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总述
章下序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住着英勇的鄂伦春,……”。脍炙人口的民歌音符里,
流淌着大兴安岭地区朝朝代代的故事,使无数人无限向往这片神奇、美丽、富庶的极边之地。
大兴安岭地区素来享有“林海雪域”、“鄂伦春故乡”、“北极光故乡”、“樟子松的故”、
“野生动植物王国”、“绿色香格里拉”、“森林工业基地”、“林木产品超市”、“绿色食
品大集”、“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等美誉。
在遥远洪荒的未知世界里,狂烈躁动的地球发出山崩海腾的呼啸。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中,
蒙古海槽之水东泄千里,大兴安岭山脉隆起于“欧亚大板块”,伴生黑龙江和嫩江等断裂带。
星移斗转中,慈祥的太阳之母,为浑圆无垠的山山岭岭,披上了绿色植被之裘。古代大兴安岭
人从生物链中走来,于数千年前发出渴求两个文明的呼唤。巍巍的伊勃呼里山是古今大兴安岭
人,前赴后继,开拓进取的无声誓言;滔滔的黑龙江,日夜诵唱古今大兴安岭人创业不辍的歌
儿;茫茫林海的万木,深深铭刻大兴安岭的历史年轮。
披阅展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史乘,便可欣赏到大兴安岭地区地灵人杰和历史辉煌的壮丽
诗篇。拂去千年春秋的历史封尘,清晰可见古代大兴安岭人,冲破封闭樊篱的数度南迁足迹,
嗅闻出南征北遁鏖战硝烟。拾起激情燃烧岁月轶事的碎片,既可浏览到大兴安岭现代文明的日
历。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历来是人类文化积存区”的古“乌梁海”(今贝加尔湖及周边地区)东
隅,在史载的公元一世纪气候“寒冷而微湿骤变”前,“这个地区气候显得极其温和。这是没
有伤害作物和牲畜致死的大幅度的天气突变。湿润多雨使得这里大大减轻了荒旱的威胁”。
“比较肥沃,富于植被,最后和大面积的茂密森林浑然成一体”。盘古开天时,“因湖泊、山
脉、河流和森林显得丰富多彩”,许多古代中国北方民族就发迹于富绕美丽的乌梁海地区。
漠河老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十八站旧石器时代遗址等大量古遗存、古典史籍、历史学家研
究成果证实,乌梁海东隅的大兴安岭地区,是东胡族、鲜卑族、室韦族、契丹族和蒙古族的发
祥地。世界民族史规律及大兴安岭古代史证明,起源于大兴安岭的古代民族和徙入大兴安岭的
古代民族,自东胡族起已经不是单纯血缘族体。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的沦落、通婚、
和亲、析离、融合等动态嬗变中,融合了特征相近或族史相关的,多元民族的集合体而繁衍。
大兴安岭地区的古代民族,以民族固有的和环境塑造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创业
精神,开创出源远流长的两个文明,与时俱进,建树了代代图强自新的数度历史辉煌,如同世
界奇观的“北极光”。