匪曾在漠河老沟金矿建医
院,为盗金者服务。清光绪十年(1884年),漠河矿务局开办中药局,设“医官”,并计划设立
“养病院”,为矿工服务。 中华民国时期,呼玛、鸥浦、漠河三县有4所家庭中药房,中医5人,
只能医治一些常见病,对一些传染病和地方病则无能为力。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伪康德五
年),呼玛、鸥浦、漠河三县有日本人开设的西医院4处,主要服务对象为日本人,中国人仍以
中医中药治疗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呼玛镇建立诊疗所,这是大兴安岭地区境内第一家人民政府办的诊
所。1955年呼玛林业中心医院建立,院址于呼玛镇,1959年改称大兴安岭建局筹备处职工医院,
迁至塔河,1962 年改称富饶林业局职工医院,迁至十八站,有15张病床,20 多名医护人员。
1964年,当大兴安岭拉开开发建设会战的序幕时,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卫生所开始只有一栋帐
篷,15名医护人员,只能治疗一些常见病。

  1966年建起地区医院,标志大兴安岭地区医疗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65至1976年,
随着林区开发建设全面铺开,先后建起松岭、新林、塔河、呼中、阿木尔、图强、西林吉等林
业局职工医院、卫生院、卫生所,装备了常用的医疗设备,并调入一批卫生技术人员和一部分
医疗、药剂专业的毕业生。当时职工医院、卫生院、卫生所的设备不全,医务人员配备不齐,
只能进行一些常见病的诊治及一般性手术和外伤抢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1976~1985年,各县、区、林业局卫生
机构相继建立。 至1985年,全区有卫生机构254个,卫生系统职工42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3190人,床位1809个。预防保健机构和农村医疗机构不断健全,全区有乡镇、街道卫生院(所)
19个,村医疗点82个。各县、区、林业局相继建起12个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6个妇幼保健
站(所)。在医疗方面,各县、区、林业局医院条件有所改善,大多从简易平房搬进楼房,增添
X光机、心电机和一些抢救设备及检验设备, 选送大批医务人员到省内外大医院进修学习,医
疗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塔河、新林、呼中等医院可完成一些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并开展脑、
胸、腹及骨科手术,许多疾病在当地即可诊治,大大降低了转院率。各医院均设有内、外、妇、
儿、五官、X光、检验、药剂等科室。各乡镇林场卫生院也基本实现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
一些大的乡镇及林场卫生院还设有病床和手术室,能做外伤处置和一般手术。1970年,借用齐
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院址,建立大兴安岭地区卫生学校,招收第一批学员
46名。1971年,学校迂回加格达奇。1982年,改为林业部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卫生学校。到
2000年,共培养毕业生3232人。

  自1985年起,全面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到1994年,三轮强化免疫平均接种率达到98%,超
额完成国家规定的95%的标准。1983年以来,无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发生。各种传染病由23种
减少到18种,全区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1991年的373.09/10万下降到1994年的189/10万。
1993年起,实施《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全区结核病人的发现和登记水平大幅
度提高,鄂伦春族结核病患病率下降到1.75%。危害全区人民健康的三大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在大骨节病区贯彻“补硒为主,增加主食大米”和改水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病区儿童补硒率达
到90%,患病率控制在5%以下;在克山病区采取服硒、“三防四改”(防潮、防寒、防烟,改
良水质、改善营养、改变环境卫生、改造居住条件)、“三早一就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
疗,就地抢救)的综合防治措施,已多年无病例发生;8~10岁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控制在10%
以下。妇幼卫生工作,实行新法接生,接生率达99.5%,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系统管理。
从1993年开始创建爱婴医院,使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9%o以下。 各级妇幼保健部门认真贯彻执
行优生优育工作方针,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1994年下降至19.60/10万。 1994年,全区卫
生机构发展到259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l所,二级乙等医院12所,卫生防疫站12所,妇幼保健
院7所,药检所2所,结核病防治所1所,中等卫生学校1所。卫生系统职工5503人,其中卫生技
术人员4135人,有高级职称108人,中级职称583人,初级职称3444人,形成老中青的梯形结构,
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比例基本合理。全区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7.6人、有病床3.7张。这
一时期,各级医院从只有简单的医疗设备,发展到普遍有进口和国产500毫安X光机、彩色多普
勒超声仪、B超诊断仪、心电机、万能手术台、激光治疗仪等先进设备。 医疗技术水平从重症
及疑难病大多转上级医院,发展到重病能抢救,疑难病能确诊治疗,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转
院率逐年下降。特别,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兴安岭地区医院,是全区唯一的一所
二级甲等医院,也是全区医疗行业的“龙头”单位,到1994年,已从开发建设初期的15人,发
展到537人,床位从10余张发展到359张,医疗科室从5个发展到46个。 在医疗技术上,已经能
开展脑肿瘤切除术,脾破裂修补术、断指再植术等难度较大的手术。1987年“五·六”大火后,
为填补大兴安岭地区急救工作的空白,意大利政府投资38亿里拉(约合人民币1900万元)用于购
置各种医疗急救设备,大兴安岭地区匹配资金800万元用于建筑急救中心大楼及专家公寓。1991
年11月,占地面积4275.3平方米的急救中心大楼建成,1994年正式挂牌开业。1994年底,省、
地、县共投入资金56万元,在全区装备4个防疫站、4个妇幼保健院。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品管理法》颁布以来,每年对全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和县级以上医院检查监
督,覆盖面达100%,对个体药店监督覆盖面达95%。 五大卫生执法机关以贯彻《中华人民共
和国食品卫生法》为主,实行食品卫生网络化管理。1994年食品卫生综合达标率87.5%,1988
年以来无一例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自1978年开始创建卫生城镇活动到1994年,全区涌现出各级
卫生先进单位162个,先进村40个。全区农村有5520人吃上自来水,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1%。

  1995以来,全区卫生工作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1997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发后,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结合大兴安岭
地区实际确定了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奋斗目标和政策措施。各级卫生行政
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使本地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根据《黑
龙江省城镇医疗机构分类实施办法》,对全区医疗机构进行分类,从全区341家医疗机构中,
确定营利性医疗机构163个,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78个。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已经全面铺开,全区
12家二级医院均开展了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即门诊病人选择医生,住院病人选择医疗组。积极
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区医疗机构所需大宗药品,全部由药品
招标采购办公室统一采购。在地区医院首先试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医疗机构的药品收支
结余资金实行按季度预留60%(专科医院70%),40%上缴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存入财政社会保
障基金专户,每半年结合考核结果,计算返还办法。为方便群众就医,各县、区所在地,以县、
区的一、二级医院为依托,相继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健康教育、卫生防
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疾病诊治六项服务功能,并建立了与综合医院、专科
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1997年以来,各县、区公共卫生监督执法
职能相继从各级卫生防疫站中独立出来,成立各级公共卫生监督所。2001年,大兴安岭地区组
建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全区药品监督检测和对县、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各县、区
也成立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乙类传染病控制在100/10
万左右;儿童计划免疫达到95%的接种水平,超额实现以省、县、乡为单位接种率达到85%的
目标;连续开展10次、20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均高于国家标准,使大兴安
岭地区18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并通过省、国家的认证;危害全区人民健康的三大地方病,
特别是发病率较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控制在10%以下,并通过省级验收;全区妇幼保健工作达
到《九十年代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要求,2000年全区婴儿
死亡率为10.34‰孕产妇死亡率为22.76/10万,均控制在省规定标准以下。1998年后,遵照中
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建立公立中医机构。1998~2000年,先后建立塔河县、漠河县2所非营
利性中医院和红十字会1所营利性中医院;以此为依托,大兴安岭地区北药开发有了临床用药
基地,使中药资源得以更好地开发利用。2000年,全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以县为单位50%达到
标准;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 县、乡、村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均达到“一无三配套”
(即无危房,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5%;自来水普及率17%。

  积极推进医院管理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干部任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分配制度
实行院科二级核算,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各级医院十分重视医疗人才的培养,仅地区
医院年均选送上级医院进修人员12人次,短期培训、交流22人次,脱产培养专科升本科上学每
年11人次。 2000年,全区1家二级甲等医院和12家二级乙等医院基本具备对急、危、重症患者
的抢救和对突发性意外事故的应急能力。一些大型较复杂的手术,如脾破裂修补术、颈椎脱位
截瘫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盆骨折根治术、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等都能在地区医院完成,
其中,脾破列修补术、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已达到省级水平。1998年以来,各县级医院
相继开通“120‘’急救绿色通道,救护车随叫随到。地区医院开通“远程会诊”,为患者提供
低消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卫生系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1990~2000年在国家级
杂志发表论文52篇,国家级学会交流论文127篇;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20篇,省级学会交流
107篇。 在省地获奖科研项目14项,其中6项获省级奖励。(《宫内胎儿脐静脉穿刺探讨及优生
监测应用》获省一等奖)。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提高卫生队伍的整
体素质。涌现出李春花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加强行风建设,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卫生监督执法
工作“六公开”、“六不准”制度》,制定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责任制,聘请行风监督员,成
立行风稽查队;医德医风建设坚持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手术医生姓名;公开药品价格;公开检
查项目;辅助检查报告单中有中文注释,并有正常值;住院处方实行复写制。医院公开张贴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规范及实施办法》; 以五个“一点”(服务态度再好一点,就医环境再舒
适一点,诊断准确率再高一点,治疗好转率再明显一点,患者医药费再便宜一点)为主要内容,
在全区二级医院开展便民优质服务竞赛,设立导诊台,开展订药业务及整体护理。

  2000年,全区拥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等机构212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53个(县
及县级以上医院20个、林场卫生院18个、乡卫生院15个),防疫站12个,妇幼保健院3个,结核
病防治所3个,药检所2个,中心血站1个; 全区有病床2238张,每千人口有病床4.4张;卫生
系统职工4150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40人,高级职称84人,中级职称734人,初级职称2602
人,每千人口有医师2.5人;全区卫生系统有固定资产22 381万元, 有CT机6台,800毫安X光
机2台,彩色多普勒超声仪4台;全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全部实现“一无
三配套”;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全区卫生事业将继续坚持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案,以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为
重点,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保护和增进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健康为主导,
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以目标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为手段,本着“提高中心,建设网络,
加强基础”的发展格局,逐步调整医疗服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健全和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
网,深化改革,完善管理,理顺关系,以最有效的投入,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
最大化,建立起适应大兴安岭实际的健康保健、医疗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三位一体的卫生
服务体系。

  (周晓霞 李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